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7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规矩,确实社会就安定。如果没有礼,社会不会安定,为什么?没有规矩,不知道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不对。
  古礼,每个朝代,日常生活的礼节,祭祀祖先的礼节,宾主相见的礼节,婚丧喜庆的礼节,统统都订得很清楚,一定要照著做才叫不失礼,你不照这个做就不懂礼。现在,满清亡国之后,一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没有礼乐。国民党的时代没有,现在新中国也没有,没有就乱了。你说父母过去了,丧礼怎么办?披麻带孝,那是满清的礼,对不对?有很多人问我,我说也对,没有礼了,怎么做都对。蒋总统过世,他的儿子蒋经国没有披麻带孝,穿的是黑色的中山装,也有人问我,他说:这是什么?这是西洋的,西洋的礼,黑色的。国家没有制礼作乐,就乱了。乱了,什么都对,什么都可以,没有礼。这在将来史学家里面,这个朝代叫乱世,他没有规矩。从前朝代虽然不长的,历史上有他的史,那什么原因?他制礼作乐,就是说他上轨道了,他的政治上轨道。没有礼乐,就是始终还没有上轨道,还在摸索。所以下一代的人来写历史的时候,这是乱世。中国这一次这个乱,在历史上来讲时间是最长的。古时候动乱,一般顶多是五年。五年,国家一定就公布礼乐,全国必须要推行。所以你看社会安定,人民的生活,没有一样不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
  佛法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这怎么能疏忽?所以戒律要知道,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佛在这个经里面讲得太清楚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最浅显的,你求学有目标、有方向。现在学术为什么乱?根没有了,他怎么会不乱?古时候学术有根,根是伦理、是道德、是因果,这三个是根。现在根没有了,根没有了,人心是浮动的,他怎么会定下来?有根,他有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那是道义。连当强盗、做土匪,你看俗语也说「盗亦有道」,他也不随便乱杀人,也不随便抢人。他找哪些人做对象?为富不仁,这些是他抢劫的对象。这个人富有是很仁慈的人,肯帮助社会苦难的人,这个盗匪、盗贼决不会伤害他。你有钱,自私自利,别人有苦难的时候,一毛不拔,他对象对你。所以盗也有道,也就是哪些人可以抢他,哪些人不可以;小偷也是,哪些人可以偷他,哪些不能偷。他有道!现在谁懂?
  如果有这个基础,有这个伦理、道德、因果的基础,他今天在大学里面,科系很多,他会认真选择一个科系,跟他性情、爱好有关系。他选择只要自己欢喜爱好学习,他有兴趣,他会有成就。学成之后,从事这个行业,决定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那就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他懂得谦卑,他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敬爱别人,懂得关怀别人,懂得帮助别人。所以他把道义看得重,利害看得很轻,社会是安定的。现在颠倒了,现在道义没有了,现在人把利害看得很重,人人都争利,孟子所说的,天下没有太平的日子,「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今天全世界,全球交征利,世界危矣。这二千五百年前孟子所说的,看看现在是不是危机重重?这个世界上许多志士仁人都想拯救世界,想不出方法,束手无策。联合国天天开会讨论,搞了三十多年,将近四十年,一点成效都没有。投下去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你说多可惜。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就出在孟子所说的,「上下交征利」,从上到下都把利益摆在第一,这就是今天整个世界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救自己,还想帮助别人,从哪里救起?把利益放下,把仁义找回来,自己有救了,你也真正能帮助别人。仁义是什么?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义是什么意思?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符合道理就叫义;不符合道理,这义就没有了。那个道理是什么?道理就是仁,爱人!爱人就不能害人,害人就没有道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这个教学的根就是「父子有亲」,我们讲得很多,就是亲爱,亲爱发扬光大。《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信仰,真诚平等的爱心,这是仁。有仁就有义,仁没有了,义当然没有。怎么样能把仁义找回来?仁义是我们一生做人坚守的大原则,大前提。所以他学佛,佛家讲的十善很容易做到,一点都不困难。为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佛教到中国来,跟你讲《十善业道》,立刻就接受,一听,大家都点头,很有道理。仁义是个总纲领,这十善十条就是它的细目;仁义一落实,就是十善业道。讲到最微细的,《仪礼》,十三经里面的《仪礼》。《仪礼》,古人说是周公作的,一般人相信周公也是集大成,也是集上古尧舜禹汤,古圣先王的教诲,教我们应该怎么过日子?怎样跟家人相处?怎样跟邻里相处?怎样跟乡党相处(乡党就是我们今天讲社区)?怎样跟社会大众相处?讲那种关系。这些全都属於戒律。佛法更有增上的戒律,那个戒律就是超越世间的,帮助你灵性向上提升。中国儒家所讲的是一世,一世的教育;而佛法传过来是三世的教育,佛法讲过去生、讲现在、讲来世,所以它的范围、空间更大!
  佛法讲定,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世间禅定,所谓四禅八定,这个说法高级的,不是普通的,儒没有讲到。儒家所讲的,他们也讲静、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他讲这些,这些好像佛法讲的未到定,是哪些?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们都修定,不到位,不是没有定,有一点定功。如果真的这个定修成了,佛法里面的定修成;佛法讲世间,是能够把分别执著真的伏住,这叫修成,并没断掉,能够控制住,佛经上讲降伏其心,你没有断,能降伏住,你就能生到欲界上面的四层天。真正伏住,分别执著虽然没断,它不起作用,到色界天去,那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色界去,那高!所以我们看儒家的都在欲界。那真正修道,道家的,中国道教、道家的,这神仙,也是这么个道理。如果妄想执著没有伏住,道家的仙人也在天道,也在四王天、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兜率,大概总是在这几个层次。所以实在讲是比不上古印度。古印度他们能够到色界、到无色界,这是很了不起的。统统都是伏烦恼,没有断。断烦恼可真不容易,佛法教人要断,修的方法呢?先伏后断。不断,是世间禅定,出不了六道轮回,一定要断。断要靠什么?要靠智慧。定能伏烦恼,不能断。
  从禅定开智慧,那就好了。慧一开,叫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就没有了,烦恼变成什么?烦恼变成智慧,还原了。诸位要晓得,我们迷了,把智慧变成烦恼。真有很深的定功,又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还原了。所以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迷悟!真正觉悟了。所以要在这个地方做个大转变,转变法是真干,他不真干不行。怎么真干?菩萨六个阶段就是叫你干的,头一个教你什么?布施,你真肯舍,这是第一关;第二个守法,守规矩,持戒;第三个是忍辱,有忍辱才能精进,有精进才能得定,有定才能开慧。你看看到开慧,转了,转烦恼成菩提,有次第,有方法。头一个你不肯舍,戒就不能持。六波罗蜜好像六层楼,后后深於前前,因为后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你有布施不见得你有持戒,有持戒决定有布施;有持戒不一定你有忍辱,有忍辱一定有布施、有持戒,后面包括前面。所以有智慧,有般若智慧,前面五个决定有。他有层次教你怎么做法。最难的一关就是舍,大喜大舍,最难一关就是舍,舍太不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你看他舍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要做这个示现?我们才能体会到他无尽的慈悲,教导我们。他教菩萨学这六桩事情,六门功课,他自己全做到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全做到了,他才教你。他告诉你,怎么成就的?我就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你也用这个方法,你也能成就,就这么回事情。
  后面这首偈子,『常乐称扬一切佛』,乐是爱好,欢喜;常是经常不断,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称赞宣扬一切佛。这一句话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的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弘护正法。弘护正法把它当作我这一生唯一的目标,唯一的一个方向,这是什么人?这是佛,这是菩萨,这是阿罗汉,别人做不到。这个目标真的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人能比的。所以佛经当年翻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保存它的音译,什么意思?尊重不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这个意思,是可以翻出来的,翻成中国意思,无上正等正觉,一点都不错。正觉,阿罗汉,正等正觉是菩萨,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此地这个「一切佛」,你就懂得。一切佛里头,究竟圆满佛是佛陀,分证佛是菩萨,相似佛是阿罗汉。阿罗汉是十法界里面四圣这个位次,四圣是相似佛,虽没有真正成佛,很像佛!他非常认真在学习,就是无明没有断,《华严经》上讲的妄想,这个东西没有断。执著断了,分别也认真努力的在断,如果再把这个妄想断掉,他就变成正等正觉;妄想习气断掉了,那他就是究竟圆满的,叫无上正等正觉。经常常称赞,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教学全包括。
  所以底下讲,『胜戒胜定殊胜慧』。说得好,前面讲戒定慧,这个地方讲个「胜」,无比殊胜,超越六道。前面讲戒定慧,没超过六道,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是什么位?天台大师讲观行位,也就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出不了六道轮回,但是功夫得力,念佛求生净土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我们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这一生不能成就。要晓得胜戒胜定殊胜慧,我们这一生是决定做不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