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叹佛是叹过去佛,这里头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极其高深的哲学在里头,意味在里头,不忘本!人要知道报恩、要感恩,所以佛教给我们上报四重恩,父母的恩、老师的恩摆在前面,第三个国家的恩,第四个是众生的恩。报恩有顺序的、有亲疏,首先报父母才懂得报老师,懂得报老师的恩才懂得报国家、领导的恩,在从前帝王,佛法里面讲国主。国主是说什么?就是国家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中央的领导人是国主,地方上的领导人也是国主,国主到最低的,村长、邻长都是属於国家领导人,叫基层干部。有没有恩德?有恩德,他要不照顾我们,不拥护我们,这道场就不能建立,你就没有法子学习。众生恩,众生肯接受学习才造成学习的效果,和谐社会,兴旺的家庭,他肯学。於是你就了解哪个众生对我没有恩?找不到,一切众生对我都深恩大德,没有人给你讲解你不知道,你把他忘记得干干净净。
  下面讲「未来佛者,即入此位者是也」,所以经里面不讲未来佛,未来佛是什么?未来佛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现在入十住位了,你就是未来佛。「十佛是过去佛,卢舍那是现在佛,修行始入位者是未来佛」。这交代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要明了,更重要的是要承当。我们能不能入十住位?不能说不能,也不能说能,这个话怎么说?问题在你自己不在别人,你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入了。什么时候入?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入,现在放下现在就入,明天放下明天就入,明年放下明年就入,就这么简单。所以你入不了,原因是你放不下;不是入不了,是放不下。放下不容易,说得容易,做得不容易,有方法,佛菩萨教我们先放下身外之物,比较容易,然后再能放下身心世界,最后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入了,有善巧方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一卷)  2008/2/8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我们接著看李长者的《论》。长者解释这一品经分为四段,前面两段是解释品题,介绍这一品的来意。今天我们从第三段看起:
  第三段是「都会十住之内,须弥之上,说六品经意者」。这是介绍第三会,十住菩萨会,一共有六品经,在没有讲解之前先把六品经的大意做个简单的介绍。六品里面第一品就是「升须弥山顶品」,这一品说明「信终升进」。十信位修学圆满,当然德行、智慧都向上提升,往上一提升就进入十住菩萨位,这是信终升进。这第一品所说的,我们学习完了。现在是第二,第二是「须弥顶上偈赞品」,这一品经里面所说的是「偈赞当位之法」,这说明用偈颂赞叹,就是十住位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所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劝修升进之理」,希望学人,佛法里面称学人就是菩萨,他的学习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圆满都称为学人,一般称地前的这些果位都是用这两个字来称呼,像前面十信,现在的十住,以后的十行、十回向,都称为学人。十地菩萨也称为学人,但是一般少称,称三贤的多,称十地都称为大士,你看我们称观音大士、地藏大士,称大士。还有个名称是通称,仁者,仁慈的人,这是对菩萨,五十一位菩萨的通称,都可以称为仁者,都是非常仁慈的人。这是劝修,希望我们不要得少为足,要不断向上提升。升到极品,就是究竟果位,性德圆满的流露,这时候你才看到究竟圆满的谦卑,你才真正看到。你才看到平等、普遍的尊敬,所以才看到性德流露,一切烦恼习气都不存在。我们是在凡夫地,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没有智慧、没有福报。心量都很小,怎么样拓开都拓不开,起心动念总是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贪瞋痴慢。我们用这样的心学佛,是不是佛法?是,五乘佛法里面叫人乘佛法。现在你们也听到有些人在提倡人间佛法,用轮回心修学大乘还是人天佛法。
  诸佛菩萨无尽的慈悲,只要展开经本,三藏十二分教不管是哪一部经,你只要展开,佛都是劝你要认真的学习,要努力提升,要断烦恼。为什么?烦恼障碍了心性,烦恼让我们自性不能现前,让我们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无量的德能相好不得受用。我们在经上常常给同学们做报告,把智慧变成无明烦恼,把德能变成业障,造业,把相好变成六道、三途。你要问,我们的烦恼习气、我们造业、我们受报从哪里来的?是自性里面般若智慧、德相扭曲了,掺杂这三样东西在里头,妄想分别执著,它变质了。实在讲,我们性德里面本具的智慧德相并没有丧失,扭曲了,变成六道轮回。这个我们要懂得,自性真的是不生不灭。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世尊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根源就在起心动念,「迷唯一念」,你起一个念头就迷了。这一念可不能小看,这一念叫无始无明,这一念叫根本无明。要怎样叫觉?你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让念头生起,但是已经养成习气,它自自然然会起来。古大德教导我们有一个方法,「不怕念起」,这个念是无始无明、根本无明,不怕,「只怕觉迟」,为什么?一觉,无明就没有了,障碍就没有了,要觉。什么是觉?「觉止一心」,一心没有二念,有念就不是一心,有念是二心,二心变成三心,三心变成八识,就变成八个心。我们一般人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从不觉变现出来的。所以觉止一心,你看我们净宗修行这叫直截了当,就是修一心,一心就是觉。《弥陀经》上教给我们,我们念佛人念佛目的在哪里?目的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觉。用什么方法?现在我们用持名的方法。要知道,念佛里面最高的、最殊胜的是实相念佛,那个我们做不到,那是上上根人。我们用的方法,用持名,持名跟实相相应,念久了自自然然它就变成实相,这个好。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变不过来,不要紧,你生到极乐世界就转变过来,持名就变成实相。我们在讲《弥陀经》、在讲《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费了好几个小时讨论这个问题。所以,古人说「持名暗合道妙」,道妙就是实相。实相是本觉,实相是本善,实相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它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世尊在《般若经》上说的。
  所以我们修行,始终就没有把这个要领掌握到。提起来你马上就想到,听了很耳熟,听了很多遍,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不管用,人事一现前,妄想分别执著还是起来。虚伪,真诚的反面是虚伪,清净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不平,还是这个统统起作用,难!什么人听经闻法他听懂了呢?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做到就懂了,为什么?懂了一定做到。他做的时候还有疑虑,不能够很干脆!古人形容是斩钉截铁,大乘教里面讲顿现,顿悟、顿现,这是上上根人。所以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经听上一千遍,听上一万遍,毛病习气还是存在?菩提心还是发不起来?那是他过去无量劫中在生死轮回里头,他染的习气太重了。他对於佛,信,不是真信,夹杂著怀疑,严重的怀疑,这是什么?对自己不相信。所以我们在佛法里讲信心,头一个是相信自己。他不相信自己!不能相信自己,在这个世间找一个可靠的人相信他也找不到,甚至对父母都怀疑,你还有什么法子!世间至亲至爱无过於父母,对父母还怀疑,他对佛菩萨怀疑,那还有什么话好说?佛菩萨跟父母相比,佛菩萨摆在第二,佛菩萨没有站在第一的。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要问问,这个世间你去打听,有几个人对父母没有怀疑的?然后你就晓得,对佛菩萨怀疑很正常。吃亏的不是佛菩萨,佛菩萨不吃亏,谁吃亏?自己吃亏。自己本来这一生可以成就,变成不能成就;本来这一生能往生,他往生不了。在佛门里面做很多好事,也认真的修学,全变成人天福报。人天福报很危险,享完之后到哪里去?很少人想到这个问题。福报享完,智慧也没有了,业障现前,这个时候后悔莫及。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跟母亲一样真正的爱护你,不附带任何条件,没有希求你报答,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你不相信,真正是大好机缘当面错过。到你舍身的时候,我们一般讲沦落到鬼道,你就后悔了。为什么?鬼道有报得的五通,他没有漏尽通,天耳、天眼、他心、宿命、神足,这个五通的能力大小不一样,那是各人修行的功夫不相同。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人,哪个人对我真好,我辜负他。可是怎么样?来不及了,机会错过了。下次再遇到这个机会可不是那么简单,佛在经上讲要多生多劫,开经偈上说「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话都是真的,不是说来生又会得到,那可不容易。所以,建立信心太难!菩萨在这品经里面,以偈颂赞叹他自己修学的法门,劝我们这些人要效法,要向他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第二品,就是偈赞品的大意。
  第三「说十住品,明当位所行之行」。这一品是正说,佛跟我们说,十住菩萨所学习的功课。当位,初住学什么,第二住学什么,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个位次修一个法门。初住修的法门是发菩提心,所以它叫发心住。经上给我们介绍,「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十住心在前面跟诸位做过介绍,这里头最重要是真的方便法。方便这两个字是佛门术语,现代社会上很多人都会用这个术语,方不方便?方便。方便的意思,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合起来讲就是最妥当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称作方便。上面加个真的,真方便。由此可知,方便不是确定的,活活泼泼,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因时不同,它是活的,它不是死呆板的。你都能用得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