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6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萨所修究竟圆满的和合,世尊教导我们「六和敬」。六和敬是『和合道』的总纲领。今年新年快到了,有同学来找我给贺年卡上提几个字。我们得想想现前社会缺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布施供养做为新年礼物,这才真正有意义;说那些空洞的客气话没有意思,那种礼物不能用的,好看而已。我们要送实用的礼物,这实用的礼物是什么?「真,诚,谦,敬」。我们看到和合道,「和」今天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把这四个字改了,「诚,敬,谦,和」。这是我今年送给大家的礼物,希望在这一年当中,我们修学什么?修学诚,诚诚恳恳;修敬,能够敬爱一切众生;能够谦,谦虚;能够和合。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你一定会有成就,你一定会达到如你愿望的圆满,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吉祥如意。
  吉祥如意是果,因就是诚敬谦和。希望我们在今年一定要把这四个字落实。用这四个字建立共识,就是六和里头头一条「见和同解」。我这个讲法都是适合於现前大众同修的境界,我们初学,我们是凡夫,我们接受诸佛菩萨、圣贤的教诲,在许许多多德目当中,我们抓这四个,这四个就在这一年当中,希望能把它做到圆满,至少要叫自己感到很满意。我们不往深处讲,深处都在《华严经》里面。
  「戒和同修」,什么是戒?净业三福是戒,戒是教诫,六和敬是戒,戒定慧三学也是戒,菩萨六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四摄法统统是戒。广义的戒就是佛陀的教诫,佛陀教诫是无量无边。我们也抓住这几条,希望以这几条的标准我们认真努力把它落实,不要再多,多的时候做不到,多反而乱。所以净宗同学,我们只选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怎样落实?用四摄法落实。四摄法,这是佛教导弟子重要的与一切众生相处的指导原则。你跟人相处,跟一切物相处,你要懂得布施。布施就是供养,恭敬心就是供养,那恭敬心程度不够的是布施。如果我们用净土这个「三辈」的例子来讲,上辈的恭敬心,上品恭敬心,这就是供养;中下品的恭敬心就是布施,所以你要懂得修布施。那个布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俗讲的关怀照顾,能扩大你的心量,能成就你的德行。
  心量小,不能容人,自私自利,不能修供养。真正好人对你敬而远之,离开了,不会亲近你。我在年轻时候,那个时候离开李老师了,也在各个地方讲经。我除了讲经教学,我没有做过法会,没有做过经忏佛事。有一位老法师派人来找我,他年岁大了,他有个庙,非常喜欢、希望我去,去跟他,我说我不去。「这不错,老和尚不错」。是,老和尚我跟他很熟,我为什么不去?他太小气,小气到什么程度?他请你吃饭,只有几个菜,那个菜碗多大?像酱油碟子一样,你多吃一点,他眼睛就瞪起来了。这怎么能跟?再好心我们也受不了,心量太小了,太小气了。我们不好说他,但是我把这话一说的时候,大家一笑,都知道。你在他庙里吃过饭的你就知道,最好也少吃饭,不要吃菜,多挟一点菜,他眼睛就瞪著看你,你就受不了。很少有就是了,居然我这一生还见到这么样一个人。所以他虽然很欣赏我,我不敢亲近他,我感谢他的好意。
  不是个容易事情,宽宏大量,爱人如己,年老的人如同自己的父母尊长。但是现在这个话都讲不通,为什么?他对自己父母尊长都不恭敬,你有什么法子?找比喻都找不到。在从前一个人最尊敬的是父母尊长,那没有话说的,现在连父母尊长都不尊敬,对佛菩萨也不尊敬,你有什么法子?举个例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要学这个规矩,然后「身同住」,和和睦睦同住在一起,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口无诤、意同悦」,大家生活在一起,法喜充满。「利同均」,我们大家过平等的生活,没有特殊的。六和,和合之道,佛这六条说尽了。问题,我们要真正理解明了,依教奉行,真正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灭道圣谛第九句:
  【或名恒不动。】
  这是说的道,从这个名字,我们就体会得什么是道。这个字很难讲,很不容易懂。『不动』就是道,你要想修道,你到处乱跑就没有道。所以古来大德他们说得道了,得道就是见道,见道而后就修道。见道是什么?明白了,也就是说,你真正明了「恒不动」就是道。那你得修,修怎么样?住山,住茅蓬,几十年不下山,他心定了。那是什么?养道。一定要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烦恼没有了,就是灭谛灭尽了,把烦恼灭尽了,这个时候可以下山了。下山干什么?弘道,教化众生。可是这个地方一定要有缘,如果缘不成熟,可能这个修行人一辈子都不下山,没有缘。
  古人确实心是定的,随缘而不攀缘。不像现在,现在没有人请你,你去找他;在从前不是这样的,一定有人礼请,看他的诚意。他确实具足诚意,你到那个地方去弘法,真有人得受用。岂不闻「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那个地方人有几分诚敬,他能得几分利益。如果没有诚敬,像现在随便打个电话给你,写几个明信片或者写一封信,字都潦草的不得了,没诚意。你去了,到那个地方苦口婆心教诲,没有一个得受用,你去干什么。真正听懂,真正能相信,真正能够依教奉行,有一个人你都要去,「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都没有就没有去的必要。
  不动是养道,不动是证道,证道而后才弘道。这一切总是因缘不相同,有人住山时间很长,有人住山时间不长,三年五载他就成就了。在中国历史上最短的,永嘉禅师,他老人家去亲近六祖,就一天。六祖给他一印证,他马上掉头就想走了,六祖说你去得太快了,留一天,第二天走,叫「一宿觉」。这是亲近善知识时间最短的,他真的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六祖给他印证,这是上上根人。非常难得!他留的有《禅宗集》,有《证道歌》。我们道业没有成就,智慧也没有开,烦恼也没有断,到处乱跑,跟菩萨修行的纲领、德目相违背,要知道那不能成功。要说给人结结法缘,那很难讲,结的恐怕不是法缘,是业缘。为什么?法缘里面是充满智慧的,业缘里头带感情的;七情五欲没有断,跟人结的是业缘不是法缘。法缘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不能不知道。再看最后一句:
  【或名殊胜义。】
  前面我们读过「无限义」,无限是无量无边的意思,『殊胜』是无与伦比的意思,世出世法没有能够跟它相比。这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那才是无比殊胜。什么人修的?法身菩萨,他们当之无愧。我们今天修行只能够说是沾一点边而已,还在门外,还没有进门。这是真话不是假话。这个进门是什么?进门是见思烦恼就是见惑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断了。我常常讲:四相破了你才算进门,四见破了才算是入室。四相破了,小乘是初果、二果,大概到三果;大乘法里面从初信位的菩萨,大概到五信、六信。那到七信位,到阿罗汉,要破四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超越六道了,在四圣法界,这是圣人的境界。
  我们今天四相没破,坚固的分别执著,读诵经典,经典是「殊胜义」没话说,我们不能契入!应当生惭愧心,应当忏除业障。忏除业障不是口里头说说的,是要改心,要换念头,把自己这一生当中烦恼习气,真正把它转过来。自己不晓得怎么转法,读经,依教奉行,佛在经上教你怎么做,那我们就怎么做。实在讲,我们在最近这十几二十年当中,我们只抓到佛法里头重要的几个纲领,一生受用不尽。真正契入了,也就是你落实了,於许许多多的纲领,许许多多的经论,触类贯通,这是什么?智慧开了一点,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根本没有遇到过的,也没有想过的,突然遇到了,它就通,它就没有障碍,殊胜义。殊胜是自性般若智慧,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不依照佛菩萨教诲去修,你依什么?依自己的烦恼习气,修三恶道,也是道,人家修佛道、菩萨道,你修三恶道,不能不知道。
  我们同学大家在一起学习的净宗学会,在我们弘法过程当中,我们帮助许许多多地区建立净宗学会,大大小小应该也将近有一百所了,可能还超过一点。建立之初,我们就想到修行的科目、纲领,所以取《观经》的净业三福,取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门课。接著我们就想到,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行?我把我自己修学的心得贡献给诸位,给大家做参考。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李老师劝我念佛。
  我们天天在大乘经典里面读到发菩提心,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四十八愿里头第十八愿固然很重要,第十九愿也非常重要。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我们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经文看到上品、中品、下品、一心三辈,总共这四段。这四段里面统统都有这么一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古人说第十八愿非常重要,有道理,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但是第十九愿也有,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十八、十九是一不是二。发菩提心是大乘,所以什么叫菩提心很难懂,我们用现代的话,浅显的话,让大家容易明了。我们学佛要用什么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大菩提心。我们要把我们的心,错误的心转变过来,变成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一切众生各个都有,只是你忘掉了,你被烦恼习气障碍、迷惑了,现在一定要恢复。我们用这个心生活,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用这个心修净土,这才相应。
  我们也想到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传法的心要,「敦伦尽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