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7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白,真正见到,所以信解行证他真正证得。四圣法界在行没有证,那个行是依照老师的教导,一定到自己亲证,这才算是功夫到家,功德圆满。愿要不要发?要发,发了不要执著,发了要兑现,兑现也没有执著。你修行成佛,实在讲你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就成佛,就是此地讲的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就成佛,真佛不是假佛。你想想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不起心、不动念。
  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教导我们,十法界第一个因是什么?成佛第一个因是平等心,心平等就成佛。什么叫平等?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就平等。起心动念就不平等,他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明,就是一念不觉;不起心、不动念,无始无明破了,平等,没有高下。分别执著都没有,哪来的高下!所以他不住在十法界,他住在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真实的,不是假的,实报庄严土。他过去在十法界、在六道发的愿不是假的,因为假的不就妄语了吗?不是假的,他会兑现。他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跟他有缘的众生有求於他的时候,那一念就是感,他自然就有应。这个一念,再微细的念头,那个波动他都能够接收得到,他一接收到的时候他立刻就有反应。这个应决定没有起心动念,他要起心动念,他就又掉到十法界来,他就退转。他不会退转,这个地位叫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明心见性的人就证这种三不退,所以他不会退到十法界。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跟我们在一起相处了八十年,他八十岁圆寂的,这八十年当中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他的示现、他的所作所为、他的教化,都是从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不思议境界。《华严经》末后一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不但我们六道凡夫体会不到,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也体会不到,为什么?他没破无明。就是说他还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障碍,让你性德不能自然流露。那我们努力学,学不起心、不动念,行不行?不行,你在那里学不起心、不动念,你是有作有为,你不是自然的。能不能达到?能。能达到什么地方?第四禅的无想天,那里头的人都不起心、不动念,他也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他是个妄念修成的,他跟性相违背,他不称性,他那个定功失掉,烦恼又起来,还是要往下坠落。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讲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他修行的理论、方法跟性德不相应,就变成外道,佛家讲「心外求法」就变成外道。佛法一定要明理,理要搞得很透彻,这个十种都是从理上说的。统统明了,相即无相,并不是舍了相去得一个无相,有没有这种人?有,我们六道里面四空天就是这样。四空天人,这是凡夫境界里最高的,他讨厌身体,有身体总是有麻烦。色界还有身体,财色名食睡没有,他断掉,但他有色身在,色身还是麻烦。佛教没到中国来,老子就讲过「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有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身体,要是没有身体多自在,所以真有这样的修行人,修无想定。无想定修成功了,生无想天,无想天里头没有身,所以叫四空天,比色界还要高一层。他是用无想修成的,还是有作有为,不是无为法,有作有为,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我们要懂得,不能搞错了。修到这个功夫也不是容易事情,叫四禅八定,四禅生色界天,四空定生无色界天,这都是有作有为的禅定,所以他出不了六道。
  愿我们要发,我们现在要学,现在没证果,到将来证果之后这个愿起作用。愿度众生,众生有苦难的时候,他那个苦难念头才动,你就知道,你就会照顾他,你就会帮助他。而且你看得很清楚,他现前的苦难是他业力所感召的,他的业要没有消掉,佛菩萨帮不上忙。佛菩萨要在那里看,看他业障消掉,善根福德现前,就能帮上忙。这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你要能舍,那马上就能帮忙;你不能舍,那你就得受。福报要能舍,业障也要能舍,你要不舍就受吧!福报不舍你就享福,罪报不舍你就受罪,所以你要懂得舍。这个放下,妙绝了,什么都要放下,罪福统统放下,你的缘就成熟。我们现在是福报放不下,那个罪报也放不下,怎么放不下?人家得罪我,还有报复的念头、还有怨恨的念头,这就是你放不下。放不下,将来要受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就干这个事情去,这糊涂事。为什么不能舍?不知道一切法空,不知道一切法无相、无愿,后面是无作。再底下是无分别、无所依、不可量、无有上、难超越,到最后是无生,这都是给你讲真话。所以学要善学,善字妙,善是什么?学而不执著,学而不分别,学而不起心动念,那就善到极处。中国老祖宗讲的人性本善,是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很浅,这个善的意思很深。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愿而无愿、无愿而愿,这才叫真善。
  底下讲,「四、信一切法之无作」,这个道理明白之后,我们就懂得,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你看看,从示现开悟之后四十九年,有没有作?有作,他把戒律、威仪统统做到。小乘的三千威仪,大乘的八万细行,释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表现出来,这是作,有作。为什么说他无作?他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无作。不起心、不动念,做得那么圆满,做得那么微妙,这个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要相信。「五、信一切法之无分别。六,信一切法之无所依」。他所依的是自性清净圆明体,除了自性清净圆明体,他真的是无依,他不依靠任何。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屏幕;看电影,电影的银幕。所有的画面,它依什么?它就是依屏幕。屏幕就好比自性清净圆明体,它统统在这里现,虽现,它没有丝毫染污,它对於体上痕迹都不留。我们用这个比喻能够体会到一些,真的是无所依。所以我们讲三皈依,佛教我们三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外面,外面那你就错了,你就变成有所依,皈依自性三宝。外面的三宝是提醒你,它的作用就是看到佛像,提醒你觉而不迷;看到书本,经书你看到的时候,正而不邪,看到所有的书本,只要一看到,我正而不邪,不管它什么书;看到出家人、看到在家居士,净而不染。它提醒我,没有这些提醒容易迷惑,它是这么个意思。下面讲「七、信一切法之不可量。八、信一切法之无有上。九、信一切法之难超越」,没有办法超越,它是个圆球。最后说「信一切法之无生」,这做总结结得好,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生即无生,灭亦非灭,你能看出这个现象,一切法的真相你才了解。从这个地方,法身菩萨建立信心。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七三卷)  2009/11/26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本分」,我们学到「发心住」。
  我们把清凉大师的《疏》念一段,「初发心住者,璎珞云,是上进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修一切行,一切法门,乃至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为住」,这一段,我们把下面也念下来,「依仁王,起信,即十千劫来,修信行满,入位不退,创起大心,发心即住,名发心住。三种发心中,即信成就发心也」,到这里是一段。前面我们学到行十信心,引用「无尽藏品」的十种信,对於我们初学的人来说很有帮助。但是此地讲行十信心,是前面十信菩萨所修的,做菩萨真修的方便,换句话说,是菩萨修行的根基。十信心我们前面学过,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念心,就是初信,二信是修念心,三信是精进心,四信是慧心,五信是定心,六信是不退心,七信是护法心,八信是回向心,九信是戒心,就是戒律,心里真有戒律,最后一个是愿心。所以清凉大师说,开始从信心修,圆满是愿心出现,这十种信修圆满就入住,往上一升级就是初住,就是我们此地讲的法慧菩萨。修了多久?经上告诉我们,「一劫二劫」。这个意思,我们要体会如来说法的真实义,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的,一劫二劫意思是什么?意思是长时不退,这个很重要,决定不退心。「一恒二恒」,恒是恒河沙数,一个恒河沙数、两个恒河沙数佛所,这一句的意思是常随佛学。长时不退,常随佛学,学什么?学十信心。
  《璎珞经》里面有一段经文说,「修十信心须具十德」。我们为什么修不成功?当然长时不退,我们有长时,这肯定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都是皈依三宝,修学佛法。不能够像菩萨一样,我们没有那么好的缘分,遇不到佛,遇不到佛就是遇不到好老师,我们就会中断,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也是许多劫到今天不能成就。遇到好老师,自己还要有学习的条件,就是做学生的条件,你就会成功。做学生的条件,《璎珞经》上给我们讲「十德」,这十种德是我们必须要学的。如果具有十德,我们相信你就会遇到好老师,为什么?十德是能感,诸佛如来他就应,感应就现前。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佛不来,来了没用处,来了怎么?你无动於衷。所以这十句就很重要。第一句「遭苦能忍」。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契合,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修世法、修佛法,尤其是佛法,真的是苦不堪言,你要不能忍,你就会退转,这一生空过了。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晓得,现在是进入到佛法的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是有起也有伏,我们现在是在什么时代?是在走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