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6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帝王大臣、长者大德们他们护持,佛法才能够建立;佛弟子,这是出家人,他不管这个事情,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示范。所以佛法能常住在世间,靠什么人?靠护法。护法是真正修行,他懂得,他护持。
  我这次回来看牙齿,遇到一些老同修,几十年前的老朋友,还有我没有出家时就认识的老居士,现在见面,他比我大,大我十几岁,九十多岁了,见面的时候,他也恭喜我有成就。我说我很感慨,在个人上成就是有一点,但是对佛教没有贡献。这什么原因?没有护持。我在临济寺出家,当年临济寺的方丈是白圣老和尚,我们的关系也非常好。我出家为的是讲经教学,我是为这个,我不是为做法会,做经忏佛事,不是搞这个的。而老和尚希望我放弃讲经教学,他自己也办了一个三藏佛学院,我一出家教学就在三藏学院。但是他希望我放弃初衷,参加寺庙里的一般这种形式的佛教,我是因为这样子才离开的,所以很难过。我跟老居士谈这个事情,五十年前的事情。我说如果老和尚那时候要能够容许我在寺庙里面长年讲经,我每天讲经不中断,五十年,你们想想,对佛教就产生影响。哪个寺庙里面,法师在那里讲经五十年?五十年的讲经,我能够培养讲经的法师,至少有二十到三十个人,佛法真的兴旺起来了。可是没有这个缘,每到一个地方我都热心,像以后韩馆长过世之后,我在新加坡居士林,算是一九九九年过去的,李木源居士护持。如果李居士真能发菩萨心,不听信谣言,不要让别人破坏我们的关系,让我安心在居士林,讲到现在也十年了,一个道场能讲经十年,也了不起。但是我们住了三年就有人破坏,我很清楚、很明白,不管他怎么样,他对我们怎么样,我们始终是感恩。我们离开居士林,决定不能够批评居士林,李木源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要感恩。只念别人的恩德,不念别人的过失,这是我们学佛,在佛门里学到的,心地要厚道。这是什么?这是我们自己没有这个福分,想替佛教做一点贡献,没有机会。现在年岁大了,还有十年吗?很难讲。中国古人谚语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七十三过了,明年八十四,人命无常!
  缘没有了,但是重要的原则,我就在讲经时候常常提醒,抓住这个原则,没有不成就的。如果诸位有福报,能在一个寺院、能在一个山头,最好是离开城市,清净的环境,十年不下山。如果你才三、四十岁,真的在山上闭关十年,十年怎么学?首先把根扎稳。根是戒律,我常讲的儒释道的三个根,千万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规》,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用一年的时间把它落实,这是属於戒律。戒律不是念的,是叫你做的,你用一年的时间把这个做到;然后再选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这一部经你好好的学它十年,就通了。十年这么长的时间,在我想,这一般古人有例子,我们能看到的,三年到五年你就得定,专学一样,你不分心,心就定了。你看,有戒、有定,得定之后,三、五年没有不开悟的。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不敢讲,大悟肯定可以做到。如果有大悟,这个迅辩就有了,你有戒定慧的功夫,时时刻刻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这里头最忌讳的是求名闻利养,那就坏了,有这个念头就把你的功德破掉,不可以有名闻利养的念头,这一定要懂。成就自己才能够帮助别人,自己不能成就,拿什么帮助别人?念念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
  正法久住靠修行,普度众生靠教学,所以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不是迷信,我们不能不知道。要是没有老师怎么办?你只要把自己基本功做好,基本功在德行上就是落实三个根,这个做好,然后学文言文。因为佛经是古人翻的,古大德的注解那是非常好的工具,它来辅导我们、帮助我们深入经藏,也都是文言文写的,那你不能不学文言文。文言文怎么个学法?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告诉我们这班同学们,要认真学文言文,从《古文观止》学起。《古文观止》总共搜集三百多篇文章,老师告诉我们,你能够熟读,你能够背诵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佛经翻译文字上的障碍你就突破了。五十篇,一个星期背一篇,一年就成功了,这文言文的钥匙就拿到,你就有能力看《四库全书》,就有能力看《大藏经》,这是工具,这把钥匙。老师说如果你能够熟背一百篇,加一倍,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这个话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多少人想学,不得其门而入,从哪里学?你懂得这个方法,你自己可以成就,不必找人。在台湾,过去国语日报每个星期发表一篇文章,《古今文选》。现在虽然不再有了,但是从前那个分量很多,好像现在是精装本十四册,每个字有注音,你看你省事,不要查字典。而且每个字有详细注解,太理想了,你拿到这个东西,你老师就有了,自己可以自修,可以成功。锲而不舍,你有这么几套书,十年下来,我肯定相信你的成就超过第一流的博士,你的修养、你教学的能力也是超过第一流的教授。只要闭关十年就成就。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二、三个,三、四个朋友,大家在一起还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因为现在是乱世,障缘特别多,只有靠自己。善知识在哪里?老师教导我们,古大德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今天学《华严经》,找什么人来教我们?找清凉大师,我们用的是清凉大师的注解,清凉大师是我们的指导教授。我们另外还参考一本《华严经合论》,李长者,李通玄居士作的,都是唐朝人。我们找到这两位老教授来教导我们,那还会有错吗?所以老师,今人找不到,去找古人。我们只要具足德行,只要具足这个条件,阅读文言文的条件,再有真诚心,我们常说,这说了有十来年,「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为什么?你就能做到至诚感通;如果这十六个字放不下,这十六个字就变成你的业障。那像这样的随问随答,是一定要靠加持。你看看我们读这个经,法慧菩萨要跟我们讲「十住品」,讲这部经,还得要佛力加持,何况我们初学。加持需要具足哪些条件,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具足这些条件,不求,佛菩萨也加持,为什么?诸佛菩萨都具足四无碍辩,都有乐说无碍智,他统统有。他看到你发心,他就喜欢,自然就加持你,何况你还有真诚心在求,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个随问随答,讲经的同学,无论是法师、居士,这个感应,每个人都有很明显的经验。确实我们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听到人家问题,随口就能回答,自己也感觉得那个时候智慧不知道从哪来,怎么会答得那么好,这是真的。如果没有加持这个说法,那我们想不出其他的因素。
  第三种叫「应辩,应时应机,无有差异」,这也是属於乐说。人活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在想要活得有意义、要活得有价值。价值跟意义绝不是自私的,如果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什么意义。真正讲活出价值、活出意义,那都是绝顶聪明智慧的人,而且几乎全都是从事於教育工作者。诸位冷静去观察,古圣先贤,在中国代表的人物孔子、孟子,学者!在佛法里面诸佛菩萨,他们一生干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个有意思。而他们对宇宙万有了解得透彻,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不能分割。他们教学的对象是什么?遍法界虚空界里头一切众生,比我高的是我的老师,比我低的是我的学生,上求下化,这是何等的快乐!夫子说了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喜悦。真正的喜悦从哪里来的?从学习里头来的。学习圣贤你才会有喜悦。这种喜悦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我们世间人讲头一个受用是身心健康,多快乐!在佛法里面,佛菩萨常讲「法喜充满」,那个法喜就是孔子讲的不亦悦乎。法喜充满从哪里来的?上求下化,上面跟老师学,下面认真去教,从这来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永远在欢喜。永远欢喜,在世间法里面能看到,可是大家没有注意,实在讲每个人都有,在什么时候?三岁之前。你看婴儿,你看二、三岁的婴儿,你看他满脸笑容,无论跟谁,他没有什么亲怨,没有什么这个喜欢不喜欢,他统统都喜欢,无论什么人逗他,他都笑。彭鑫医生讲的,三岁以前,他说这是医学界里头曾经做过这么一个统计,一天要笑一百七十次,他身体健康快乐。他说人长大的时候,一天大概平均只笑七次,中国人可能都没有,每天都板著面孔。记住,老祖宗有一句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养生之道里头一个条件。你如何能叫你心里头喜事不断,有没有办法?有,学圣贤教诲就行,你这个喜悦不会中断的,永远在欢喜,除这个之外,世间法没有。
  所以大圣大贤走哪个路子?他都去做义务教学的工作。我们看每个宗教的创始人,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全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你们想想对不对?他们不为自己,他们没有名闻利养,纯粹是义务教育。一生乐此不疲,他为什么?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为的是法喜充满,他为的是常生欢喜心,他所求的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求这个。这个如来是说自性,不向外求,向内求,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德相。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了?没有叫迷失了,不是真的失了。这个是真的,永远不会失掉,永远不会改变,而是你现在迷了;哪一天你一觉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