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华之抗日铁军-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先云却在焦急地等待另一人的到来。这就是他要迎上山的第三位“神秘人物”。

    7月酷暑,骄阳似火。满山遍野盛开着杜鹃花,殷红殷红。兰花香气扑鼻。许多不知名的鸟儿,唱着动听的歌儿。山鹰在低空盘旋。山间的小溪,也格外神气,咕咕噜噜地歌唱着,翻滚着,而后汇聚成一条条小溪,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沿一道200米高的绝壁飞去,形成穿云破雾,凭空作浪之势,地动山摇地向下冲撞,撞人一口深潭,而后又把碎玉般的水珠撒向高空,金光四射,呈现银色而升、金色而落的五彩缤纷的奇观。

    红安以西的重镇河口附近一处隐秘山林,蒋先云终于等来了这位“神秘人物”。

    只见来人身材高大(身高1。96米),身穿灰布大褂,头戴礼帽,脚穿布鞋。虽然身着便装,却掩盖不住军人的英姿。

    蒋先云和季振同、黄中岳等人迎了上去:“吉将军,一路辛苦了!”

    “是巫山吧,早听说过,今天能看到你真是荣幸。”

    蒋先云紧握住吉将军的手,热情地说:“徐总指挥一再吩咐我们,要确保您的安全。总算平安到了!一路没遇到什么危险吧?”

    “还好,有保卫局的同志一路暗中保护,燕副官也很精明,一路还算顺利。”

    在山中一处绿树掩映中的小道观里,蒋先云等人与著名的吉鸿昌将军见了面。随同吉鸿昌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副官燕鸿甲。

    蒋先云请吉鸿昌上山,就是要实现历史上本可以轰动全国、却不幸惨遭失败的“宋埠兵变”。

    吉鸿昌是众人熟知的抗日爱国将领。中原大战后,吉鸿昌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同时兼任第30师师长。1931年春,蒋介石令吉鸿昌所部“围剿”鄂豫皖根据地,驻扎在豫东南的潢川、光山等地。吉鸿昌同情共产党,每次率部在进入苏区“剿共”时,总是浩浩荡荡数千人马,如同“武装游行”似的。碰不着红军即一穿而过,碰上了红军即朝天开枪,沿途丢下不少武器弹药。苏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吉军到,红军笑,先丢机关枪,后扔盒子炮,都叫红军收下了。”因此,有人就把吉军称之为“鸡军”,说他们驻在白区吃在白区,却把“鸡蛋”下在了苏区,让红军拣了不少便宜。

    吉鸿昌不甘受蒋介石的摆布,根据当时的形势,积极组织潢川暴动,准备投奔红军。不料暴雨连绵,下了一个多月之久,河水陡涨,部队在山上下不来。当时张国焘的左倾路线在鄂豫皖占统治地位,不相信吉鸿昌,竟然杀害了其谈判代表。吉鸿昌失去外援,蒋介石察觉后派几个师的兵力包围了潢川。二十二路军和蒋军双方对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吉鸿昌集合部队于潢川城南的一个大操场上,号召二十二路军的高级将领把部队拉到苏区去。不料在这紧急关头,31师师长张印相提出反对,33师师长葛云龙也说去苏区太苦了,30师89旅的旅长彭国桢虽想支持,但不便公开表态,1个旅的兵力无法突围。正在这时,已叛变冯玉祥的西北军将领李鸣钟来到这里,劝告鸿昌出国考察。面对这种局面,吉鸿昌被迫离开部队,被强行挟持登船出洋。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吉鸿昌冲破重重阻力,匆匆回国。1932年10月前后,吉鸿昌从上海抵达武汉以北的宋埠等地,以寻找和看望他的旧部官兵为名,试图拉出30军(原二十二路军改编)举起红旗,就近奔向鄂东北苏区,投入到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序列中。但此时时机很不成熟,吉鸿昌派往联络起义部队的副官燕鸿甲被敌军师长彭振山抓起来,活活剥皮并大卸八块,惨遭杀害。仓促中吉鸿昌只率极少数人逃走。

    此次宋埠兵变,吉鸿昌事先没有与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取得必要的联系,当时也没有组织红军配合策应。兵变失败后,吉鸿昌一行潜入苏区,鄂豫皖省委对其热情接待,但不予收留。其中主要原因有这样三条:一是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苏区境内的红军队伍不多,如果将吉鸿昌收留下来,不仅军事职务没法安排,同时也担心他吃不了红军的苦;二是由于吉鸿昌一再声称他是共产党员,但又没有党的组织介绍信和证明,省委既不便也不能将其接收下来,万一发现或审查出什么问题,如何是好(吉鸿昌是1932年秋在北平秘密入党)?三是对这位名声显赫的西北军名将还信不过,省委个别成员甚至对其抱有敌视态度。吉鸿昌十分遗憾:“我现在和你们一样,是共产党人了,可红军为什么不肯收留我?”还说:“我九死一生来到苏区,你们红军不肯收留我,我只好回家去哟!”

    蒋先云自然清楚“宋埠兵变”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他通过胡底,与当时还在天津的吉鸿昌接上头,提前4个月策划“宋埠兵变”。

    这次河口会面,季振同、黄中岳与吉鸿昌都是西北军老相识,少不得嘘寒问暖一番。季、黄二人介绍了宁都起义的经验以及起义部队的改编情况,吉鸿昌频频点头。

    蒋先云说:“吉将军心怀抗日大业,在天津组织反法西斯大同盟,令人钦佩啊!”

    吉鸿昌感慨说:“老蒋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任凭东三省失陷,‘剿共’却很积极。我认准了共产党是真心抗日的,去年潢川暴动失败,这次我来,就是组织30军宋埠暴动,拉出一支红色队伍,以后抗日也多一分力量。对了,我已安排将放在天津的6万银元送来鄂豫皖,敬请笑纳。”

    蒋先云问:“搞起义很不容易,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军委会专门讨论了宋埠暴动的具体细节,你们考虑有把握吗?有多大把握?”

    “30师、、特务旅有把握,89旅旅长彭国桢、90旅旅长徐华荣都是我的心腹,但30军的军部和31师困难一些。”

    蒋先云说:“暴动是一件大事,将给蒋介石一个很大的打击。能争取全部暴动最好。全部暴动的条件是存在的。这要靠我们做好过细的组织工作,行动要坚决,要注意保密。万一不能全部暴动,局部暴动也是好的。这次暴动最有利的条件,就是30军里面我党已经安插的多名党员已担任要职,主要有30军秘书长李子纯和营长路耀林,我们会给燕副官联络暗号,届时红军主力也将配合暴动,到时暴动就顺利得多。”

    吉鸿昌大喜:“这样最好!我有个请求,暴动成功后,请允许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行吗?”

    蒋先云爽快地答应:“这个军委会已经讨论了,安排徐总指挥和我作为你的入党介绍人。”

    蒋先云还向吉鸿昌出示了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同志就组织暴动发来的电报。周恩来在电报中称赞吉鸿昌将军的义举,特别说:“要多向蒋官兵,向那些高级将领带兵的人,说明我党的政策,指明他们的出路。蒋介石是一定要打内战的。他要打我们就也打,我们不但在战时场上狠狠回击他们,也要从敌人内部打击顽固派。要争取策动高级将领大部队起义,这样,可以造成更大的声势,瓦解敌人的士气。”

    吉鸿昌看了电报后激动不已,更加坚定了暴动的决心和信心。

    宋埠兵变计划顺利启动。

    这里要谈一谈宋埠兵变时30军的情况。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任命吉鸿昌为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下辖第30军和1个特务旅(实际上是炮兵旅)。30军下辖30、31师,张印相任30军军长兼31师师长,吉鸿昌兼任30师师长。第二十二路军在河南淮阳一带整编完成后,蒋介石就调该部到大别山地区“剿共”。吉鸿昌潢川暴动不成,只好离开队伍出国,蒋介石命令鄂豫皖边区绥靖主任李鸣钟兼任第二十二路总指挥和30师师长。李鸣钟好享受,经常住在京、沪、武汉等地,轻易不到前方。李看到大别山区的红军日益壮大,怕日后负不起责任,干了不久,便将绥靖主任、总指挥、师长等职一一辞掉了。这时第二十二路总指挥部撤销了,队伍由张印相指挥,30师师长改由彭振山担任,原属第二十二路的特务旅,改归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直接指挥。张印相和彭振山名义上虽是一个军,实际上貌合神离,各自控制着1个师,谁也不听谁的。

    此时30军军部、30师师部、特务旅旅部所在地均为宋埠。宋埠镇在红安东南20多公里处,商业繁华,号称“小汉口”。30师主力在麻城,31师在黄陂。1931年底的黄安大战,30、31师各被红军消灭1个旅,经过半年多的整补,人员重新充实,整个30军有2万多人。

    麻城以西的霸王山。阴沉的天空笼罩下的山坡上,鼓起一个个坟堆。凄风摇曳着坟头上的黄草、枯枝。一只孤伶的乌鸦,凄惨地叫着,从坟头上空飞过,更显得凄凉、悲惨。

    远处的山坡上,有一个国民党军官徘徊的身影。在他身边不远有一匹战马,啃着山坡上的枯草。

    远处的山道上,向坟场走来几个士兵。他们肩头扛着的门板上,静静地躺着一个死者,后面是几个拿铁锹的士兵。他们步履艰难地走着。山坡上的军官看见后,来回走动的频率在加快。可以看出他心中很悲痛。他就是西北军30师89旅的旅长彭国桢。他面对乱坟场,望着抬着死者走向坟场的这队士兵,心情十分复杂、矛盾。

    士兵将死者放在坟场一边,开始挖坑。风愈刮愈大,树叶纷纷落下,更显得萧瑟凄凉。那只无处投宿的孤鸦,飞得很低,并发出几声凄惨的哀鸣声,给乱坟场更增加了恐惧的气氛。

    士兵抽泣着,将死者放于坑内。他们用锹一点一点地埋土,渐渐堆出一个土堆。几个士兵再也忍不住了,一起跪下放声痛哭。有个兵边哭边说:“大哥,今天你埋在这里,同几十位兄弟做伴,要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来跟你做伴。”又一个士兵哭着说:“不是饿死、病死,就得战死,反正是离不开一个死字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