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6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菩萨住世,大家羡慕得不得了,佛菩萨就在眼前,你不认识。这种慧眼、法眼要怎么样能得到?还是古人一句老话,读经。你要把经念多、念通了。这个读经,我们现前这种程度只能读一种,不能学太多。学太多了,食而不化,破坏你戒定慧三学。你学一种是成就你戒定慧三学。你读一部经,读经规规矩矩的读,恭恭敬敬的读,这就是持戒;专心读,一心读,就是修定;经文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字,没有念颠倒,那就是智慧。先把它念熟了,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随文入观,你要求懂得它的意思,不要刻意去求,刻意去求,你就落在分别妄想里面,分别妄想是障碍,障碍你开悟。所以不可以刻意,要求又不能刻意,一切随顺自然。总而言之,绝对不能破坏你的一心,不能破坏你的三昧。三昧功夫到的时候,自然就开悟,豁然开悟。悟了以后,你再去涉猎其他的经论,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才可以涉猎,没开悟之前,最好不要涉猎。为什么?涉猎是障碍你的悟门,这是自古以来,祖祖相传的秘诀,「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希望同学好好的记住。我们这个缘确实是非常殊胜,希有难逢。
  这个地方我们讲到「平等绝相」,绝相是离相,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不坏光明之觉」。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这一句经教我们要懂得怎样不坏?随顺就不坏,不随顺就破坏。凡夫会破坏,就是现在所谓的破坏地球生态平衡,诸位常常听说。这是人为的。生态平衡破坏了,就召来的天然灾害。实际上它不是天然灾害,还是人为的。人不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就不会有所谓的自然灾害,就没有了,这个世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人、物同居在这个地球上和睦相处,相安无事,这个世界就是个乐园。
  说老实话,动物不会破坏,植物也不会破坏,矿物就更不必说,谁破坏?人破坏,鬼神也破坏。天人不会破坏,何以不会破坏?天人是修十善的,天人是善人,天人心地清净,天人慈悲喜舍,他不会破坏。那我们晓得除天人之外,修罗、罗刹、饿鬼、人道,就是这一小撮,他们做破坏工作。科学技术没有发明出来之前,破坏的面很小很小,不至於感召大的灾难。重大灾难肯定是共业所感。科学发达之后,人利用科学的技术对这个地球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现在所谓的自然灾害多了,频繁了。灾难发生带来的破坏,一次比一次严重,我们要知道真正原因是什么。
  帮助这个世间化解灾难,我常常讲要从自己心地上做起,这是真实的。古人懂得,所以古人施政把教学摆在第一,这有道理。国家兴衰,社会治乱,总在教学,你不教怎么行?古圣先王,那个时候国家小,部落,部落里面许多领导人都是圣贤,都是受过很好的教育,通情达理,对於人跟人的关系,人跟自然环境的关系,人跟天地鬼神的关系,他明白,不迷惑。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圣人,称之为神人。神圣这个意思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他的想法、看法、做法不会错。世间愚迷的人多,这种人少。这种人少,所以先觉觉后觉,这就是教育,就是教学;先知觉后知。这后头说「品中辨此,故以为名」。这个好懂,这一品经里面就是要说明这桩事情,所以品的题目「光明觉」。下面还有一句。
  「若从开释」。前面是合,合了再开,把它分开来讲。「光明之觉」,光明觉就是光明之觉。「光明有觉之用」,这是「通依主有财」,这个依主有财是佛学专门的名词,就是古大德解释名相用六种方式,这是其中的两种。「若从合说」。把它合起来讲,光明就是觉,这是「持业」释,六种解释里的持业,光明就是觉,觉就是光明。前面分开说,光明的觉,光明有觉之用,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解释可以开,可以合,现在讲演绎、归纳,合是归纳,开是演绎。现代科学里头所用的一些方式,在佛门里头,古大德全都有,无一不是教学,无有一法不是帮助众生觉悟。我们无论什么人都有能力,也都有智慧,只是有大小不一样,尽心尽力无不是圆满功德,帮助诸佛如来教化众生,觉悟众生。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清凉《疏钞》的第三段,宗趣。「宗趣者,以身智二光无碍觉悟为宗,令物生信为趣」。全经有全经的宗趣,每一品有每一品的宗趣,每一段有每一段的宗趣,每一句有每一句的宗趣,我们能不能看得出来?如果说是看不出来,那么我们学习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利益。什么是宗?宗是修行的方法,趣就是修行的果德,我修这个方法,我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所以宗是因,趣是果,趣是趣向。你要不懂得修因证果,你的学习就落空。正是所谓我学这门功课,我希望得到什么。学习这门功课,这是宗;我希求所得到的,那是果,功不唐捐。
  在这一品经里面,以身智二光无碍觉悟为宗。佛放光令菩萨觉悟。下面还有一句,令物生信为趣。这个「物」是九法界众生,他不说是人,令人生信,令人生信那只有人道,其他的九道,我们讲十法界,其他九法界没有包括在里头。所以说个物,十法界统统包括在其中。如来用身光,文殊用智光,二光无碍,菩萨觉悟了,帮助法身菩萨提升境界,以此为宗,同时又令物生信;九法界有缘的众生。
  九法界哪些众生有缘?清凉大师在前面讲大心众生。这一句重要。我们中国谚语里头常讲「量大福大」。有量能包容,能容人,能容物,这个人有福。你的福报有多大?你有多大的量,你就有多大的福。古人常说,你对待一个人你能够包容,你得一百个人拥护,自自然然拥护你,福报。你待一百个人你不能包容,一个拥护你的人都没有。这一句话虽然浅,含著有很深的意味在里头,很值得我们思考要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成就自己真实的福德。
  总而言之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爱人,一个是容人。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你真正能够爱人,爱一切物,真诚的爱心。真诚爱心,一定是清净的,绝对没有染污;一定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差别。爱人的人能够舍己为人,他没有自私,他能够做到牺牲奉献。包容人的人不会计较别人的过失,他能包涵,有容乃大,他的后福大,他有大德大福。器量小,这人可怜,这个人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同情他,他在这个世间,那真叫孤家寡人。所以我们学佛,要学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学佛菩萨舍己为人,佛菩萨能够割肉喂鹰,舍身喂虎。这都是诸佛如来示现做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虽然做不到,心里要常常想著希望有一天能做到。
  学佛,这两个字不容易,为什么?你要学得像,多少要有一点像佛,佛心真诚,你学到了没有?佛心清净,佛心平等,佛心慈悲,有没有学到?佛能放下,佛能看破,佛能随缘,佛能自在,我们学到没有?佛佛相念,这个相念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称赞,佛总是称赞诸佛,没有听到哪一尊佛批评另外一尊佛,没有。我们有没有学会?佛孝顺父母,释迦牟尼佛为报母亲之恩,他的母亲生他七天,上生忉利天,佛到忉利天为他母亲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报母亲恩,在忉利天开了一次法会。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不是在人间讲的,在忉利天讲的,都是给我们做榜样。母亲对我们有生育之恩,人不知道恩义,连畜生都不如。
  所以这经典上字字句句不是讲别人,讲我;世尊不是教别人,是教我,我应当直下承当才能得利益。这经是讲别人,老师讲解的是讲别人,不是讲我,与我不相干。哪一个人知道这是讲我的,我得利益。所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认真努力学习。讲别人,与我不相干,听完了也就完了。念一辈子经,听一辈子经,一无所得,大错特错。
  「又」,下面还有一段,「释名并是品宗,来意尽为意趣」,这一句讲得好,这一句把本经三十九品的宗趣统统都说到,这是通说。释名,前面解释「光明觉品」,就是这一品的宗旨;佛为什么要讲这一品,那就是这一品的意趣。来意尽为意趣,这两句说得好,总说。下面第四段「解疑妨」,我们把它省略,因为前面我们都已经讲过,可以省略。后面李长者的《论》,这个论文长,他说得好,跟清凉大师的《疏》合起来看,很有启发性。我们把这个《论》,就是李长者的解释,我们好好的读一遍。
  《论》:「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他解释这一品经做三门,清凉大师解经他是做五门,就是分五段。长者解释比较简单,说三段,「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你看宗趣就有了,释品名目就是宗,释品来意就是趣,宗趣就在其中。「三随文释义」。这解释经文,所以他这个简单。我们看第一个,他里头讲得也相当详细。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名光明觉品,为明因如来放十信中足轮下光」。这一次放光是从世尊脚底放光,脚底下放光。「照烛十方」,这个足底放光很希有。佛全身都放光,从哪个地方放有表法的意思,你看那个光,光照十方。「初云一三千大千」,这是渐渐扩展,「以次十三千大千」。我说十个三千大千大家好懂,不是十三千,是十个三千大千。「以次增广,至不可说,法界虚空界,为明无尽」。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光照是没有限量的,无尽的。这个到底下我们读到经文就看到了。
  「令信心者,了心境广大,无尽无碍,与法界虚空界等」,这一段讲就非常非常重要了。信心者是什么人?十信位的菩萨。初信、二信、三信到十信,这个信心菩萨明了心、境广大无尽无碍,就是佛光所照的。足下放光,代表信位。足下在一个人身上,这是最低、最微不足道的,那是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