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第三个意思,「净义,能清不信浊故」,这要知道,《金刚经》上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信,信乐生智慧;翻过来,信不清净,有疑惑,半信半疑,不生欢喜心,生烦恼!烦恼,染浊,不清净。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要体会到,我们现在烦恼太多,忧虑、牵挂,甚至於很多人身心都不安,每天为什么要用安眠药、要用镇静剂?我们有没有去想想?那就是非常的不正常,用现在一句话来说,心浮气躁。用药物来麻醉,他才能得到短时间的休息;没有这些药物帮助他,他的烦躁不能止住,你说那多痛苦?所以他有点乐,那个乐是苦中作乐,不是真乐。
  真乐是什么?真乐是清净心,禅悦是乐。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欲望、没有希求,《坛经》上说「本来无一物」,这个乐!清净心里面自自然然现出来的。大乘教里面常讲的菩提心,真诚,从真诚上起的作用,这个作用是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从这个心里面再流露出来万德万能,我们中国人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都从这里流出来的。
  世间法跟佛法从哪里区别?也在这个地方。世间法没有菩提心有善,五伦、八德、十善,他真正很用心的去学,也很认真努力去做,他做到了,也得到少分的清净。这是世间圣贤,为什么?他没有离相,他还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离相,离相才是圣人。离相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都无,表现在世间跟一般人一样,五伦八德表现在外面,这个人是大善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菩萨应身,这才叫菩萨。所以从事相上看,跟世间圣人没有两样,骨子里头不相同。骨子里头,一个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一个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不一样。
  断有三个层次,这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妄想、分别、执著。有断一个的,断执著,还有妄想、还有分别,这叫阿罗汉。阿罗汉是圣人,世间圣人不能跟他比,为什么?世间圣人还有执著,阿罗汉没有执著。菩萨,菩萨还有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比阿罗汉更清净,阿罗汉还有分别,菩萨没有。到佛,佛是最清净,妄想没有了,菩萨有妄想,出世间的大圣。佛是大圣,菩萨是中圣,阿罗汉是小圣,都是圣人。六道凡夫不能比,六道凡夫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有。
  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用这个来警惕自己,为什么不把执著放下?执著里头最重要的,成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做法,坚固执著这些,麻烦!不能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执著。跟众生相处,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菩萨可以随顺,善随顺,恶也随顺。造作恶业要堕阿鼻地狱,还是随顺你,为什么?菩萨知道那是业力烦恼习气。你去教他,他不会接受,你只有看他造业,看他堕落,看他受报。菩萨知道!他受报,到受报快尽的时候,菩萨来帮助他,那时候他觉悟,菩萨跟他说法,他相信。在他不能接受的时候,给他阿赖耶里种善根种子,大乘教里面常说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让他在这一生当中有机会看到佛像,听到佛的名号,看到佛经,听到经名,或者一句、二句,阿赖耶识里都种了佛的种子。
  所以佛菩萨对於业障烦恼习气特别深重的人,给他种种子,不会期望他在这一生成就,他成就不了,金刚种子先种下去。种下去,他把佛教毁掉也没有关系。毁掉怎么样?他堕阿鼻地狱,他受报。堕阿鼻地狱之后,他知道了,知道他错了。而实在跟诸位说,阿鼻地狱知道错了也是不容易,他坚固的执著,他不知道自己是错误。到什么时候吃尽苦头,受尽苦报,他知道错了,那个一念觉得自己错了,就离开地狱。离开最重的地狱,还有小地狱,他还要受,就是看你觉悟的程度。知道错了,但是还不肯悔改,阿鼻地狱离开了,八寒八热地狱他要受。所以,也是不断知过,不断的提升,从阿鼻到大地狱,从大地狱到小地狱,慢慢提升才离开地狱。
  离开地狱,要还债、要还命,譬如杀人,杀人要还命,欠债要还钱。还命债、还钱债,多半是在畜生道。畜生道被人杀了、吃了,还命的;替人工作,像牛马替人工作,还债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佛讲得很清楚!这首偈不仅仅是讲出家人,在家人也不例外。我们在家人谋财害命,你将来一定要受果报。这种果报的事实,现在外国人懂得。
  我是在最近有同修送给我美国魏斯他的催眠报告。他是个心理医生,给病人用催眠的方法,让他回到过去世。这他才真正发现,真的有轮回,真的有报应。写了四本书,这四本书是流通到全世界,畅销书,已经有三十多种文字的翻译,流通量听说超过二百万册以上,这都是他自己没想到的。他这个书对世界和平会有帮助,人要知道有因果,知道有报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会收敛一点。东方人清楚,但是现在大家忘掉了,不讲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东方人在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个事情。所以城隍庙里头阎王殿把这个事实给我们显示出来,让大家有警觉心,不能做坏事,不能欺骗人。这是净义,不信就是烦恼,就是污染、浊恶。
  第四个意思是「贵义,出位行宝等,不可尽故」。位行从哪里来的?从信乐生的,位是什么?菩萨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位次。这位次从哪来的?从信乐来的;换句话说,哪有什么位次?信乐里头分等级,四十一个等级,从这出的。你信得愈深愈欢喜,地位就高;到最高的时候就是究竟圆满佛。「宝」在此地也是比喻的意思,难得!在位行里面,显示出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无量相好,这宝不可尽故,是这个意思。圆教初住菩萨,他所起的作用跟究竟果位很相似,究竟果位只是断尽无明习气,而他的无明习气没断。这也没有什么方法断的,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自自然然断掉的,没有一丝毫勉强,所以叫无功用道。
  最后一个,「蕴义,蕴众德物,无障碍故」。蕴众德物,蕴是蕴积、蕴藏无量无边的德能。无障碍就是《华严》里面所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看众生的根性,根性钝的,帮助他转恶为善;根性利的,帮助他转迷成悟;根性大利的,帮助他转凡成圣。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回归性德,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本来是佛。这一大段「略示胜能」,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七卷)  2006/9/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2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三大段广明信中所具行位。
  这段经文很长,有五十颂半,五十首半颂。当然这里面还分有小段,我们先看清凉大师《疏钞》。从「第三若常信奉下」,就是偈颂「若常信奉於诸佛」,这以下一共有「五十颂半,广明信中所具行位」。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清楚的能够体会到《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这信位当中,我们这十信位就具足菩萨五十二位,行、位、德统统都具足。
  「然有二意」,第一个是「行布」,第二个是「圆融」。行布是讲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在一般是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依次第,圆融是上上根人。就是我们在一般说,中国佛教禅宗,禅宗南北两派,北面这一派是神秀大师带头的,南方这一派是惠能大师;南方是圆顿,就是圆融,北方是行布。《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北方是大乘,南方是一乘、无上乘,不一样!一个有次第,一个没有次第。没有次第,我们今天讲是天才,就是上上根人,上根都不行。上根可以学大乘,这圆融的一乘法,不行,都要从行布。圆融里头有没有行布?有,行布里头也有圆融,次第里头有圆融,圆融里头有次第,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譬如我们现在上大楼,菩萨五十二个阶级,我们把它比作五十二层的大楼,行布就是从楼梯一步一步的上去,这就是行布;圆融是坐电梯,一下就上去了,你们去体会这个意思。坐电梯一下上去,是不是也要通过一个台阶一个台阶?通过,里头包含著有。楼梯围绕著电梯,他一圈一圈往上爬的时候,是不是也没有离开电梯?从这个比喻,因为这个比喻是我们几乎在香港都是住大楼,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这一点,你就体会到佛法里头什么叫圆融,什么叫行布。当然这最难的,行布里头有圆融,没有离开圆融,圆融也没有离开行布,这是智慧,必须要懂得的。《华严》是讲圆融,圆融里头有行布,这要记住。
  「古约圆融」,这是古代的这些大师,都是就圆融来说。「故名信中所具」,这个信是十信位,十信位里面具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所以在这个大段里面,这有分三段,「於中三,初明所具行」,行有行布、圆融,「次辨所具位」,你看看这十信位里面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在经文里头没有这个名字,有这个意思,「三结叹功德」,分为这三大段。三大段的文也都相当长,总共有五十首半,就是五十首还要加两句,半偈。我们现在看第一段,就是明所具行。明所具行一共有八首半的偈颂,有八首半。它也分为两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有五首,第二个小段有三首半。
  【若常信奉於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我们先看第一首。前面这个『信』字,我们讲了不少时间,信不容易。诸位无论如何都要记住,第一首偈的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