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说,四相初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开始破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
  这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第一个身见,你不会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你不会再有对立,相对的,这个对立就是边见。你不会再有执著,我们一般讲成见,无论是因上的成见,果上的成见,你没有了。你不会有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见解叫邪见,你的看法都正确。小乘须陀洹能做到,你统统做到,你不但做到,你的智慧超过须陀洹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你是依根本智,把境界转过来,把烦恼习气转过来,大不一样。小乘人是依识,依八识五十一心所修行。《华严》初信位的菩萨就是依根本智,大乘法里面讲,他所依的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他断烦恼断得干净,断得快速。
  像我刚才所说的,你要真正了解,一切诸法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速度之快不可思议,你对於一切诸法,你还会执著吗?你还会分别吗?不但分别执著没有,妄想也没有了,那不就是立地成佛了!佛门里有一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是屠刀?妄想、分别、执著是屠刀。屠是宰杀,比喻造业,放下屠刀就是放下造业,恶业、善业、净业统统都不造了,没事了,圆成佛道。清凉大师注解后面这一段,这一段注得很长,接著道霈禅师节录的李长者的《论》,《论》里头说的也非常精彩。确确实实这两位大德给我们做《华严》导游,真的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
  「主同名首者」,这个主是主菩萨,上首菩萨。上首菩萨都有个「首」,梵语的音叫「室利」,翻成中国意思有四个意思,第一个就是「首」的意思,第二个是「胜」的意思,第三个是「吉祥」的意思,第四个是「德」的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是以译者,前后不同,今通用之」。译者怎么前后不同?《华严经》在中国有三次翻译,最早的是东晋时代,我们现在看到的《六十华严》,这是最早翻译的。第二次翻译就是《八十华严》,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翻的,所以这个经在历史上也称为《大周经》。武则天做皇帝把国号改了,改做周,到她死了以后,中宗继位的时候,再恢复为唐。第三次翻译是唐德宗的时候,那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完整的经称为《四十华严》。
  所以现在《华严》有三个本子,有六十,八十,四十,或者称晋译、唐译、贞元译,德宗贞元年间翻的最后的这一品。所以这就是讲前后不同,三次翻译,主译经的人不是一个人。因此对於室利到底取哪一个,四个意思取哪一个意思,前后不同,今通用之。所以现在我们在《华严经》,我们学习《华严》,古来祖师大德在他们的注疏里面,或者是为我们讲解,有时候说首,有时候说德,有时候说吉祥,通用。我们晓得在梵文是一个字,它有这四个意思。
  「以信为首,摄诸位故」,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因赅果海」,信是因,「信为道元功德母」。「诸位」就是因位五十一个,果位一个,妙觉是果位,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信是首。我们今天在此地学习的十信,十信从初信位学起,这个信心一直贯到五十二位,彻始彻终。信,太难了,这个字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我在讲席里头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自己学佛七年出家,一出家就讲经教佛学院,又两年,就是九年,我去受戒。我教佛学院是沙弥的身分,受了大戒,见李老师,李老师一见我的面,指著我「信佛」。信,太不容易了。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还接著看末后讲的这一句:
  「以信为首,摄诸位故」。说到这个信心,难,实在讲非常非常之难。老师慈悲,给我点醒,如果他不是这么一个动作,我们很难体会。所以当时老师这个态度对我,我感觉得很茫然,如果我不信佛,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去受戒?自己以为自己信了,老师这么一指出来的时候,才晓得,他告诉我:许许多多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你不要以为你自己信了。这个字是佛法修学的开端,一开端就错了,哪里会有结果?所以太重要了。什么是信?信里面一定要具足三个字,解、行、证,少一个都不算信,这个条件就太深了。
  清凉大师判《华严》这一部大经,就是用这四个字,我们现在讲这四个大单元,这四个大单元就是信、解、行、证。第一个大单元,「举果劝乐生信」;第二个大单元,「修因契果生解」,你看信、解;第三个大单元,「托法进修成行」;第四个大单元,「依人证入成德」,这个德就是果。信解行证是一,不能分割,分割了四个都没有了,四分合起来是个整体。所以李老师说了,你信了不解不算信,解了不行不算信,行了没有契入不算信,这个难。他这么一解释,我们细心思惟观察,真的,许许多多老和尚到老死也没有能做到信、解、行、证。这个标准是《大方广佛华严》的标准。
  我们从《华严经》里面了解,这个信心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根本智,不动智,信心是依这个建立的。这桩事情我们以前哪里会知道,根本不知道。你真的相信,就是根本智里头的一分。你对於佛法,诸佛菩萨所说的一点疑惑都没有,我们一般讲信以为真。虽然你还不解,你也没有行,但是这个信心非常可贵,这个信心是你佛法修学的起点、开始。因为信,你才肯发愤求学,求什么?求解。学到之后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成行,学了真有用。在落实生活当中,反过来证明你所解的、你所行的真实不虚。证是证什么?证明信解行是一不是二,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信解行相应。
  下文说,「次第行中,信最胜故,甚难得故」。经上说「是故依行说次第,信乐最胜甚难得」,经文上讲的。我们中下根性的人,实在讲包括上根的人,上根上面有上上根,上上根是天才,所谓是一闻千悟,一通是一切都通了。上、中、下三等人修行,都要有次第,《华严》有次第、有圆融,所以什么样根性的人都包括在其中。我们的根钝,不要紧,依著次第来学习,所以信最殊胜,信最难得。一个人真正发心,初发心,诸佛如来都赞叹。为什么?初发心的那个心真诚。但是这心发了之后,往往不能保持,能保持的人成功了。不能保持的人又退堕到三途六道去了,退转了。这是什么原因?确实善导大师所讲的话,「总在遇缘不同」。你没有遇到一个学习的环境,怎么会不退转!学习的环境,你真正发心要求智慧,那要亲近老师,要找同参道友,怎么去学?上学!你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你成功了,你学业成功了。如果想求智慧,没有机会上学校,自己随便在家里学习,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同学辅助,困难!几个人能学成功?内有烦恼、有习气,外面有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你有能力不受诱惑吗?你有能力伏住你烦恼习气吗?这个太难太难了!所以信心生起来之后,求学,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榜样,不但是一生不离善知识,生生世世都在求学。
  所以使我们想到孔老夫子讲的话,真理!跟诸佛所说的完全相同。他老人家讲「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自己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教。学不厌,不亦悦乎;教不倦,不亦乐乎。教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你不入这个境界,你不知道。所以,孔老夫子能说得出这几句话,他是学到了家,真正契入了教学三昧,快乐无比。佛家的学与教,学习与教化,从初发心生生世世永远没有止境。到了成佛,证得究竟极果了,还是学习,还是教化。那个学习是做给九法界众生看的,示现,永远永远学不厌、教不倦。
  他说他境界的提升也分层次,也有次第,他是十年一个次第,他用这个方法来分。「十五有志於学」,十五岁,「三十而立」,而立就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学习得了根本智,毕业了,三十岁毕业。然后他的学习是在生活当中,是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学习成就圆满的智慧,所以他说「四十不惑」。不惑是什么样子?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内能够降伏烦恼习气,有这个能力能控制得住,外面不受外境诱惑,有这个能力,四十岁就有这个能力。他所学的起了作用。「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像佛法里面讲的,对於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也有次第,次第行中,信最殊胜、最难得。夫子对於学习,对於教导信心十足。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看到,他十九岁出家,就算十九岁开始学,也是三十而立。三十岁示现成佛,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后就开始教学了。三十岁开始教学,到七十九岁,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走的,教学四十九年,乐此不疲。每天学习,每天教导,教,帮助自己学,学,帮助自己教,教跟学相辅相成。这是世尊为我们示现,也是示现一个次第。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次第,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示现次第,也示现了圆融,圆融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初成正觉,定中所说,圆融。然后我们晓得次第是从哪儿来的?次第是从圆融当中来的。
  总而言之,信心难得,我们要想成就,那你要有清净信心,有坚定信心,有不退的信心,这才能帮助你成就。换句话说,我们学习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没有信心。所以说「於生死中,创发信心,为吉祥故」,生死是六道轮回,创是创始,就是你初发心,在六道轮回里面,初发心想学佛这是最吉祥的。下面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