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究竟多彪悍-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秦二世面对天下的乱局,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执政者往往有独特的思维逻辑。当陈胜攻下陈县之后,纸里包不住火了,有使者飞马将坏消息报入咸阳。
  秦二世一时反应不过来,连忙召集博士来咨询:老百姓这是要干吗?
  看来当年秦始皇的“坑儒”是定向打击,并未把知识分子斩尽杀绝,召来的博士有30多人。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不就是造反吗?应发兵击之!”
  这与秦二世的思维完全对不上——秦一统天下,功盖尧舜,百姓安心,怎么可能造反?说话间,他的脸色就阴了下来。
  待诏博士(候补博士)叔孙通见势头不对,连忙改口说:“诸生说得不对。明主在上,法令在下,致使人人恪尽职守,这点小事何足挂齿?让郡守尉去抓捕就得了,有什么可忧虑的?”
  秦二世转忧为喜,遂下令:“刚才凡说是造反的,全部交御史审问;刚才说是盗贼的,皆免罪。叔孙通说话尤其符合政策,特别赏给帛二十匹,华服一件,转正为博士。”
  谁知那叔孙通根本不领情,见秦二世死到临头还讳疾忌医,领了赏他就潜逃回家乡,投奔起义军去也。
  等到周文的几十万大军屯聚在戏亭时,秦二世才如梦初醒:这哪是盗贼啊?朗朗乾坤,法令严明,老百姓怎么要造反啊?他只好又问计于群臣。
  伟大帝国的最高执政者,愁眉苦脸地问臣下:“奈何(怎么办)?”
  毕竟帝国是吸纳精英的正统体制,秦朝高官中,高明者大有人在。九卿之一的少府章邯,本是一个负责国有资源专营和内府制造的经济官员,但其政治头脑在当时属于一流。他出了一个主意,挽救了一下危在旦夕的帝国。
  
  第三十一章打败了六国却打不过老百姓(4)
  
  章邯说:“这盗贼(不是造反者)已经迫近了,人数又多,征发邻近郡县的壮丁来抗击,怕是来不及了。不过,正在修骊山的刑徒多的是啊,请求赦免他们,发给兵器,可以让他们去挡一挡。”
  那些可怜的刑徒,平时在秦二世眼里,连猪狗都不如,如今国家有难,还真只有指望他们出力了。
  秦二世脑筋稍微清醒一些了,立刻大赦天下,凡是刑徒、“奴产子”(官私奴隶之子)统统赦免,成为自由民,但都要武装起来,在章邯的领导下为国争光。
  光是这帮乌合之众还不够,秦二世又下令,让王离带领防守北方的精锐军队撤回来,与章邯部配合作战。
  帝国开始了它最后的挣扎。
  秦末乱局中,章邯算是一个奇人,他不光是理财有术,统军的本事也是一流的。他所统辖的军队,不过是刚刚赦免的刑徒,战斗力不可能太强,但在他的指挥下,乌合之众竟然成了雄兵。
  只在戏亭一战,就把一路顺风的周文大军打败。周文没了办法,只好撤出关中,退到曹阳(今河南灵宝)。章邯率军来攻,周文苦守了两个多月,弃城退至渑池,在渑池又为章邯所败。
  不久前还是声威赫赫的“张楚”,现在竟然孤立无援了。
  这时候在北方赵地的武臣,不想再听陈王节制,自立为赵王,封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陈胜大怒,一度想杀了武臣等人的家属泄愤,但上柱国房君劝谏,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赵王去打章邯。
  赵王武臣现在也是王了,哪里肯再为陈王卖命?他不发兵击章邯,转身去攻略燕地了,派部将韩广北攻燕地。哪晓得韩广也学会了主子的那一套,到了燕地,就被当地豪杰拥立为燕王。
  原齐国的王族田氏,这时也起兵,自立为齐王。他们不去打秦军,反而趁火打劫,袭击困窘中的周文。
  周大将军没有了脸面,自杀了。
  周文军崩溃,对秦末局势影响甚巨,首先是田臧就是在这当口杀的吴广,陈胜只能默认事实,让田臧去阻挡章邯秦军。田臧率军在敖仓与章邯大战,失利,田臧本人也战死了。
  章邯稳稳当当地解了荥阳之围。
  整个局面,陡然逆转。
  两路西征军完全溃散,章邯又连连进击,打到起义军的大本营来了。这时除了韩国,其余五国都有了自己的王,可是各有各的算盘,谁也不来救助首义的“张楚”。
  陈王身边的重要人物上柱国房君,带兵与章邯在陈县城下激战,不幸战死。陈王又亲自出城督阵,也没用,还是败了。
  威震天下的陈王,也走投无路了,于是开始逃跑。
  陈胜到了现在,完全乱了章法,逃跑的方向很奇怪。当时他的东北方有起义军刘邦、秦嘉的地盘,可以缓冲一下。可是不知为什么,他选择了没有任何基础的东南方向。跑到汝阳(今安徽阜阳)后,才发现不对头,又掉头往东北跑。这一折腾,耽误了时间,被章邯死死咬住。跑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陈王的驾驶员庄贾绝望了,杀了陈胜,投降了秦军。
  一代英杰,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此时,陈王下属还有一路西征军毫发无损,就是宋留的那一部分。他们在占领南阳后继续西进,准备攻武关。就在这时,传来陈王被杀的消息,身后的南阳又被秦军夺回。这支义军只好往东撤到新蔡(今属河南),想想,没什么出路了,便全体投降了秦军。
  宋留被押解到咸阳,可以想象他的下场——车裂!
  陈胜虽然败亡,但忠于他的人还是有的。他的清洁工吕臣,拉起了一支“苍头军”,夺回了陈县,把叛徒庄贾给宰了,然后会合到英布的起义军里去了。
  陈胜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很多,比如赏罚失当、缺少将领、四面用力、大本营太靠后等等,但根本一条还在于战略失当,他心里明白“务在入关”,打进函谷关才是关键,但实际上并没有“御驾亲征”,没有集中全力去实现这一目标,这就给了秦帝国一个喘息之机。
  陈胜以900名疲惫之卒起兵,到浩荡大军抵近咸阳,才三个月时间;而从戏亭之败到最后覆灭,也才三个月时间。真可谓其兴也忽,其亡也速。他的迅速失败,跟他的个人品质有关。
  赏罚不明使得部将离心,关键时刻没人来救,这是一大原因。
  前面说了,武臣自立、田臧杀吴广,陈胜给予默认;而陈胜的老友葛婴,屡立战功,在九江郡因为不明情况,立了襄强为楚王。后来听说陈胜自立为楚王,葛婴连忙杀了襄强以谢罪,但陈胜竟不能原谅,杀了葛婴。这样没有标准的乱来,使众人心寒。
  此外,陈胜做了楚王后,立刻在陈县这个小地方大建宫殿,沉湎于帝王的享乐中,具有浓厚的暴发户心理。
  过去一起干苦力的老朋友来见,说了一些田间地头的旧事,陈胜也不舒服。有人进谗言道:“客人愚昧无知,喜欢胡说,有损大王权威。”于是陈胜就把老朋友给杀掉了,哪还能记得自己曾说的“苟富贵,勿相忘”?就连他的岳父,也受不了他的傲慢,离他而去。
  用人方面,陈胜也脱不出小人物暴发后的俗套,喜欢用佞臣,信任佞臣朱房、胡武,用他们来监视群臣。两人也是一样俗套,排斥忠直者,以权谋私。诸将不服,当然见死不救。
  尽管如此,陈胜总体上还是一个伟大的人。他首开全民起义反抗暴政的先河,为后世被压迫者提供了一个典范。一个贫苦的雇工,能在六个月内号令天下,与强大的帝国体制相对抗,颠覆了尊卑贵贱的固有体系,起码给了他的继任者刘邦以巨大的心理鼓舞。
  就具体而言,他放的这一把火,已燃遍中原,虽然半途熄灭了,但还会有人接着放,最终烧掉阿房宫。
  司马迁说:“陈胜虽已死,其所遣王侯将相竞相亡秦。”一个灭掉了六国的强大帝国,却栽在了一个雇工的手里,可见民心是最强大的一种力量。
  
  第三十二章咸阳落日的一抹苍凉(1)
  
  读一部大秦史,最让人感叹的是,在秦襄公建国后的560多年里,老秦人的步履踏得是那么坚实,直至登顶。而在此后的步履,却又是那么踉跄,连一点悲壮感都没有。
  子孙,永远愧对光荣的祖先。
  秦帝国的最后时刻,连找到一位威震天下的武将都没可能了,幸亏临时上阵的经济官员章邯有胆略,为帝国挽回了一点面子。
  陈胜覆灭后,起义军仍是遍地开花,因为帝国不可挑战的神话破灭了,从旧贵族到老百姓,都明白:宁死也不能再退回去了。天下的局面是“盗贼益多”,秦廷从关中源源不断给章邯发兵,但也浇不灭遍地烽火。
  这种严峻的形势,使朝中几位老臣感到忧虑。李斯曾数次劝谏二世,不要太花天酒地了,但二世反问:“难道君王就是为了过辛苦日子的吗?我想穷尽欲望、长享天下而无害,怎么办好呢?”
  面对这样的昏君,李斯也没有办法。李斯的所有才能,只有秦始皇那样的雄主才会赏识。为了保住禄位,李斯只好写了一封《谏督责书》,提出一套“督责之术”来讨好二世。所谓“督责”,就是让臣下不敢不竭其所能侍奉君主。具体的有两条,即税征得多的是好官,人杀得多的为忠臣。
  说了半天,还是法家理论中最极端的那一套——独裁加上严刑峻法。秦二世看了,大为高兴,接受了这个建议。
  可是,这服药,治不了秦帝国的膏肓之病了。
  此时,李斯与赵高为了政治利益之争,已势同水火。李斯稍稍得宠,赵高就要下药,他对二世进谗言道:“丞相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现在的盗贼首领陈胜、吴广也是楚人,而且就是丞相邻县的小子,他们原本就有乡谊。丞相之子李由又是三川郡守,现在只是固守,不肯出击盗贼,听说已经与群盗有书信往来。丞相之权本来就重于陛下,这个样子,恐怕要危险了。”
  庸碌之主,别的话听不进去,这样的话最能听得进去。二世马上就派人去调查李由通盗贼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