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上提升的。这是佛教给我们,以智慧之心去观察宇宙人生,在现在学术里面这叫哲学,人生观、宇宙观,你达这个境界叫看破。看破了,自然你把人跟法不再分别执著,对人、对法的分别执著放下了。这举一个例子,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一个法门,用三空观伏现行烦恼。我们贪心起来,五蕴皆空,贪心伏住了;瞋恚心起来,五蕴皆空,万法了不可得,烦躁的脾气伏住了,折伏现行。这是功夫得力,它真能起作用,让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能真正保持住心平气和。
  再看下面文,「於此经中发心之者」,前面讲三乘,现在回过头来讲《华严经》,在《华严经》里面发心的人不一样,他是「从佛不动智而发菩提心」,这前面讲过了。这个发,发有生起的意思,从佛不动智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自性本具的,必须从不动智才能够生得起来,你只要有动,菩提心就生不起来,不动,心到不动的时候它自然起来。我们要问,到什么时候才能起来?我们从一般经教里面所看到的,大概是到不分别,有一点像,为什么?不执著了才是阿罗汉,阿罗汉还没有菩提心,肯定再往上提升,提升到不分别。不分别了,有相似的菩提心,还不是真的。什么时候是真的?他不起心、不动念,也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初发心。所以初发心,为什么一切诸佛称赞?为什么你的智慧、德能、相好、神通、道力都跟诸佛相等?这桩事我们要清楚,理要搞清楚,我们才能够断疑生信,信心才能生起。不要小看信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发菩提心,那就是初住菩萨,入了法身大士的行列。
  底下这句话很重要,这都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事情,「设有余习,还以无依住智治之,还是根本智」。当然有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还在,要是没有无始无明的习气,就没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从哪里来的?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我们前面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举了个比喻,我们用酒瓶来做比喻。我们用四十一个酒瓶,这个酒瓶是新瓶盛新酒,同时盛的,大家都是一样的,同时盛的。你一个星期倒一瓶,酒都倒干净,里面擦干净,瓶盖打开,闻闻有味道,放在那里不要动。第二星期再开第二瓶,到最后一个,四十一个星期,四十一个星期以后开最后一瓶,那瓶闻了,很浓。闻闻头一瓶,四十一个星期之前的第一瓶,闻闻好像没有了。每一瓶味道浓淡不一样,我们用这个比喻代表这四十一个阶级。它有残余的习气,酒有没有?都没有了,确实没有。所以智慧、神通、道力真的是一样,不一样的是习气。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你在十法界里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没障碍。所以初住菩萨可以现佛身,示现成佛,你就晓得什么障碍都没有了,众生有感你就能有应。可是这里头有一个问题,这是佛经上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是佛的方便说还是真实说?我们想想应该是方便说。方便说的目的在哪里?方便说的目的要我们懂得广结善缘。实际上成佛之后还有善不善缘吗?应该没有这个问题,有这个问题不就是二门了吗?不二法门那怎么讲得通?所以应当是方便说。但是在你没有见性之前是真实说,为什么?没有见性之前,阿罗汉也度众生,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都度众生,他不是不度众生,那什么?有缘。有缘,跟他起的感应很强,没有缘,感应很薄,这个道理我们能够理解。譬如世间人讲母子连心,为什么?他缘重、缘深,母亲遇到灾难的时候,儿子在远方他心里有感动,这叫有缘。可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平等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了解佛的真实义。广结善缘,与性德相应。没见性的时候,得到佛菩萨的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照顾大众、能够尊重大众,性德。见性的人性德是自然流露,没有见性的人是自己觉性在流露。
  所以,余习要以无依住智治之。无依住就是能够通达色声香味触,外面的六尘跟里面的六识,都是当体即空,了无所得,就像《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这是真相,无依住智。这个智慧现前,余习慢慢自然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果然把起心动念放下,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还有无明习气。习气不需要去对治,因为你这种智慧会生起,逐渐时间久了习气就没有了。这个地方决定不可以想用什么功夫来对治,「我要快一点,我比他早一点成究竟圆满佛,我要加功用行」,那错了,你又起念头了;起念头是往下坠落,不是往上提升。所以在这时候没有念头,起心动念没有,哪里还有分别执著?当然没有了,还是根本智。
  什么叫根本智?根本,根本的对面是后得,《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不是没有智慧,智慧没有起作用,不起作用的时候它是静的,它不是动的。这个要知道。静生慧,静的作用是智慧,动的作用是烦恼。所以一念不觉叫做无明,这个一念不觉,不觉是动,觉性不动。不动的心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融成一体,不动,像大海一样,没有波浪,一滴水跟整个海水是一不是二。可是一动那就不一样了,你这一滴水在动,整个海水有感应,不是没有感应,但是那一边还是不动的。后得智是起作用,众生有感它自然就起作用,起作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有根本智而后才有后得智,根本像树木一样,有根有本,后得智像枝叶花果,你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这个要知道。
  后得智就是智慧的作用,要不要学?学可以,不学也可以。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样子,学,他学了十二年。如果不放下(放下是根本智),你所学的变成后得智。智慧,真实智慧,如果你学了十二年,不肯放下,分别执著不肯放下,那你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根本智,所学习的东西是世智辩聪,这不是佛法,不是性德。佛法是性德,唯有性德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为什么?万法是自性生的,自性智当然能解决万法,道理在此地。你要是明白了,你遇到困难,没有人能帮你解决,你找修定的人,他真正得定,心地真正清净,他能帮你忙。如果心浮气躁,学的东西再多,读的东西再多,不能给你解决问题,为什么?他学的是世间的常识,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知识不行,知识解决问题后面还有副作用,智慧没有,这个不能不知道。
  所以是根本智。无知,它是像古德在《无量寿经》上注解的有一句说「暗合道妙」,有这个味道,你没有办法体会出。古人也讲一句话来形容它,叫一念之真如,实际上一念就是根本智,一念有没有念?没有念,有念就不是一念,一念是真,二念就妄了。在净土宗里面,一心,一心就是根本智,念佛人用什么方法得根本智?用念佛的方法。我们今天念佛,持名念佛,执持名号,会念的人遍法界虚空界是念佛堂。我们今天讲缘,如果你找不到殊胜的缘你怎么办?我佛还要不要念?如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念佛到哪里?净土在哪里?放下执著就是净土。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场所,我心里头默念,没有形式,别人根本看不出来。别人看到你,这个人话很少,不太爱讲话,其实他念佛。他跟你见面打招呼,跟你点头,不说话,他在念佛,他佛号不间断。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时候,没有一丝毫拘束,这是念佛法门的无比殊胜之处。你要拜佛还要有个佛堂,还要供一尊佛像,观像念佛,你得有个缘。持名不要、观想不要,心里面想佛,口里头念佛,不拘形式。家里人不信佛也不妨碍,跟家里人和睦相处,一切随缘。言语少,家里人什么都好,做好事很好,做不好还很好,没有意见,三年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诸位要知道,念佛往生的人,在家居士多,至少有一半真懂得念佛,就是说他不受外面境界干扰,他真的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为什么?一切放下,一切都不管了。除这句佛号之外没他的事情,一心向往极乐世界,一心想念阿弥陀佛。所以我说他的念佛堂大,遍法界虚空界是他的念佛堂。他的同学很多,十方诸佛刹土里面诸佛菩萨都是他的同参道友。这个道理要懂,用在念佛上非常有受用。
  「不伏不断」,这是讲什么?习气,习气不要去降伏它,也不要去断它,随它去。「为本寂用自在故」,本来就寂用,本来就自在。这可以用在我们现前日常生活当中,有烦恼、有习气,要不要想一种方法去断它?可以,「三十七道品」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习气的。念佛的人呢?念佛人可以不用那些,就用一句佛号,烦恼习气现前不要去理会它,专注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可以跟烦恼、妄想同时生起来,这是初学的时候决定不能避免的,叫夹杂。不要紧,你不要去理会那些妄想,你专门照顾阿弥陀佛,你把精神贯注在阿弥陀佛上,妄想怎么起随它去。这样功夫渐渐成熟,妄念少了,佛号念到可以不间断了,这个好。佛号不间断,妄念少了,功夫成片,在禅宗里面观照功夫成就了。到妄念不生,也就是说执著没有了,照住,执著真的没有了就照住;起心动念、分别没有,那就照见。照见就是初住菩萨,恭喜你超越十法界,念佛生净土,生实报庄严土,不是方便有余土,当然更不是凡圣同居土。
  为什么说不要断、不要伏?「无体可断故」,体是自体,烦恼习气没有自体。「无可伏故」,你不需要去断它,也不要伏它。「设修三昧,任性净故」,好!念佛也是修三昧,念佛三昧。三昧是什么?这是梵语音译的,翻为正受,正是正常,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