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玫瑰女人-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人也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好诗。国外的,如前沙俄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的诗,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德国诗人哥德的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等等,都可以去读一读的,从中体会诗的含蓄和优美。 
  任何一种艺术达到了巅峰之后必然是衰落,这似乎是一种宿命。唐诗也不例外,到了宋朝,它艺术高峰渐渐被宋词取代了。有人说后人写诗不可能超越唐诗艺术高峰,于是很多人只有转而写宋词了。成就最大的就数苏轼、辛弃疾、范仲淹、柳永、陆游、欧阳修、岳飞、李清照等人。 
  尽管宋朝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朝代,但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离愁别恨也就构成了宋词的主要风格。就连豪放派大词人苏轼写的词也不例外。如他的《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采用问话的方式为开头,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皓月当空,良辰美景虚设似的,独自一人在月下醉酒,向问苍天,明月几时有,人世间一片离乱,真想去天上宫阙过神仙似的生活,但又怕天上太凄凉。这样来回想象了一番,还是不如在人间好,于是化这种不幸为凄美,内心深处有了美好的祝愿。 
  与苏轼的词相比,岳飞的词显得豪迈,激烈。如他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写于靖康之难之后,是历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篇,些词表达了词人对入侵者的切齿痛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巍巍的英雄气概。 
  词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人侵掠,父老、兄弟、姐妹在金兵的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辗转呼号、尸横遍野这样的悲惨景象,内心生起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压抑不住的狂涛,愤怒而激动的思绪像澎湃的巨浪撞击着岸边的礁石,发出隆隆的巨响。词人时刻在警世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了夺回失去的山河,为了靖康之耻,为了那些被蹂躏的同胞,词人誓死要“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 
  此词具有巨浪排空,惊心动魄的气势,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千百年来,它一直是鼓舞人民奋勇抗敌的慷慨悲壮的战斗号角!正如陈延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说:〃何等气慨!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吟得诗词添风雅(3)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南唐后主李煜,当然他与岳飞的词风格完全不同。李煜做皇帝是个昏君,而在文学方面,他却是个大词人。李煜继承皇位时,是何等的悠闲自在?沉迷于书画金石,沉迷于酒色,就如他的词《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香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春夜月。 
  宫妃之白、宫妃之多、笙箫霓裳之乐以及李煜的陶醉。他前期身为南唐后主的奢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好禅、好酒、好色、好歌舞的李煜,把这种欢快享乐人生推演到极致。 
  然而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之后,巨大的反差使词人变得忧郁失落,只落得如《虞美人·感旧》一般: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词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可是这些已不复存在,心中却是一股忧愁,好像东流不息的一江春水。把故国的不堪回首,亡国之痛,江山易主之痛表露无遗。 
  说到这,怎能忘记女词人李清照呢?李清照,婉约派成就最大的词人,号易安居士,美貌多情,才华横溢的,学识渊博,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她的词多以儿女情长、悲欢离合为主要风格,最经典的就是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充满音乐和绘画美,就如一幅良辰美景佳人的画卷。此词描绘她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醉人,误入碧水池中藕花世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妙趣横生,读来叫人赞叹不已。 
  我想当今没有人不想超越时空去追寻这种天真烂漫,没有任何忧愁烦恼的日子,和朋友们吟诗作画兴尽到深夜,一个人划着船回家,哪怕是犯一点天真的过失也是美的。 
  宋词很适合女子,可以说它的意境和女人的多情善感、柔情似水有共同点,因此我们不妨多读些经典词,如: 
  李煜:《忆江南·怀旧》 
  欧阳修:《采桑子》十三首 
  辛弃疾:《贺新郎》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声声慢·秋情》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 
  秦观:《钗头凤·别武昌》、《满庭芳·春游》。   
  闲散不美怎么个美(1)   
  你觉得周围枯燥无味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不如闲散一点,读读经典散文,散文是作者随心所遇的想法,也是心灵自由者的天堂。散文只是生活中的一点点感悟,不必为了什么才做什么,而是自由自在,潇洒自然。以诗人的眼光去观察、感受生活,从周围平凡的事和平凡的人身上发掘诗意美,传达出感情的旋律,这就是散文。 
  自然得可以流浪,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为了自己的向往,为了实现心中的 
  那个梦幻。在气温酷热、人烟稀少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她可以一辈子呆下去。三毛就是这么一个女子。 
  她嫁给了荷西,也不追求什么仪式、排场,简单又充满情趣,就他们两个人,一个牧师,连结婚戒指都没有,三毛像黄毛丫头似的扯着荷西就跑。 
  也许《橄榄树》正是为三毛写的: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那天空的小鸟,为了那宽阔的草原,为了那山间的小溪还有……还有……那梦中的橄榄树。 
  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在乎自己流浪,不在乎自己漂泊。而梦想就像那天空中的小鸟,宽阔的草原,山间的小溪。 
  三毛传奇、浪漫是因为她很有才气,说她是一个闲散的女人,还不如说她是一个懂得闲散而又不庸俗的女人,她常读散文,也常写散文,她的生活也是散文般的生活。当我们读她的散文时会感到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她的《哑奴》,精彩感人。 
  三毛第一次被请到镇上一个极有钱的沙哈拉威财主家去吃饭时,那财主家像皇宫一样的,原来财主不仅有四个太太还有二百多个奴隶,一个板凳高的小黑奴忙进忙出且一脸惶惑的样子。看着小黑奴三毛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怜悯,于是三毛给了点钱给小黑奴,结果是他的父亲哑奴登门道谢,死也不肯要,他的淳朴善良和财主的贪婪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 
  哑奴不仅聪明,而且也懂天象,但他却是一个奴隶。在财主们的眼里,奴隶终是奴隶,哪怕是毒热的太阳像火山的岩浆一样地流泻下来,哑奴也得站在阳台上替主人砌墙,热得受不了,像一个不会挣扎了的老狗一样,可怜的脸,好似哭泣似地望着三毛。三毛要帮他,他却不敢无缘无故地接受‘上等人’的恩惠,因为从来没有人当他是人看待,他怎么不被吓坏呢。 
  这篇散文平易近人,感情就流水一样流淌在纸上,读来让人深深地感动,特别是哑奴被卖的那一片断更为精彩。 
  我冲到车子旁去,看见他呆望着前方,好似一尊泥塑的人一样,面上没有表情。我再看他的手,被绳子绑了起来,脚踝上也绑了松松的一段麻绳。 
  快到哑奴的帐篷,我们大家都看见,哑奴远远地就迎风打开了那条彩色缤纷的毯子,跌跌撞撞地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手上绑的绳子被他扭断了,他一面“呵呵”不成声地叫着,一面把毛毯用力围在他太太孩子们的身上,又拼命拉着他白痴太太的手,叫她摸摸毯子有多软多好,又把我塞给他的钱给太太。风里面,只有哑巴的声音和那条红色的毛毯在拍打着我的心。 
  几个年轻人上去捉住哑奴,远远的吉普车也开来了,他茫茫然地上了车,手紧紧地握在车窗上,脸上的表情似悲似喜,白发在风里翻飞着,他看得老远的,眼眶里干干的没有半滴泪水,只有嘴唇,仍然不能控制地抖着。 
  不禁让人对这种不公平的人间世道义愤填膺,真有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境,催人泪下。 
  我们欣赏散文,只要顺着作家的心灵走就行。因为散文完全是感情的流露,语言也不必雕琢,结构也不像小说诗歌那样注重框架,情感表现淋漓尽致就行。 
  当你懂得如何欣赏散文的时候,人也就宁静致远,闲散得就像一首诗,像一幅画,生活那样悠闲而有情趣。在读文豪朱自清写的《匆匆》时,你会被他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段折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