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词鉴赏大辞典-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语出《诗夜未艾“、”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菩萨蛮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凤留旧寒。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作于作者南渡以后的最初几年,以寻常词语抒发作者曲折多致的心绪变换,是一首写乡愁的作品。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一写外景,一写内景,外景辽阔高远,我们面前展示了广袤无垠的空间;内景狭小偪窄,我们面前呈现了静谧岑寂的境界。“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
 
  是写视觉,短短一句以声音与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嘹亮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听归鸿,望碧云,古诗词中往往寄托着旅愁;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似乎已成定规。词人这里借归鸿碧云抒发的就是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稍顷,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香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炉烟”
 
  下着一“直”字,形象更为鲜明,似乎室内空气完全静止了,香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此处以窗外的雪花作室内香烟的背景,匠心独运,活写气氛之静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描写作者形容服饰,只见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凤钗,以及凤钗上所装饰的用彩绸或金箔剪成的人胜或花胜。“人胜”、“花胜”都是古代妇女于人日(正月初七)所戴饰物。而词人的一腔哀怨,却通过它们传递给读者。
 
  一个“明”字和一个“轻”字,看似愉快,却给人以哀愁的感觉。雁断云残、雪落烟升的凄清气氛中,人物的情绪自然不会欢畅;而烛底的凤钗即使明,也只能是闪烁着微光;凤钗上的人胜即使轻,也只能是颤巍巍的晃动。
 
  从“残云碧”到“凤钗明”再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寥廓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室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角声是指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这里词人通过客观景物的色彩、声响和动态,表现主人公通宵不寐的神态。
 
  转眼已到了白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报春的梅花想是开放了。词人不禁产生一股游兴。然而此念方生,即已缩回。“春意看花难”,何以难呢?因为时早春,西风还留有余威,外出看花,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所以词人说“西风留旧寒”词人如今人既憔悴,心亦凄凉,不欲看花,其原因何止畏寒一端这“旧寒”不只是天寒,而且是心寒。既想赏花,又怕春寒这是曲笔,表现了婉约词特有的情致,增强了抒情力度。
 
  这首词运用曲笔,以浅淡之语写深挚之情,意味隽永,值得用心玩赏。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
 
  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