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以这种布施功德求出离难,为什么?这是福德边上事情。出离一定要自己修行,真正求出离,万缘放下,一心念佛,那个人行,那个人能生净土,一生能成佛。我们印一万套《大藏经》、印十万套、印百万套,拿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是做不到的,生天是肯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必须要晓得。
  再想想,你看当年梁武帝,佛门大护法,以帝王的这种殊胜的缘分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个道场,都是大道场,每个道场都是住众几千、几百人以上的,四百八十座,没有求出离三界,所以他的果报在天上。修行人最难得的就是求出离的心,我要超越轮回,我要离开六道。这个事情是难,不是你想像就能做得到的,可是遇到净土法门,没有一个不成就,万修万人去。念佛还不能往生,那是你自己不愿意往生,这个绝对不可以责怪善导大师,万修万人去是善导大师说的,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你不愿意去,你没有出离心,你对於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有放不下,这就不行,这就去不了。真放下,什么时候放下?当下放下,绝对不是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好,你有这个念头去不了,为什么?还是有分别执著放不下。要放下,当下立刻放下,时时都放下,刻刻都放下,处处都放下,没有一样放不下,现在走,马上就走,这才行。於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确实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念头,这个人出离了,这个人念佛才能得功夫成片。我们不说高,高的是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他肯定会得到,他这一生决定成就。
  没有出离的心,「耽著五欲」,财色名食睡他放不下,他还贪爱,「造诸恶业,於诸生死心无厌离」,这个生死就是六道轮回,对於六道轮回他还没有厌倦的心,还没有出离的心,「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为什么佛教我们以苦为师?佛为什么一生托钵?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放下这种贪著。你每天沿门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选择的,都怀著一个感恩的心,不管你给什么,都是感恩的心。所以施主布施你一钵饭,有的时候不到一钵,一点点,他要托好几家才变成一钵,平等的恭敬、平等的感恩,无非是把我们贪瞋痴慢的习气用这种方法把它断掉,没有选择,要学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一样不好。现在是不托钵了,我们饮食是由常住供养,常住的供养还是十方信众的,不过不必他们来做,不必我们去托钵,已经是方便多了。常住对於大众的饮食只注重一样,卫生、干净,这样就好。纵然十方供养得很丰足,应不应该享受一点?不可以,以苦为师好!生活愈简单对身体愈健康。古人讲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点都不错。世尊在灭度之前最后的遗教,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一生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对於六道没有留恋的这个念头,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最后一条,「不喜读诵经典」,这也是退失菩提心的原因,「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我在今天特别给同学提醒,我非常的强调,佛说的一切经是为我一个人说的,别人看到,那是旁听的,他就是为我一个人说的,我就应当全部承当,全盘接受,我就能成就。如果说这是为这个人说的,那是为那个人说的,与我都不相干,我学一辈子也不能成就。修学的心态重要!佛的戒律是叫我一个人遵守的,与别人不相干,我一定要做,他做不做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要做好,这才真正能成就戒定慧三学。不能看说,叫我持戒,你看他们都不做,你为什么要叫我?佛看重你,佛看重你是佛,帮助你在一生成佛,那些人这一生成不了佛。你说佛对你多好!你自己不自爱,自己不尊重,自己不敢承当,你就不能怪佛,不能怪任何人。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从经的性质上分有四种,这四种是信解行证,每部经、每段经文、每句经文都有这四个意思在。你不信的,帮助你建立信心;已经信的,帮助你了解;已经明了的,帮助你修行;已经修行的,帮助你证果。字字句句都有这四个意思,这真叫法宝。你得到这个宝,可以了生死、出离三界、断烦恼、证法身,世出世间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你不接受,就没有办法了。
  《涅盘经》上这五段话,这底下还有,还没念完,「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你对佛经不喜欢、不能接受、不能保持、不能读诵,你的修行没有依据,菩提心当然会失掉。常常读诵,养成这个习惯,读诵就是不离佛,天天读佛经,天天听佛的教诲,天天读古人的注解,跟古人做朋友,古人是我们的同学,他把他的学习报告提出来跟我们分享,帮助我们提升。如果我们离开了古人,好了,那就跟现在这些人做朋友,你怎么不会染上世间的习俗?现在社会习俗不好,你到处所接触到的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几乎全部都是造三途之业,果报在三恶道。所以想想,我们时间不多,跟圣贤做朋友好还是跟世俗人做朋友好?想通了、想明白了,我们还是站在圣贤这边好,尚友古人,崇尚跟古人做朋友,读圣贤书,其乐融融。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佛菩萨常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人生活在喜乐里面身心健康,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烦恼轻、智慧长,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智慧、都是功德,不造罪业。这是《涅盘经》上讲的五种退失菩提心,我们不能不知道。
  再看底下一尊,第八「星宿月佛」,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醒我们,「三业无失,如星明净,随意受生灿然满空,神足自在若依空运转」。星宿月佛怎么会这么自在?身口意三业没有过失,这是释迦牟尼佛天天反省的,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瞋、不贪、不痴。身语意三业没有过失,这就是十善业圆满了。十善每一条义理深广无尽,讲不完的,你不去读诵、不去学习,你怎么会知道?所以《十善业道经》要细讲。同学们学习要参考《沙弥律仪》,因为《沙弥律仪》前面的十戒跟十善业性质是相同。十善业学好了,十戒也就圆满了。二十四门威仪跟《弟子规》没有两样,《弟子规》学好了,二十四门威仪自然就成就了。由此可知,这三个根本法是多么重要。这是我们自己的根,自己善法的根、自己菩提的根、自己成佛的根,要不要?如果这个根没有,说实在话,人、天两道得不到,那个果报就是饿鬼、畜生、地狱,这是我们最不愿意听到的,更不愿意看到的,那就得认真努力来学习。像释迦牟尼佛天天反省一样,三业无失,自己身心清净,像星星一样。三业清净,就随意受生了。这个清净的程度,显然不是六道众生,法身菩萨。这个随意受生,实在讲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意受生是这个意思。遍法界虚空界起感应作用,所以灿然满空,满虚空、满法界,这个意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二0卷)  2008/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2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我们看第七个小段,所事佛同:
  我们学到第八尊佛「星宿月佛」。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为我们提示的,「三业无失,如星明净,随意受生灿然满空,神足自在若依空运转」。文字不多,很值得我们学习。三业就是身口意业,无失,失就是过失,身语意都没有过失,这是法身菩萨,也就是成佛了。没有成佛,权教菩萨、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都难免有过失。这段经文前面学过,我每次读到都有很深的感慨。自古以来许多圣哲都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几句话是圣贤之道。十法界,到佛、到菩萨还难免有过失,更何况在下位的我们,怎么能够说自己没有过失?过而能改就能够成圣成贤,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过失。这桩事情真有,而且太多人有了,哪些人?凡是不能在这一生成圣成贤的都有。要用《华严经》这个地方的境界来说,不能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都有。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於这个业因那就要认真的反省,认真的改过,过而能改,这就能够把自己提升到圣贤,怕的是不知道过。
  如何发现自己的过失?这个事情难,看别人的过失容易,看自己的过失难!真的有人一生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可是很容易批评别人的过失。这在大乘法里面不叫做修行,叫造业,为什么?批评别人就是造业,身语意三业都不善,都有过失,身表现的是傲慢,言词是恶口,意里面是痴慢疑,肯定有,三业都有过失。会修行的人,看到别人的过失不放在心里,放在心里心就不善了,意业就有过失了,不放在心上。心上没有,口上当然也没有,也不会批评人,也不会有傲慢的态度,你看看这个关键就在此地,这是善。如果能够把别人的不善自己认真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是大善。在我面前表现不善心行的人,我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他?他是菩萨,他这种示现是来教我的。善财童子一生成就没有别的本事,就是这一招,善人是佛菩萨示现来度我的,恶人也是佛菩萨示现来度我的,所以善财具足恭敬心,礼敬诸佛。诸佛是谁?除自己之外统统是诸佛,他成佛了。如果还有一个跟自己平等的,你就成不了佛,为什么?你对他那个恭敬就不具足,就得打折扣。所以善财童子心目当中没有一个不是佛菩萨,统统在示现给我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