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6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面大师假设了个问答,都是帮助我们破除疑惑,「问,加之与定,何先后耶?若先定后加,则不应云,汝能入此三昧,此是十方诸佛共加於汝,乃至云及汝善根力故,入此三昧。若先加后定,则不应在三昧分后,方说加分」。这个意思很明显,不必再多说,这是怕有一些人疑问,这是什么?这是分别执著习气还没断,他会有疑问。佛法许不许可问?许可问,鼓励你问,为什么?佛法讲求的是断疑生信,因为你有疑,疑是障碍,障碍你破无明。何况又说疑是菩萨最严重的障碍,它把疑列入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六个,贪瞋痴慢底下是疑。这个疑不是我们平常疑惑什么,不是这个,是对於经教的怀疑,你在经教里面起怀疑,那个障碍太大!它障碍你得定(就是得清净心),你有疑心不清净,障碍你开智慧,你看这个多严重。也不是普通的疑惑,特别指这个。
  下面还问,「又十地论云」,大师引用的这里面,常常讲《论》,都是《十地论》,《十地论》是解释十地品。《十地论》上说「何故加,为说此法故,不言为入三昧故」。《十地论》上讲的很明显,为什么会得到三宝加持?是因为你发心讲这个法。讲这个法,为什么佛要加持你?因为佛讲这个法。你看看,在遍法界虚空界,不只我们这一个地方,缘成熟的众生多!什么缘?十地品。你接触到这一品经的时候,你会生欢喜心,你能信、能解这就是有缘,佛一定加持。他加持讲经的人法慧菩萨,他也加持听经的人,我们这些人是凡夫,如果不得佛的加持,你在这个经上怎么能生欢喜心?怎么能信解?这个解有浅深不同,即使浅解,解得很浅也是佛力加持。时间长了,所谓念兹在兹,我们这部经好像是二000年开讲的,在新加坡开讲。到今年十年,十年没有中断,我们的心就住在这部经上,这就是长时薰修才能产生法喜,才能得到一点受用。所以大经实在讲它有它的好处,长时间的薰修,又何况这部经是大乘教里面的根本法。方东美先生把它看作佛经哲学概论,他老人家一生非常欢喜这部经。
  下面又说「又云」,还是《十地论》上讲的,「唯加金刚藏,不加余者,以是菩萨得此定故」。《论》上举的例子,加金刚藏菩萨,这在后面;这个地方是加给法慧菩萨,是十住。应该对谁特别加持?这个人必定是修学已经达到这个阶层,佛菩萨一加持他就能往上提升。所以这个地方也讲得很清楚,以是菩萨得此定故,这是应该加给他,要给他加持。我们念佛人,特别是在往生的时候一定得佛加持,我们平常如果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佛一加持,一提升就变成事一心不乱,所以《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两句话重要,这两句话是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但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是这两句,玄奘大师的译本就不是的,玄奘大师的译本是「一心专念」。我们知道一心专念容易,我们能做到,一心不乱不容易,玄奘大师的译本是直译的,完全照印度文字上翻。罗什大师是意译,没有依照经典,是把《佛说阿弥陀经》的意思完全用中国人语法写出来,所以我们念《弥陀经》,像念中国人的文章一样。如果你看玄奘大师翻译的本子,你会念得格格不入,所以没有人愿意念他的本子。不能说他翻得不好,翻得好,但是里面是外国人的文法。曾经有人问我这个问题,这问得好。为什么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心不乱?佛说的时候没有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太高,所以我们懂得,临命终时,佛一加持就得一心不乱。但是还有,不得一心不乱能不能往生?也能。为什么?功夫成片就能往生。我们念佛功夫没有到成片,没有到成片你天天念的时候,临命终时,佛光一注照就功夫成片,就这么个道理。佛来接引的时候首先放光,佛光注照就提升,不成片的提升成片,这样往生的。如果不是佛力加持的话,那你必须要念到功夫成片,你才能往生。所以已经念到功夫成片的时候,一提升就是一心不乱。所以懂得加持这个道理、这个原理,我们对往生这个问题就一点怀疑都没有。
  它这个地方,《论》里这个问问得是有意思,它说「既俱文证」,说这个加持在得定之前,加持在得定之后,到底是哪个先、哪个后?怎么样会通?古人有答「加定同时」,加持跟得定同时的,古人有这个说法。「谓若未定而加,则散心不能胜受」,这句重要!我们要特别注意,散心是我们现在这散乱心,诸位要记住,散乱心是决定得不到加持的。实在说,说真话,佛是加持,就是你得不到,他虽加你得不到。由此可知,清净心多重要,所以要放下。能不去想的事情就不要想,能不放在心里的事就不要放在心里,尽一切可能让你的心单纯,思想单纯,能不需要记的东西不要记。我学佛之后,我一生不记人的名字,我绝对不会记你的住址、电话号码,我才不干这个事情。你写电话号码给我,我顺手就丢掉,我也没有电话,你看多自在。可是我有一个手机不开的,我有事情找人,不找人的时候永远关机,充一次电用一个月,省心省事,你常常保持清净心,你才能得佛力加持。我们常常读经,常常要讲经,不得佛加持讲不出来。所以说希望别人多得一点利益,自己也沾光,自己也得利益,自他不二,这是真的。所以说散心不能胜受,这个胜受是殊胜,就是接受加持,佛虽然加持你,你没有办法接受。大师在此地对《论》里面讲的,他也有说法,他说「若未加而定,则自力不堪入此深定」,靠自己能力,入这个深定很难。
  「是故同时」,这个解释也违背教理,为什么?他说「现言入三昧竟」,这个竟字很重要,是已经入三昧,你看十方佛才现身称赞他得定,他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这称赞他。接著这就加持,「说加所为竟,方与三业之加」,这个经文上很明显,你说同时这违背经文。后头说,他说「若正释者」,这就是清凉大师,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他说「加有二种,若约内外善根威神愿力冥资,令其得定,则在定前」。这个加持是我们刚前面讲的冥加,他在修定的时候佛就加持他,暗中加持。如果得不到加持的话,他怎么能得到三昧?说实在话,我们念念发愿求生净土,执持名号,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佛是什么?《弥陀经》上讲的六方佛,《无量寿经》上讲十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是十方佛,这十方佛统统加持你。因为我们的心不专一,还有夹杂,还有常常失念,失念就是把佛号忘掉、断掉,所以这个加持不明显。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像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佛菩萨冥冥当中的加持,你也能明显感触到。「若约与智赞述摩顶劝说三业显加,则居定后。二文昭著,何其惑哉」。这个说得好,这说两种加,定前是冥加,得定之后是显加,这讲得很圆满,这叫我们没有疑惑。所以清凉大师有多人称他作华严菩萨,这是有道理的。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五0卷)  2009/11/2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5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二段「辨加所为」。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觉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住。】
  这段经文就是诸佛如来加持菩萨之所为,就是为什么要加持他,这把意思说出来了。我们看清凉大师他老人家的《疏》:「且对加因,名加所为,然加所为,正在说法」;「此十」,我们上面念的这十句,「亦即说法所为,展转相成」。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偶然的,这里面就述说它有因缘。这是我们在大经里面常常看到的。为什么要加?这是因。这段文在加因之后说明加持所为,为什么?实在讲就是为说法。这十种所为展转相成。说展转,清凉大师怕我们不能够明了这个意思,所以他再加以注解,这个注解叫钞。钞是注疏的,疏是注经的,注解的注解,难得都是清凉大师自己作的。《钞》里面说,「展转相成者,举佛愿等,为得加故」。由此可知,这是佛的本愿。
  我们知道,中国古时候的家庭,父母对儿女就跟佛对菩萨一样;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家庭里面最大的一桩事情就是得有后人、有接班人,所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诸位一定要知道,并不是你的儿孙多;儿孙多也算后人,但是那个后的意思不在此地,是你的后人确实有能力继承家道的。在古时候说一个家,家道、家规、家学、家业,这是家里面的大事,后人当中一定有人来继承,那你的家就世代不衰,它有承传。在我们中国,可以说第一个家,也就是世世代代有承传的,这诸位都晓得,孔家,孔老夫子的家。实在讲,哪个朝代的帝王都没有办法跟孔子比。帝王,我们在历史里面看到,他能传多少代,那是祖宗积功累德所成就的。孔子的德就太大!二千五百多年来代代都不衰。传到现代大概就没有了,传了二千五百年。民国年间还有孔子奉祀官府在台湾,孔德成是奉祀官,这最后一代,听说现在连奉祀官也没有了,这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里面是个很悲哀、感叹的事情。我们去看看,将来中国的政府会不会继续设置奉祀官。我有理由相信,这个朝代没有,底下一个朝代可能会有。为什么?民族的文化道统不能中断。孔子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他没有了,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到此为止。这个事情如果是英国汤恩比知道,他会流眼泪,他会伤心。为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