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最终修订版(完本)-第5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法度制令皆顺其时,衣服器械各便其用,何来万世不移之习俗礼法?礼也不必一道,俗也不必一道。反古未必可非,循礼未必有成。”赵雍猛然盯住了赵造,“造叔之言:服奇者志淫。邹、鲁两国好长缨缀衣,天下呼为‘奇服’。然则邹鲁多奇士,孔子、孟子、墨子、吴起皆出邹鲁,更不说儒家三千弟子大半邹鲁之士,此却何解?又道俗僻者民乱。吴越两国僻处大泽山海,文身断发,黑齿刺额,天下叱为‘不通大化’。然则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范蠡文仲出,凝聚国人而天下变色,此何解也?”见白发苍苍的赵造难堪地低下了头,赵雍转过了话题,“究其竟,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进退之节,衣服之制,所以利身便事也,而非论贤愚也。何者谓明?齐民变俗,顺势应时也。赵人老话:以书驾车,良马翻沟。今诸老欲以古治今,岂非照着书本驾车么?”赵雍一时大笑起来。


    四位元老默然无对,相互顾盼间也跟着笑了起来:“老朽等胡服了。”


    四老一出宫,无人再来折辩胡服之事。元老重臣中只一个周绍手足无措,既无颜进宫与赵雍坦诚辩驳,又不甘自请胡服,僵持得下不了台,只有称病不出。赵雍明白这个骨鲠老儒的心思,亲自登门“探病”,谈笑间教内侍将一套胡服摆在了周绍面前。老周绍虽然面色涨红,却是甚也没说便脱下峨冠博带,就着暖烘烘的燎炉穿起了胡人的短皮衣裤,腰间扎上一条板带,头上戴起一顶轻软的翻毛皮帽子。铜镜前一番打量,周绍呵呵笑了:“奇也哉!老夫竟成老猎户矣。”


    赵雍大笑:“难得老猎户也!狐皮一张,其价几何?”


    开春之后,赵国大兴胡服,大练骑射,举国热气腾腾。楼缓的国尉府顿时大忙,非但要将全部二十万大军逐次换装,还要新征发十万青壮北上练成新骑兵,同时还要整顿军制,将原先各要塞步兵为主的守军改编成一色的轻装骑兵。胡服骑射之本意,在于强军,在于使赵国大军脱胎换骨,成军整军练兵自然是重中之重。赵雍权衡局势,将肥义调出,主持征发十万新军之事;楼缓则兼程北上,改编雁门关与平城两支大军。


    四月初旬,楼缓紧急军报:平城大将牛赞等不赞同改步为骑,坚请面君定夺,请命如何处置?赵雍深知,边军将领与大臣之歧见若不及时消除,便会愈演愈烈,立即将邯郸国政交肥义辅助太子赵章处置,连夜兼程北上了。一路思忖,赵雍不明所以:论部属,楼缓原是边军主帅,牛赞只是驻守平城的将军,属楼缓辖制,两人历来是同心协力从无龃龉,如何以楼缓之能,连牛赞也不能说服了?莫非是廉颇接手边军将印后生出过事端?这廉颇、牛赞都是发于卒伍的盛年猛将,为人都是一等一的持重沉稳,绝不会因一事之歧见生出异心。果然如此,却是何等因由?


    三日后赶到平城,赵雍没有先到楼缓的国尉官署,而是径直到了牛赞的将军幕府。谁知幕府是一座空帐,留守的军务司马说将军去了长矛营。赵雍二话没说,当即来到平城以北长城脚下的兵营。


    雁门、平城,同为赵国北部的两大咽喉要塞,然则地利不同,兵力配属也大是不同。雁门关出得长城,是胡人南下的经常大道——岱海草原。一旦突破雁门长城及雁门关防线,胡人便会迅速进入中山国与楼烦部族区域,再沿滹池河谷东南进入赵国腹地大掠。唯其如此,雁门关地带是赵军最要紧的防御地带。除一万步兵坚守长城与雁门关城防外,全部六万铁骑分做聚散自如的六部,驻扎在长城之外;不设固定营寨而经常游动于长城至岱海间的草原,以搜寻胡人骑兵并在草原决战为防守,力求胡人不能靠近长城。


    平城却不同,山险地狭不利骑兵展开,身后二十里又是一道滚滚滔滔东西横贯的治水,胡人很少选择从这里以骑兵大举突破,而只有在胡人特别强盛且合兵全线南犯之时,平城才有大危机。然则,这里一旦被突破,南边便是赵国代郡,越过代郡便进入了赵国腹地,路径却比从雁门关入赵便捷得多。有鉴于此,长期以来,赵军在这里只驻守三万余步兵,不求进击,但求坚守而万无一失。


    北出平城三十余里,是赵国的夯土长城。长城之外,便是苍茫大草原。兵家常规:守城必在外。平城的三万守军,有两万余驻守在长城内外的固定营寨,身后三十里是平城的纵深守备。寻常时日,仅有的三千铁骑只在长城外二十里的草原驻扎,形成重在探察敌情并只做试探性厮杀的第一道防线;万余步兵则在长城墙外以长城为依托,构筑壕沟鹿砦,与长城城墙上的数千守军一起构成第二道防线;长城之内十里,是东西横宽十余里恰恰连接两山的一道深沟高垒,常年驻守一万精锐步兵,形成平城的最后一道防线。


    赵雍飞骑未出长城,遥遥便闻长城外喊杀连天,不禁一惊;然见长城垛口的兵士兴奋呼喝,便知可能是军中演练,双腿一夹战马径直出了长城。赵雍也想看看此时的牛赞如何操持大军演练,不带卫士,一马飞上了西北角一座土山。


    遥遥向“战场”望去,显是骑步攻防的操演。大约三千多骑兵进攻,正面阻击的步兵阵形大约也是三四千的模样。然则看得一阵,赵雍却感大为蹊跷。冲杀的骑兵是一色的胡服,由楼缓率队;防守阻击的步兵,一色的赵军原本甲胄,由牛赞率队;中央地带是带着一班军吏手执一面令旗的大将廉颇,分明便是居中裁决了。如此还则罢了,要紧的是不合法度。军中演练法度:步骑人数对等演练,步兵要依托壕沟或相应地利,步兵人数超过骑兵一倍,方才演练平地攻防厮杀。今日两军对等,步兵没有任何依托,便在草原对等拼杀,究是何故?眼看半个时辰过去,步军似乎并无崩溃之象,骑兵倒似乎“伤亡”不少,士气似乎也并不高涨。


    又僵持得片刻,老廉颇令旗一劈:“步军胜。”


    长城上的步军兵卒顿时高声呐喊起来:“步军胜了!万岁——”


    “这阵不算,再来一阵!”身着两三处泥巴伤口的楼缓嘶声大喊。


    汗湿重甲的牛赞哈哈大笑,只一挥手:“国尉啊,回去为我步军庆功。”回身一声高喊,“兵娃子们,每人两碗赵酒,不喝马*!”


    正在此时,西北方向一骑飞来遥遥高喊:“国君驾到——”


    随着喊声,马队疾风般卷来,正是赵雍的百骑黑衣马队。黑衣,是赵国君主的卫士专用名号。黑衣之名,初起于酷好搜罗剑士的赵烈侯,其卫士尽皆身着黑衣的剑士。后来,“黑衣”便成了国君卫士的官称,其实却未必真是黑衣。目下赵雍这黑衣百骑,便是一式军中胡服——棕色皮甲红皮帽胄,护卫将军帽胄上还插着一根黑色鸡翎子,人人一口弯刀,背负强弓长箭,几与胡人骑兵一般无二。马队风驰电掣般卷到较武中心,骤然间齐刷刷一排人立,战马齐声嘶鸣,同时陡然止步,前蹄落地处钉成了一个严整的十十方阵,丝毫没有马蹄沓沓的摆队声。


    四面将士看得清楚,为首的国君赵雍也是同式胡服,唯一的不同,是头上的一支五色翎毛鲜艳夺目,直是胡人单于气象。令将士们惊讶的是,同是胡服骑士,国君的百骑马队较之楼缓率领的胡服骑士大见英气勃勃。与真正的胡族骑兵相比,却显然没有那种散乱张扬,又分明弥漫出胡人骑兵所没有的整肃威武。同是胡服,气象竟能如此不同?骤然之间,无论是楼缓的骑兵,还是牛赞的步兵,将士们尽皆肃然无声。


    “楼缓无能,自甘领罪。”


    赵雍摆摆手,对着大步赳赳走来的牛赞高声道:“牛老将军,选三个最强武卒出来。”


    “君上何意?”牛赞一边躬身行礼,一边连忙问。


    赵雍马鞭指点着道:“步骑对演之法:两步对一骑。我今出一个胡服骑士,对你三个武卒。武卒若胜,随你所请。”


    “君上大是!”牛赞顿时精神大振,转身大喝,“头前三个百夫长,出阵!”


    只听“嗨”的一声,三个精壮威猛的百夫长大步铿锵地走到了中央空地,人各一身四十斤铁盔铁甲,右手一支精铁长矛,左手一张白杨木包铁盾牌,腰间还有一口备用短剑。赵军武卒也是沿袭当年吴起在魏国训练魏武卒之成法而来,虽然甲胄重量已经比魏武卒减轻三十余斤,但与胡服兵士相比依旧是庞然大物,三人三角阵一扎,威势不同凡响。更兼百夫长历来是战阵中坚,非猛勇壮士不能任职,三个百夫长对一名骑士,无论如何都是胜算无疑。


    “黑衣赵虎,出列。”赵雍马鞭一指百骑队,话音方才落点,一骑沓沓沓三步,恰好立在赵雍战马身侧。赵雍四面环视高声道:“赵虎是真正的胡人骑士,也是黑衣百骑的马术教习。胡服骑射之术究竟有无战力,将士们自己看。廉颇老将军,还是你来执法。”


    “遵命!”须发灰白的廉颇应声出马,在三步卒侧前半箭之地立马站定,举起令旗高喊,“骑士后退三里。”黄发碧眼的赵虎一拱手道:“三里不用,一里足够。”


    一里足够?四周将士一阵哗然。依步骑演练常法,接战前骑士后退三里再冲锋,为的是真实仿效战场,最大程度发挥骑兵的冲锋威力。三里之内,寻常战马往往跑不出最高速度,用骑士话说,马还没疯起来,人马之灵动和谐也还来不及充分融为一体,冲击力自然要大为逊色。这胡人骑士自请一里,未免忒是狂妄也。然则普天之下法度皆有常理:限低不限高,举凡能超越低限,在任何时候都是勇士作为。狂妄归狂妄,谁又能不允准了?


    “好!骑士后退一里,闻鼓而进。”廉颇令旗劈了下去。


    赵虎双腿只轻轻一夹,那匹乌黑油亮的雄骏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