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写给考生家长的书-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历史典故和名句出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著名的
典故和名人名言、诗句警句。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后人的文章中常
常被引用。如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课《风景谈》中,就引用了杜甫诗《奉
赠韦左丞二十二首》里的名言:“下笔如有神”,象这种情况在课本中比比
皆是。这些典故、名句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要详细说出这些典故与哪位历
史人物相关,这些名句出自哪些作者的哪部作品,恐怕就没有几个人能说出
来了。而这些内容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时有出现,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一定要
克服以往对注释只重视文学常识和字词的作法,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应给予
应有的重视。
4、生字、生词。这一部分在注释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考试中也最常出
现。历年高考题中的给加点字注音、解释加点字词、填字等题目所要考查的
内容,大部分都来源于这里。一般来说,对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在复习时都
能加以注意,所以这里就不再多讲。只有一点,那就是,在记词时,要同时
记住其中重点的意思。
98.课文后“思考与练习”要真思真练
在复习课本的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几道思考和练习题。有许多同学在复
习时,只顾埋头于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而对于课本上的思考和练习题却没
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作法。“重视思考和练习,
可以帮助同学们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有计划地进行语文训练。”
思考和练习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所涉及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大
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要求说明课文写作特点、分析文章层次结构。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
可以掌握文章层次划分的方法,在以后做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理解等类试题
时,会有很大的帮助。
2、字、词、句的练习。在思考练习中,有大量的有关字、词、句知识的
练习。如解释字词、给字注音、选词填空、改病句等等。这些题对提高语文
基本功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在考试中,有许多题就来源于这些题。例如,1988
年试题中的“词汇演变”就源于初中第一册《寓言三则》的思考练习。
3、思考练习也对一些精彩的篇章、片断提出背诵的要求,对此必须背会。
1989 年试题中,要求填写主篇诗词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全部都选自要求
背诵的片段。背诵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生动的语言材料,并能在实在
的语言环境中,揣摩文章的遣词造句之妙。
99.阅读现代文的要领是什么?
近年来的语文考试中,每年至少有一道现代文阅读题。纵观5 年来现代
文阅读理解题,从阅读理解内容来说,学术论文占的比重很大。这些测试题
目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注重知识迁移,即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课
外选文的能力迁移问题;二是注重理解分析,即在总体分析上要能读懂读通
全文,既要能理解文章内容,也要懂得文章中心,领会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
三是注重学以致用,在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诸项能力考查中,以
综合和应用能力考查为主。具体阅读过程中,可采取“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粗读、测览、熟悉整个阅读材料的概貌,总揽全文,把握文章
大意,做到胸有全局,知道重点、难点之所在。
第二步,复读。要抓住中心,提纲挈领。材料若为整篇性文章,就要准
确地把握住主体段或中心段,并能明确地把主要的起始段、过渡段、照应段
等段落区分开来。另外,还要运用篇章结构知识,搞清全文中各段之间的篇
章关系和逻辑关系及整个文章的起承转合。材料若为整段性文字,则要抓住
其中的中心,没有中心句的话就自己概括段落大意。这样就能使整个阅读材
料了然于心,做到纲举目张。
第三步,精读。需要区分层次,切分句群。对于段落,不仅要能概括大
意,还要弄清它的段内层次,明白各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对中
心段、主体段,更要进行细微地研究。对于全篇,不仅要归纳它的中心意思,
还要明瞭它的结构特点和思路;对于词语,不仅要弄懂它的表达意思,还要
领会它的表达意义和感情色彩,对于句子,不仅要了解它的一般含义,还要
领会它的深层含义。当然在精读的过程中,要根据试题的目的要求,进行重
点阅读,对题中涉及到的段、句、词等重点研读,而对于没有涉及的内容则
要割舍。
100.关联词的使用一定要搭配好
在语文考试中,考查实词或关联词的选择配用是一个传统题型。解这类
题要求平时有扎实的基本功,对词的知识掌握要得心应手。在考实词时,要
抓住各个词之间的微小差别,恰当准确地选用适当的词。例如,1988 年语文
考卷中阅读理解的第③小题,是填空选择,只要抓住“器物”这个关键的词,
看所给的词中哪些属于器物,哪些不属于器物,并把不属于器物的词排除出
去,这个题的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在关联词的配用方面,题目就不是那么简单,不仅要理解各个关联词的
意思、用法,了解各个关联词的微妙区别,而且要依照不同文段的语境、语
源,凭语感选出最准确的关联词。在这里,语感是最为重要的,它是靠平时
大量的练习、阅读来培养的。
在选择关联词语时,考生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仅以“通顺”为目标选择,
这不是选择的标准。更为科学的标准是“合理”、“得体”,这就要求必须
从整个句子的整体内容上来理解文意。例如,1989 年语文考题的第29 题就
是这样,那个复句包含了好几层复杂的内容,一是说新诗人与传统诗人的“爱
国诗”在“爱国”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二是说“新诗人”与“传统爱国诗人”
的“国家观念”是不同的;三是说“新诗人”的“国家观念”中“包括”了
“传统爱国诗人”的国家观念的内容;四是着重强调了新诗人所表达的“国
家观念”“超越”了传统爱国诗人国家观念的“社稷和民族”的内容。此处
选择关联词若仅仅凭借语法关系、语言概念就远远不够了,还须凭借逻辑关
系、思维层次来判定关联词的性质。因此,决不能选用表示并列、表示递进
意义的关联词“既? 。,又? 。”或者是“不但? 。而且? 。”,而必须选
择另一项。复句中明确指出“新诗人与人民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和态度,就在
于新诗人不是从上层往下看,是与劳动的人站在同一层而代他们说话”的。
就是说,“立场不同”,这是新诗人区别于旧诗人的本质特点之所在。正是
由于这个症结,新诗人的国家观念虽说可以“包括”旧诗人国家观念中的“社
稷和民族”观念,但是新诗人的国家观念在阶级本质上又远远不同于旧诗人
所谓的“社稷和民族”了,这种实质上的差别决定了必须用“尽管? 。,
却? 。”表达更为确切恰当。
101.概括段落大意不可忽视
似乎只要高考题中有一道阅读理解题,就必须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
落大意的题目,而且占的比重比别的题型要大。做这种题时,要通过对全段、
全文的仔细研读,了解全段、全文的意恩,减少偏差,少犯不准确或片面性
的错误。
在理解和概括段落大意时,要准确地抓住段的中心和中心句。段的中心
句往往显示着一个段落的思想核心。但在表述形式上,段的中心有的是用一
句话直接加以表述,有时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心句在段中的位置并
不固定,有的在段首,有的在段尾,有的在段中。一般地说,凡是提出全段
“文眼”对,或是对全段实质性内容能作概括性表达的句子都是该段的中心
句。
1989 年试卷第29 题,要求按层次概括全段文字的中心意思。要做好这
个题必须把握文章的脉络。文段首句乃全段之纲,提出问题,从第二句开始
展开阐述。把作者的论述和引证材料联系起来,可以将除起始句以外的内容
划分为三个句群,并按照显示层次的信息标志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的标志
是:“朱自清先生在考察中国新诗的诞生历史时,首先注意的就是? 。”第
二层的标志是:“朱先生还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 。”第三层的标志是:
“在论述新诗中‘爱国诗’时,他也着重于将? 。”全段文字结尾句“朱先
生所强调的依然是新诗思想的现代化”,既概括了最后一层的意思,又回应
了该段首句的中心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每层首句的主语的同一性,每层首句
状语中的时间副饲“首先”、“还”、“也”的次第照应,一、三层各用一
个表示时间范围的介宾结构状语,都鲜明地显示了文段内容的层次特征,层
次的划分和中心意思的概括就迎刃而解了。
102.摘句复位、调整句序不能掉以轻心
在阅读理解题中,摘句复位、调整句序是两种新的题型。做这类题时,
要把握住文章脉络,合理地处理句与句之间的因果、连贯、条件、选择、递
进、假设、总分等关系,然后运用归并句群的方法,追寻出句序,找到摘出
的句子放在文中的位置。
所谓的归并句群,就是从段中切分句群,也就是把一段中几个语义上有
逻辑联系,结构上有语法关系,能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有相对的完整性,大
致上相当于自然段第一个层次的句子切分出来,归并成一个句群,并找出句
群的中心句,把握句群的中心,体会句群所论述的问题在逻辑上是怎样展开
的。譬如,1989 年高考试题第25 题中摘出8 个句子之间,既有语法结构上
的连贯性,也有逻辑上的并列关系,它们都是中心句的展开句。
句群归并本身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当然有。一般来说,句群的构成有7
个方面的标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