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四公子-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迫做了清朝的国子监祭酒。    
    在吴梅村复出之说甚嚣尘上时,侯方域曾致书规劝,论其“不可出者有三,而当世之不必其出者有二”。吴梅村复书,慷慨自矢,表示“必不负良友”而终于复出。事实上侯方域亦有被迫应试之事,《年谱》载:    
    “顺治八年辛卯,公三十四岁。当事欲案治公,以及于司徒公者,有司趋应省试。方解。”又贾开宗所撰《本传》:    
    “方域豪迈多大略,少本有济世志……己卯举南省第三人,以策语触语黜。辛卯举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复斥不录。既不见用,乃放意声伎。”    
    年谱与本传所记,于侯方域的心迹,大相径庭,一则被迫,一则有用世之志,而以后者为较可信。    
    贾开宗为侯方域雪苑社友,侯方域称之为“贾三兄”,撰传评文,交非泛泛,必不致厚诬侯方域的出处心迹。但作传记事,求信求雅,与子孙为先人作年谱,理当为亲者讳的情况不同。    
    今按:辛卯(顺治八年)侯方域应河南乡试,闱中所作策论五道!具载《壮悔堂文集》第八卷。其时顺治甫行亲政而尚未成年,故试策首以《勤于读书》为谏,计陈三事:《开经筵》、《亲儒臣》、《读汉书(文)》。第二策议礼,以为“人主居五帝三王之位,继五帝三王之道。治五帝三王之民,而欲废五帝三王之礼,是欲强天下以自为便利也,天下岂从之哉?”第三策论治道,应特重州县官;第四策论不可轻议治河;第五策论明赏罚,申明大法小廉之义。这五篇煌煌大文,确实下过功夫,既非一味颂圣,虚与委蛇,更未故违功令,意在被摈。如说并无用世之志,或者对满清仍持反感,实在用不着这样大卖气力。


第二章侯方域(4)

    如上持论,或不免过苛。衡诸侯方域后来的行迹,未始不以此举为悔,下一年治《壮悔堂》,又治《四忆堂》,皆曾作记。《四忆堂记》末段谓:    
    “或曰:‘然则子既以悔名其集,而以忆名其诗者,何也’?苟忆于昔,不必其悔;苟悔于今,不必其昔之忆。”曰:“诗三百篇,昔人发愤之所作也。余自念才弱,不能愤,聊以忆焉云尔。抑闻之,极则必复。忆之,忆之,所以悔也。”    
    侯方域的有《壮悔堂文集》,及《四忆堂诗集》,上记表面论时,实则论出处。“或曰”云之,即为质问:你要做清朝的官,就不必再念明朝;既念明朝,就不该“赴试猎官。”而侯方域对此质问,并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自陈悔恨,“忆之、忆之、所以悔也!”说得再明白都没有。最可玩味的是,人间“四忆”是哪四忆?侯方域的答复是自己都弄不清楚。他的说法是,诗歌“情迫气结,纵其所至,不循阡陌,即胸中时一念及,非不历历,及欲举而告之人,固已缠绵沉痛,十且乱其七八矣”!诗以写情,原有陶诗所谓“欲辨已忘言”的一种境界。但侯方域的四忆,胸中历历,只是不愿告人而已。所可断言者,此四忆中,必有陈贞慧与吴次尾的《留都防乱揭》及李香君的《桃花扇》在内。    
    从侯方域的遗作中去考察,有种种证据显示,辛卯乡试一举,痛悔失足,内心之抑郁自恨,较之吴梅村有过之无不及。而形之于文字吟咏者,则再三自道本心清白,若深恐人不信,致吴梅村书,劝其不可复出,固为变相的表示他决无意于做新贵!而最可玩味者,则为《致方密之书》,此书见《壮悔堂文集》“遗稿”。侯方域于顺治九年治壮悔堂,编定文集。越二年下世,此两年中所作,由其同窗任元祥编为《遗稿》,附文集后,任序明言:“此侯子壮悔堂集成之后所作”,亦即辛卯乡试以后所作。    
    按:方以智曾随永历入广西,而于顺治七年清兵陷广西平乐村时逃禅。《南疆绎史》云:“及大兵入,知其为粤臣,物色得之,令曰:‘易服则生,否则死;袍帽在左,白刃在右,惟自择。’乃辞左而受右,帅起为之解缚。谢之,听为僧,遂披缁去。”侯方域致方密之书,虽以其出家之事为发端,“大喜故人相见之有期”,而作书当在一两年,借衣喻意,其文如此:    
    仆与密之交游之情、患难之绪,每一触及,辄数日营营于怀。及至命笔,则益茫然,无从可道。犹忆庚辰,密之从长安寄仆浆丝之衣,仆常服之;其后相失,无处得密之音问,乃遂朝夕服之无敌。垢腻所积,色黯而丝驳,亦未尝稍解而汗濯之。以为吾非密之故也。    
    乙酉,丙戌后,装与今时不合,始不敢服;而薰而置诸上座,饮食寝息,恒对之欷。病妻以告仆曰:“是衣也,子之所爱;吾为子稍一裁剪而更之,以就时装,即可服矣。”仆急止曰:“衣可更也,是衣也。密之所惠,不可更也。吾他日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盖仆之所以珍重故人者如此。密之或他日念仆,而以僧服相遇,仆有方外室三楹,中种闽兰粤竹,上悬郑思肖画无根梅一轴,至今大有生气;并所藏陶元亮四宋以后诗篇,当共评玩之。    
    此文主旨,即在表明不忘旧,不愿迁就“时装”。所谓“时装”者,是清朝的服饰,而方以智所赠的丝衣,为明朝的服装。“吾他日幸而得见吾密之,将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极道不负初心。末以郑所南,陶渊明自许,无异自誓毕生做遗民。文章作得很好,委婉尽致,含蓄甚深,但字里行间,不免有辟谣的意味。    
    侯方域的心事与吴梅村相同,论出处形迹,侯不如吴之显。但为新朝谋画及颂扬的文字,已传播于天壤之间而无所逃,百计思辩,终有着不得力处。其内心的痛悔,实过于吴。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底,以三十七岁的壮年,遽尔下世,说他抑郁以终,或者贲恨以殁,皆无不可。嘉庆十九年,其裔孙资灿重刻《壮悔堂文集》,删落《豫省试策》及顺治九年所拟《拟上遗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等文,是深知乃祖心事而特为亲者讳。笔者今发三百载之覆,直抉侯公子当日心事,实所不忍,但《壮悔堂记》自言:“壮果能悔,其尚愈诸;犹但恐余之不能悔也!夫知过而能内自讼,君子许之。”则表白其痛悔,正所以彰贤者,或为泉下精灵所默许。    
    侯方域殁后,吴梅村过河南,有《怀古兼吊侯朝宗》七律一首: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全用信陵君与侯嬴的故事,而“死生总负侯赢诺”一句,自注:“朝宗归德人,贻当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有此一诗一注,胜于侯方域自辩清白者千万言。其实,吴梅村如欲自剖,何尝不可以侯方域孟浪赴试一事,借题发挥?而宁愿屈己以尊人,古人风义盖如此!


第三章方以智(1)

    如以忠孝着眼,四公子中人品之高,莫如方以智。桐城方家为海内有名的世家。清初方家享大名者,为方拱乾父子,而遭遇颇不平凡。方拱乾字坦庵,在崇祯朝以翰林而为东宫讲官。当南明时,有王之明冒名太子,自北而来,真假莫辨,形成一大纠纷。拥福王者,当然以为假,亟亟乎想求得确证,因召方拱乾辨认。方明知其假而沉默,意在作无言的抗议,致不满于福王及马阮等人,其人风格可想。    
    方拱乾有五子,命名有一原则。所谓“文头武尾”,即第一字以一点一划起笔,第二字以斜钩收尾。长子名玄成,字孝标,号楼冈,为顺治极见宠信的文学侍从之臣,因而遭“北派”朝士之忌。而方拱乾则因辨识真假太子一案,得罪了“北派”首脑之一的刘正宗。新仇旧怨交并,掀起了南北之争。满清则正好“以汉制汉”,汉人中心存明室者,南人为多,因而南北之争中,满清自然助北制南,于是而有南士饱受荼毒的“丁酉科场案”。    
    丁酉为顺治十四年。此案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一页,自有科举以来,从无如此大狱。后此者虽有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斩大学士柏菱于菜市口,但远不如丁酉案株连之众且酷。吴汉槎即以此案被累,遣戍宁古塔。后由愿贞观营谋于纳兰成德,吴氏夫妇白首同还,为清初文坛一大盛事。笔者曾作《金缕曲始末》,收入惊声出版社印行的拙作《文史觅趣》中。    
    丁酉科场案南闱弊端之发,始于有人参劾江南主考方犹“弊实多端,物议沸腾”,特引新科举人方章铖为例,章铖即方拱乾第五子。此奏的目的在打击方拱乾,结果演变成正副主考及十六旁考“骈戮于市”,方章铖等八举子“父母兄弟妻子并流徙宁古塔”的奇狱。方拱乾、方玄成父子,于康熙登极后赦回。方玄成则以牵涉于戴名世的《南山集》案,身后更被奇祸,全谢山《江浙两大狱记》:    
      “桐城方孝标以科第起,官至学士。后以族人方犹丁酉主江南试,与之有试,并去官遣戍。遇赦归,入滇受吴逆伪翰林承旨。吴逆败,孝标先迎降,得免死。因著《钝斋文集》、《滇黔纪闻》,极多悖逆语;戴名世见而喜之,所著《南山集》,多采孝标所纪事。”因此,《南山集》文字狱起,方玄成反成“大逆之首”。其时玄成已故,刨坟破棺,骨扬灰。此一刑罚,甚于鞭尸。全家复充军黑龙江。孝标子登峄,登峄子式济,父子同戍。式济著《龙沙纪略》,收入《四库全书》,是《方舆书》中很有名的一本著作。式济子名观承,一年一度,徒步出关省亲,亲历山川险要,饱阅人情世故。即以阅历官直隶总督时,颇着循声,为乾隆朝不由科第、不由军功而官至封疆的极少数汉人之一。    
    方孝标与吴三桂有一段渊源,《清史稿》本传:    
    “(康熙)十二年,孝标年五十七,夙慕滇黔山水;会有所亲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