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艺术的梦与现实-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这种诗意到底是值得宝贵的。

苏曼殊寄黄晦闻绝句云:
忽闻邻女艳阳歌,
南国诗人近若何?
欲寄数行相问讯,
落花如雨乱愁多。


结联,我年青时,很喜欢吟诵它。近读王渔洋《感旧集》,见施闰
章诗里也有类似的句子(施诗题目是《江干僧舍见栎圆题有“深竹留人
细雨中”之句,率尔有怀》):

欲寄数行相问讯,
白苹风起乱愁多。


这种情形,在过去诗人的作品里,并不是完全没有例子的,尽管具
体的情况有些不同。这未必是作者有意抄袭。因为诗人平常读了前人的
作品,心里有所共鸣。在自己写作时,就不知不觉从笔下溜出来了。这
种道理也并不难于想象的。

杜筱舫引《瓶隐山房词集》语云:“填词须试难调(海波楼词丁)。
所谓“难调”,就是一般平仄没有近体诗那么顺调的词牌,如露华、兰
陵王序等。其实,现在词已成为诗歌形式的一体,只要其声调与诗情相
吻合,便是好作品,实没有必要去玩那些特殊的音调把戏了。

北京花事最盛的日子,在阳历三四月间。到荼蘼开后,花事就冷落
了。这时在许多大街边,却满开着夜合花。这种花俗名“马缨花”。因
为花淡红色,形如马缨。它的在北京繁植,不知起于何时。一般讲花事
的文献里,好像很少提及。惟记得清代初年,计东(甫草)访公不得见,
所作诗有“隔墙空望马缨花”的句子。十年前,有一天我坐公共汽车经
过故宫博物院外,见路旁马缨花正盛开,曾口占一绝云:

荼蘼谢后少芳华,
浓绿高头一抹霞。
能为都城添彩色,
未应轻视马缨花!


这也算是北京的一桩风土诗料吧。
明末民族诗人夏完淳有《精卫》五古一首,寄托他有心救国、无力

回天的哀思。结末处云:
辛苦徒自力,
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水,
劳劳成古今。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此渊明咏荆轲之作也”。我以为如要用陶
潜的作品来比夏作,倒不如说是与《读山海经》诗里的一些诗篇更切近。
因为都是用神话、传说的人物、故事来抒写自己思念故国之感的。


刘过《■州道中》绝句:
如箭阴风劈面吹,
雪花斜夹雨垂垂。
胸中自有平戎策,
路入■州冷不知。


末二语不仅抒写了作者的襟抱,也富有一种启发读者思想的意味。

我年青时曾爱读《饮水》、《侧帽》二词集,心中颇慕纳兰性德其
人,但不知他另有何种著作。前年与友人游香山,友人谓听人家说,双
眼别墅,是纳兰故居。当时,我曾为赋一绝。然稍考古籍,并未得到证
明。

冬间偶在书店零种书堆里,得《渌水亭杂识》一册(共4 卷,张氏
适园丛书)。这是他20 岁前后所作。编中所记,为史地、经籍等小考据。
末卷多谈诗文,颇可见作者的才识及当时文坛风气。像他认为《焦仲卿
妻》是“乐府中之别体,意者如后之数落山坡羊,一人弹唱者”。观此,
可知其对文艺的优异理解力了。

1941 年,重庆文化界为郭老(沫若)庆祝50 寿辰,当时这种活动实

带有政治意义(扩大左派势力的影响)。柳亚子先生贺诗第二联云:
北伐记擐金锁甲,
东游曾吃玉川茶。

不但词藻隽美,也相当切合情事。我平日颇爱吟诵。近读柳先生《迷
楼集》里旧作(1920 年末、1921 年初间做的),见和昭懿诗有类似的旧
句(“北伐已抛金锁甲,南游且吃玉川茶”),知这一联乃柳先生得意
之句。所以20 年后有意或无意中又写入新作里。这种情形,古代诗人间
也有之。

我们故乡谚语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据传说,姜的钓钩是
直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我从小熟闻此语,未知前人有无记录。顷读
《闲谈录》,中云,钱武肃王时,征使宅鱼,颇病渔民。诗人罗隐作绝
句讽谕他,首两句说:

吕尚当年展庙谟,

直钩钓国更谁如?。。
因此知道在千年以前,民间已经有这类传说或谚语流传了。
晚清时期,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学艺大量输入时期,学界对资本

主义国家一些军政要人如华盛顿、拿破仑、俾斯麦等颇为崇拜。但也有

对他们提出批评的。例如黄天的《杂诗》之一云:
全凭铁血逞凶顽,
拿帝俾公尽野蛮。
何日方如平等愿,
同胞一体笑开颜。① 

翁同和《辛丑中秋月出复翳,夜坐悄然,见荆门画》第二首云:
一轮才吐晕微黄,
又见浮云白渺茫。
我不胜寒何足道,
琼楼玉宇有风霜。

这是感慨戊戌时事的作品,正可与他的“寄语蛟龙莫作剧,老夫惯


听怒涛声”等诗句参看。
避席畏闻文字狱,
著书都为稻梁谋。

这是定庵最被人传诵诗句之一。查初白《小除夜淑岩招集王岩士枢

部斋》律诗有云:
座中放论归长悔,
醉里题诗醒自嫌。

(前二句“失路才华同辈少,畏人心迹择交严”。)语气稍逊龚诗,
然其忧畏心情则一也。由此可见从前专制时代对言论统制情形的一斑
了。

查初白《重阳前六日小集分韵》后半云:
探骊有客曾惊座,
归燕无诗亦畏谗。
开口勿轻谈世事,
尊前除饮便须缄。


又《初到家》二首,后一首末数句云:
后生颇好事,
开口问朝局。
吾衰苦善忘,
聋聩废耳目。
报以一不知,
惟应话农牧。


诗中反复及此,其忧畏之深可以想见了。鲁迅早年诗: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可见这位战士的少年志向。但这种志向在当时也是许多爱国之士所

同具的。例如黄天的《杂诗》中就有:
拟将一盏黄炎血,
滴入洪炉铸旧魂。

意境乃至语词正与鲁翁诗句很相近。

齐白石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图》,盖老舍所请作也。其构图颇巧妙。
按此诗句原见查初白《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七律,上句作“萤火一星沿
岸草”。老舍不但工于作语体小说,其旧文学教养也很不错,所作旧体
诗,足以证明此点。

黄公度《怀陈次亮》绝句:
相期共炼补天石,
一借丸泥塞漏卮。


这是希望共同振兴国货,以堵塞国家漏卮的。又他在《己亥杂诗》

中云:
篱边兀坐村夫子,
极口娲皇会补天。

这是借村夫子的侈谈女娲神话,去讽刺旧教育的。两者同用女娲神
话典故,但态度却截然不同。表面看来,虽像矛盾,实际并不如此。因
为前者只是借用这个典故,意在努力救国,后者则责斥塾师的无知。因


为他把神话当成历史,不利于国民科学精神的发展。

彭始奋《恶溪谒柳亚子厚祠》第三联云:
谪宦几人宽瘴疠,
名流悔不薄功名。①


下句有惋惜兼轻微责备柳氏的意思。
1937 年岁暮至次年春,我因避日寇自浙江西部出发,历江西、湖南

到达柳州。访柳祠时,曾口占一绝云:
是非终古有公断,
山水向人犹逸姿。
我亦南迁一骚客,
东风来拜柳侯祠。


首语颇翻传统成见,与全国解放后学界对柳氏的持论相仿佛。(这
首绝句曾经刊载于夏衍等同志编辑的《救亡日报》上,“南迁”原作“投
荒”)

宋芷湾(湘)在惠州两载,对湖中花木、古迹,题咏都遍。有《西

湖櫂歌》十首,盖竹枝词一类的作品。其第七首云:
半径人家半卖樵,
下郭人家养鱼苗,
黄塘人家半耕种,
城里人家来造桥。


打破一般格律及表现法,质朴直如谣谚,在传统文人的近体诗里是

较少见到的。宋氏《与人论东坡二首》中有云:
唐翻晋宋颜家帖,
几首唐诗守六经?


可以窥见他敢于反叛传统诗学的胆量了。

近来读古诗文,不时产生疑问,始悟以前读书多囫囵吞枣的毛病。
记得陈沆送魏源诗云:“学当欲进转多疑”(上句云“名到无成方肯悔”),
正是说的这种境界,魏氏说,“善学者方能有悔有疑”,是能理解这种
先进修业的真正功夫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常被近人所引用(他们从与刘氏原意相反的意
义上去运用它)。

近日重读《剑南诗稿》,见放翁也有类似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
剪翮笼边百鸟翔。不但意思与刘句相似,而且上句用词也都相同。

关于这种现象产生原因的意见,在前面关于苏曼殊的诗作中已经谈过
了。

罗瘿公(惇曧)《壬子正月十二日作》云:
夜半惊闻戍卒呼,
咸阳一炬变榛芜。


① 《思旧集》卷十六。
① 《读胡仲旧诗有感》。

饱飏今识鹰难养,
非种谁言蔓易图。
辇下已成胠箧尽,
道旁空见窃钩诛。
九门禁夜行人断,
萧瑟春城冷月孤。


这是咏当年袁世凯为了不愿离开北方地盘,故意造出来的北京大抢

劫案的。作者虽不能深揭其奸,但也不失为对那大丑闻保留一种可信的

史料了。

罗瘿公《辛亥九月任公自日本须磨归国,相见于辽东,旋同还须磨》

第三联云:
百年此日并哀乐,
一姓何当问废兴。


落句,从现在看来是一种常识,但是在晚清北京士大夫中,却不失
为一种大胆的思想了。

人的某些固有的情感反应,虽然往往很顽固,可是如果有某种重要
的思想主宰其心,那么,它也是可以转变的。这种情况,不但是我们所
容易经验到的,过去的诗人,也往往在诗作里客观地表现了它。例如梁
鼎芬句云:

平生好幽居,
闻雨动凄怨。
浏浏竹间来,
昨宵独无闷。
草木歇薰煮,
禾麦发新嫩。
有如脱枷扭,
宽政不汝困。
书词尚皇媿,
民命重缱绻。。。①


作者素来是讨厌下雨的,可是,天旱了影响到人民的收成,就使他

对于雨声有了不同的情感反应。这自然只是一个例子罢了,在精神现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