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把它录音记下来,等他醒过来之后放给他听,这个跟这个类似。有一个催眠自己,不催眠别人的,美国的凯西,凯西是做自我催眠,在催眠当中他能知道病人过去生,就是在催眠状况之下他有这个能力,知道别人过去生生世世所造的一些业报,这一生的病因是从哪里来的。很多病因与过去世的行业有关,他能把人的病治好,这个现在科学家承认。凯西在美国有个图书馆,完全收存他自己的资料,他一生当中好像帮过有一万四千多个病例,完整的记录,很值得做参考。所以,全世界有很多人专门去研究这些事情。这是宿命通。
  第二个,「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宿命是知过去的,天眼明是知未来的,知道过去、知道未来。你看阿罗汉就有三明,所以阿罗汉知道过去、知道未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能力五百世,宿命知道过去五百世,天眼能见到未来五百世,这是普通的阿罗汉。大阿罗汉就不能说了,我们讲三明是讲大阿罗汉,不是小乘阿罗汉,小乘阿罗汉还是讲六通。也就是说他的能力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小乘阿罗汉,很难得了,不容易!
  第三个叫「漏尽明」,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这是指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了,称为漏尽。「知现在之苦相,断一切烦恼之智也」,这个智慧叫漏尽,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没有了,就是见思烦恼断尽了。也就是佛在《华严经》上常常讲,执著断尽,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他就得到了。所以,执著不是好事情。有人说:我不执著不能办事。对的,你可以用执著做手段。你心里有没有执著念头?有执著念头你是凡夫。心里确实没有执著,而用它做手段,你是菩萨。菩萨在这个世间没有分别,因众生的分别而分别,这个东西众生叫它毛巾,我也叫它毛巾,众生执著是毛巾,我知道这个没有名字。像《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们大家都叫它毛巾,我随著你们叫毛巾,你们执著真的有这个,我知道这个没有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菩萨就更高了,菩萨不但没有执著,分别心都没有,清净,到分别心没有的时候才生实相智慧。阿罗汉还不行,阿罗汉只是不执著,他有分别,他的信心比我们来讲清净多了,我们不如他,比菩萨来讲他不清净。所以清净必须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你的清净心才现前。清净心现前,菩提心生了,我们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就现前。这个心浮现出来这是佛,佛就是这个心,这是你的真心,这是你的本善。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你有分别执著,不善,善没有了;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本善、本性现前。放下到一定的纯度,自性的智慧开了,这就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金刚经》上讲的「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一个意思。所以它是断一切烦恼的智慧,这是看破,烦恼看破了,看破之后你才真放下。为什么你现在放不下?没有看破,这是老实话,看破难,太难了;放下容易,太容易了。
  为什么不能放下?就是没有看破。早年亲近章嘉大师的时候,大师曾经跟我讲佛法知难行易。你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四十九年,我们都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行易?惠能大师一放下就成佛了。凡夫作佛,你说要多少时间?一念之间。一念迷你是凡夫,一念觉就成佛,就在一念,容易!这一念转不过来,是因为你不明了。我们天天在读经,天天在学教,这是一种增上缘,是一种方法,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迷得太深了。如果不在经教上用功夫,你一定是胡思乱想,你会增长你的烦恼习气。我学经教是可以把烦恼习气能降温,降一点,好处在这里,我听佛的话,要怎样听了才能受用?要听很久才会受用。如果听的时间很短不起作用,一出门跟外面境界一接触又被染污,自己做不了主。那要听上多久?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有人三、五年,这是上根人;二、三十年,中根人;四、五十年,下根人,下根也不错,四、五十年他起作用。我跟诸位同修说,我是中下根人,我天天读佛经,天天跟同学们在一起研究、讨论、讲解,实在讲是自利,不是利他,利他我还做不到,自利,到今年五十七年了,才得一点受用。要不是天天干,早就被世间欲流、欲望埋覆掉了,你就迷了。所以唯一,这是我自己的经验,能帮助自己的,天天读经、天天讲学,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也好,两个也好,不必要讲堂,不必要很多人,不必。一、两个,碰到人就讲,天天讲、天天学,才能保得住。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六卷)  2008/1/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89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今天有许多新的同修,我们第一次相聚在一起修学。《华严》正好讲到「十住品」,使我们联想到真言宗里面有说「十住心」,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一段重要的开示略略的说一说,做为我们修学的基础。这段的内容出自於《大日经》以及《大日经》的疏文,重要的意义是说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出不了十法界,那就是十种心。我们也曾经讲过多次,但是没有依《大日经》的说法。我们通常是依大乘经教里面佛告诉我们,成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天道是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修罗是下品十善,饿鬼是贪心,畜生是愚痴,地狱是瞋恚心。这是我们常常讲的,实在讲也足够给我们警惕了。《大日经疏》里面说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学习这一段。第一个叫「异生羝羊心」,简单的解释,「凡夫之愚,心住爱欲,譬之羝羊」。凡夫是指六道,六道众生愚痴,心住在哪里?真的住在爱欲。这个爱字里面包括了贪瞋痴慢疑,欲包括了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这是完全讲的六道,出不了三界。那我们自己要想想,我们今天学佛了,能用这个心吗?我们的起心动念有没有住在爱欲上?要常常认真去反省。如果我们的心里面依旧是有贪瞋痴慢疑,疑是疑惑,最重要的是对佛菩萨怀疑,对圣教怀疑,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怀疑,对我们的修学怀疑,对我们的老师怀疑,那你就一无所成。
  或者有人要问,我对圣教不怀疑,对佛菩萨不怀疑,我对老师怀疑,我对老师的教学怀疑,这种人很多,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那如果我跟错了老师?这确实是问题了。所以,跟一个老师要小心去选择,应该在三十,就是成年了,有选择的能力,选择什么?多亲近,多观察。古人有许多经验的方法可以提供给我们参考,譬如我们学佛在佛门里面,许多这些大德对这个老师赞叹,当然也有毁谤。我们细心观察,赞叹的,看看老师有没有具备这些德行;毁谤的,我们也细心观察老师有没有。
  真正选择老师,那要听清凉大师的话,在《四十华严》,文殊菩萨教导善财去参学应该要具备些什么样的态度,说得好!这位善知识他讲的是正法,他行为上可能有问题,这是好老师。连天台智者大师都说,智者大师很多人晓得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智者说,「能说不能行」,但是他说的是正法,一点都没说错,依照经论说,依照古大德的注疏说,一点都没说错,他没做到,这个人「国之师也」,我们跟他学就没错。他讲得好,讲到了,他没做到,没有做到不是完全没有做到,做得不够,完全没有做到他讲不出来,讲到十分他只做到七分,国之师也,国师。如果「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那是国宝。这个话说得多好。老师是国师,学生将来做国宝,这就是中国谚语所说「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好老师,好学生。如果看到老师有缺点,对老师信心丧失了,老师没吃亏,吃亏是我们自己。
  我告诉同学们,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不过还算有点智慧,也有一点定力。我亲近方东美先生,当代大哲学家,可是我有些朋友,什么朋友?同乡,就是我们这个地区的人,对於桐城方家很清楚,对方先生很多不善的批评。可是我知道方老师是一位很著名的教授,很受别人尊重的人,你怎么样毁谤他,我没有放在心上。尤其是中国古人有一句格言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方先生在家里面的事情我不知道,他长我一辈,是我父亲那一辈,他年轻时候在家乡做的事情我不晓得,你们说的我不会相信。在台湾我亲近他,那是我亲眼所见的,那个他们没有见到。他们只知道他童年在家乡有些不善的行为,但是中年以后在国外求学、教学当中,这个时间他没有接触到。我要是去采信他的,我这一生完全改变了,不会走进佛门。这个要用智慧去观察。你毁谤这个人,你认识这个人多久?你有没有跟他接触过?你对他了解多少?再问问你说话的用意之所在?总得辨别清楚。
  第二位我亲近的,这是学佛了,亲近章嘉大师。确实连出家人,老和尚都还有批评他,谈到章嘉,摇头,「他是政治和尚」。大概章嘉大师也很清楚,他也有耳闻,我亲近他的时候他跟我说,确实国民党常常找他,他告诉我这是不得已。我们亲近他,再细心观察他,这个人是了不起的人,为什么?你看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看到佛经上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们读这两句经文,没有看过这样的人,章嘉大师确实就是这样的人。我们今天一般人讲效率、讲快速,他不是,他是非常缓慢。走路、行动慢,说话慢,没有一样事情不慢,在慢的当中才显示出中国传统教学里面的稳重。这个要学习,现在的年轻人心浮气躁,如何能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