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业中华-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春绝大多数的精力都用在修通开往武汉的道路和发展农业上。由于扩张过快,地方太大,消耗也大。地主武装和小军阀就被牺牲了。张春没有接受什么投降,军队一直在“抢劫”,大量的黄金白银到湖南、河南、江苏浙江购买粮食。弄得周边几个省粮价大涨,粮价不稳。张若茗商业军团的商业战争开打。

    汉阳兵工厂停产,各小军阀自己的军工厂因为原材料价格猛涨,不得不停产。因为自己造枪弹,还不如从外国买枪弹。各军阀被迫停下来应对困局。同时西方列强和日本纷纷和这些军阀签订军火合同,并提供贷款支持军工产业,以谋求在这些省份的利益。

    张春一家就把长江两岸搅得稀烂。张春给各条战线人马下的命令就是搅混水,为湖北治理赢得时间。

    张春把这叫做系统战,从军事到政治,从金融到商业,从宣传到谍报都在为了目标而战斗。

    湖北周边的混乱让孙中山大喜过望,重新在广东获得了支持的他,开始积攒实力,准备北伐。

    ————————

    首先恢复生产的是大冶的铁矿和煤矿,高炉改造完毕,开炉炼钢。之后大冶的钢铁厂,铸造厂,锻压厂等等都开始改造,或者拆掉重建,钢轨钢梁生产出来。

    大量的棚户区被拆掉。工人们住进了宿舍楼,家属住进了新建的城镇。拆出来的土地变成了蔬菜种植基地。弄得人们只要觉得生活过得去,工厂开工快慢不是那么在乎。

    旧厂房布置不合理,经过设计的流水线结构紧凑,占地面积还小。不过附属的零配件厂多了起来,很多零件工人们都没听说过

    大冶冶炼厂成立了车辆制造厂,仙女的车辆厂大部分人都搬了过来。仙女成为了车辆研究所。不过 车辆厂的工程师们说了,他们要用生产电气机车。生产内燃机车只不过是培养工人而已。

    电,是最大的改变。

    农村,沼气使整个农村都在改变,老百姓不再为了烧柴火而砍树,大冶已经被砍得光秃秃的山,次生林很快就生长起来。只是这里的矿山被无序开采,到处是矿坑,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农业技术的传播,让亩产提高了数倍,有了足够的土地后,农户们也不再开荒,而是被要求精耕细作。由于工人们的家庭也分得了土地。工人们的生活变得安定。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被送到了学校。

    学校和厂方已经说了,要想进工厂复工,必须要经过考试。考试分为文化和技能两项。两项下来,近半数的工人都被淘汰了。如果不是事先安排,这批人将面临家破人亡的局面。

    江南岸的变化,武汉市民们可看在眼里。新式的道路修到了长江边上,一栋栋房屋拔地而起,街道宽阔整洁。贫民窟变成了农田。老宅院变成了城市绿地。

    小城镇之间出现了漂亮的流线型列车。学生和工人们乘坐列车上学和上班。

    一些孩子还学会了自行车,他们骑着自行车在人行道上尖叫着你追我赶。

    所有这些,武汉市民眼巴巴地羡慕着。

    一直到了1924年,汉阳兵工厂宣布开始造枪弹的时候。武汉市民们总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因为1923年全省都是大丰收,有了充足的粮食,武汉市要进行改造了。

    对于张春来说,每一年,鄂中包括新民大学在内的大学,专科学校,技术学校开始有大规模学生毕业的时候,就是最幸福的时候。新民大学这一年,有五万学生毕业。荆州,襄阳,宜昌的专科学校也有三万多学生毕业。加上技术学校的近十万学生。对于都急赶着要人的各部门来说,总算是可以松一口气。

    一些因为缺人而无法实行的计划终于可以动工了。(未完待续。。)

 第五十八章 转变

    武汉拿下来后,依旧是实行三年军政府管理。

    不过张春不喜欢最初的武汉的情况。狭小的街道,乱七八糟的建筑,还是密集的建筑。没有多少城市公共设施,多年战乱带来的无数贫民和他们的棚户区。无数的大烟馆和赌场妓#院。即便是张春拿下了武汉,也不敢马上取缔的人市,也就是老百姓卖儿卖女的地方。因为不取缔还好,取缔了那些人就是死路一条。

    一些在鄂中长大的士兵、警察和学生们对这一切感到震惊。然后又措手无策。

    60万人口,庞大的人群集中在这个城市中讨生活。在没有规划,没有什么设计的年代,造成了极端恶劣的生活条件。

    “这不是城市,而是地狱。”张春曾经这样对伍豪说。

    张春利用萨斯商行拉走商户的同时,开始利用土地改革对贫民区的老百姓进行疏散,大冶和汉阳枪炮厂只是一个安置实验,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个人在那里进行城市规划的实践,逐渐有了对武汉改造的基础想法和做法。城市建设不是需要集中而是分散,过分集中的城市将给未来的交通、就业等带来压力,同时所有的工厂都应该尽量靠近原材料生产基地。所有规划都应该围绕着交通系统进行,这样配置更加容易。不区分城市和农村是因为更加有利于人口安置。

    而交通系统除了远程轨道交通,还应该有短程有轨电车来进行补充。

    梁思成的设想正在新民大学进行广泛地讨论。

    而张春不顾梁启超以及求到他那里的武汉遗老们反对。硬是晾了武汉一年,只提供市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甚至是在所有产业都大规模撤离的情况下。这导致武汉是人口锐减。

    1923年年末的时候。武汉市只剩下了三十多万人口。

    为了拖着“民意”,擅长打太极拳的伍豪被调到了武汉,任武汉市政府秘书长。帮着梁启超抵挡沸沸扬扬的民情。

    很多对于张春有信心的人之所以还有信心,除了大冶和枪炮厂的改造以外。就是对学校的改造。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直接改名为武汉大学,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以石瑛为武汉大学的校长的武大管理层开始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不过很快,由于对于武汉市治理的政见不同,石瑛辞职。一部分教授也辞职了。

    蔡元培兼任武汉大学的校长,袁芳因为长期与顾明分离,所以这次到了武昌。任武大副校长,主持这里的工作。

    新民大学文科研究院,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全体搬迁到了武汉大学。也就是说所有的文科系一个没漏都到了武大。

    新民大学的矿产系。分成了测绘调查学院和地质大学。地质大学搬到了武昌。蔡元培请了李四光新民大学副校长,分管地质大学。这次李四光来了。

    新民大学有十多所专业院校,加上荆州,宜昌,襄阳的专业技术分院,几乎都是理工商贸科系。

    武汉大学坐拥珞珈山,紧邻东湖,环境尚可。进驻武大的院新民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有三千多人。军训,劳动。从校长到老师都参加建设新教学楼,学习方式自由,学生在学术厅讲解论文,教授只是在下面点评和提问。大量的学生论文组成的图书室和资料室。这给原来武大的学生极大的震撼。

    年轻人融合的比较快,所以连带着武大的一千多学生也跟着学了起来。留下的教授也因此多了研究的时间。因为讲课都在学术厅里进行,实际上就是研究讨论的过程。

    私立中华大学也给了足够的补助,校长陈时因为中华大学董事会纷纷撤资而陷入困境,新民银行直接注资,并委托中华大学培养银行、会计和财税专科人才,原有两个校区也合并到了一起。

    新设立的地质大学,人数很少,但是给李四光的地盘一点都不小,和武汉大学隔湖相望。这个时候的东湖比后世要大多了。完成了大冶城市改造任务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带着人来设计地质大学,同时也给草创时期的地质大学讲课。因为高层建筑,地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课程。虽然站的角度不一样,但是灵活,结合实践的教育方式,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李四光大开眼界。

    邝荣光带着测绘调查学院的人也来这边交流了几次。

    特别是当王仁彬带着江汉油田完整的勘察钻探结果到达地质大学时,引起了前来祝贺的地质学会的会员的惊叹。王仁彬把整个江汉油田地质勘探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都搬了过来,组成了地质大学的基础。而江汉油田只留了一个油田技术研究所。

    邝荣光和王仁彬跑到武汉,是因为大冶的煤铁矿不能再进行无序的,野蛮的开采,需要规划设计。矿山设计不是梁思成能够做的事情了。

    地质大学的设计评审是在新民研究院进行。

    李四光和地质学会于文江,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刚从美国回来的朱庭祜,从甘肃赶回来的袁复礼,以及专门来祝贺的章鸿钊参加了设计评审。一个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学校的校园设计,居然涵盖了地质,建筑,环境、材料、物理、力学等等学科,新民研究院的这些年轻学者有着丰富的实践支持,系统性思维方式,严格得几乎苛刻的学术态度。让最开始因为看不起新民大学,而拒绝到这里任职的李四光都有些汗颜了。

    李四光一开始并没有认出坐在后排学生们中间的张春和丽质。

    当评审结束后,张春和丽质上前和李四光、章鸿钊等人握手时,五个人还以为最多只是学生会干部之类的人。

    直到蔡元培介绍,李四光才大吃一惊。

    张春却笑道:“谢谢你们能来这里看看,地质学会不是有个安特森吗,他在鸡骨山带走的可是我们的国宝。能不能想办法把它找过来圈在地质大学。现在我们国家没有能力保护那些国宝,晚点发现比早点发现要好。”

    于文江是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名誉所长,略有些尴尬地说:“我们可以试试看能不能把发现的实物留在国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