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祖于众中拔韩信为将,和谁商量了?”刘备反问道。
  张飞哑巴了,他怏怏地退了下去,气是没消,却无法宣泄。
  “我知道你们心里不服气,还有谁想讨个商量,尽管说出来!”刘备索性撕开了。
  众人见连主公的义弟张飞也被当众驳回,哪儿还敢非议,心里的不服只能深深地埋下,却不合在此公然宣告。
  刘备亢声道:“教令已颁,若无异议,当共遵从!”
  “谨遵主公教令……”应和声参差不齐,高低落差间仿佛草堆里的虫豸,跳一跳,落一落。
  刘备看住诸葛亮:“请军师宣第一道教令!”
  诸葛亮握着剑缓缓站起,他在无数怀疑和愤恼的目光中坦然若素,声音沉稳地说:“即日,公门议事,当端严整肃,明主臣之分,正公私之界,不得于众中喧哗,不得于座中调笑,倘有违令之事,辄行笞罚。”
  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一道教令?众人愕然,谁也想不到新上任的诸葛亮颁布的第一道教令,竟然是严肃与会风纪,诸葛亮连举会之时说荤段子也管,这也管得太宽了。
  “诸君尚有异议否?”刘备的问话透着股拒绝的味道。
  “谨遵教令!”众人又高低错落地回应着,悄悄看一眼诸葛亮手中的令剑,隐隐感到从前嬉笑怒骂的好日子到头了,刘备请来了一个铁面法官,第一手便是斩断昔日那主臣不分的任意妄为。
  ※※※
  火热的太阳高高地升在湛蓝无尘的天空,一团团云不断地变幻模样,仿佛是天女在织机上不停手地织衣,经纬纵横间,飞出无数件样式不一的锦缎衣衫。
  听着满耳不绝的蝉鸣声,刘备背着手沿着墙根缓缓而走,拐了两个月洞门,便看见一个小院落,一入院门,一簇簇粉红蔷薇遍地开放,绚烂如一面滚动的织锦。花丛中夹着一条石子路,风把花叶吹落在路中央,不留意踩上去,印在石缝里,竟成了别致的装饰。
  门没有关,风贴着门吹进房,在一摞摞的竹简上翻涌。诸葛亮和徐庶一左一右倚在案后,指着铺开的几卷竹简,小声地议论着。有时徐庶还捉起一支笔,在简上轻轻划过。
  因太专注,两人都没有注意到有人来了,更不知是谁跨步入门,只是恍惚地感觉眼里的光线弱了,还道是天上浮云遮了太阳,垂下一地阴影。
  诸葛亮的目光从竹简上慢慢抬起,若有所思地挪到远方,却看见门边立着刘备。
  “主公!”他拉了一把徐庶,两人慌忙从案后站起。
  刘备跨了进来,笑吟吟地说:“夏日炎炎,众人皆在消暑,你二位却案牍劳形,当真让人感慨!”他望着案上铺平的竹简,每一片简上皆落着干净整齐的字,行间微有涂抹,似是修改,“这是什么?”
  诸葛亮道:“新拟定的十二教令,亮与元直正在斟酌更正。”他从案头拿起一卷竹简,“此为总目,请主公观览。”
  刘备展开了卷册,其上正是诸葛亮新拟定的十二教令目录和总纲,分文政和武功两大类,文政有《官令》《法令》《察令》《爵令》《农令》《田令》,武功有《军令》《战令》《兵令》《将令》《攻令》《守令》。看毕十二教令总目已是大为振奋,又看见总纲之论上写有“任事以功,措事以刑,教事以法,一事以令”,忍不住拍了一下巴掌:“好!”
  他把教令总目轻轻卷起来,小心地放了回去,由衷地说:“自有孔明,方知教令之用,昔日竟如活在浑噩梦中。”他兴奋地笑起来,“待你们更定教令,即日宣布实行。”
  “只怕底下非议多。”徐庶说了一句诚实话。
  刘备一摆手:“不用管他们的非议。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徐庶当即便笑了:“主公也成了法家门下高足,孔明功不可没。”
  刘备一愣,方才意识到自己无意中说了一句《商君书》里的名言,他不禁哑然失笑:“孔明借我《商君书》,确是好书,可我琐事太多,至今尚未读完,惭愧。”
  “无妨,亮不催着主公还。”诸葛亮半认真半玩笑道。
  一席话说得众人皆笑,诸葛亮因问道:“不知主公读到哪一章了?”
  刘备想了想:“《赏刑》。”
  诸葛亮点点头:“主公尚记得《徕民》一章乎?”
  刘备绞尽脑汁回想了半晌,只从那记忆深井里捞上来半桶水:“惭愧,唯有一二模糊印象,不甚清爽。”
  “无妨,亮背给主公听。”诸葛亮富有意味地一笑,他轻轻念道:“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
  刘备有些生疑了,诸葛亮百事皆有准绳,不会平白无故地背书,他也不急着探问缘故,就书论书道:“商君书奥壸,孔明可否开释一二?”
  诸葛亮静静笑道:“这说的是商鞅谏议秦孝公广拓土地,以徕三晋之民,务为农耕,蠲免赋税,则不夺一地而三晋之民可尽!”
  刘备恍然:“原来是这么个说法,这一手还真是绝,不夺地而尽得其民。若果然奏效,三晋之民皆跑去秦国耕地,三晋民力凋敝,哪里用辛苦征伐,三晋已空耗国力,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诸葛亮欣然赞道:“主公明鉴!”他莞尔一笑,“自古民心为贵,民在天下在,民去天下亡。诸侯皆穷争土地,却不知天下根本在民,无民力支撑,纵然囊括九州四海,仍旧守不住江山!”
  徐庶插话道:“秦有地而得三晋之民,倘若无地如何争民?”
  诸葛亮轻举三根指头:“一布信,二重赏,三申礼。民趋利而往,无利而去,若行此三者,纵然如今地方偏小,但有民力倚靠,根本撑持,自可倚根本而拓土地,”他缓缓地停了,之后一字一顿地说,“我们可以效法。”
  “效法?”刘备终于能肯定了,诸葛亮阐述经典果然暗藏玄机。
  诸葛亮点头:“对,如今我们虽寄寓荆州,偶得新野容身之所,然毕竟为他人地盘,兵力财力薄弱,若要募兵以备北方还得经过荆州牧许可,百事难以施展,因之,亮窃以为可以徕民之术为募兵之策!”
  刘备渐渐提了精神,他认真地看着诸葛亮,每个字都打入心里最契合的地方。
  “募兵有两难:一、我们不可在荆州本地编户中招募,人民户簿皆在荆州属吏手中,我们无权持握;二、贸然扩充兵力会引起襄阳猜忌,稍一不慎,很可能祸及自身!”诸葛亮缓缓道。
  “然则,万事无绝死,总可以找到空隙。荆州为南北要冲,数年未逢硝烟,北方人民驱家奔赴以避战火,荆州八郡百姓有十之一二为不著户籍的流民。这些流民不归荆州司衙管束,无籍无编,却又耗费荆州财力养护,很让荆州官属伤脑筋,流民伤损荆州,而我们正可借流民之力。”
  刘备有些懂了,但他还想不到具体处事的细节,于是恭敬请教:“怎讲?”
  诸葛亮道:“主公可上告荆州牧,称主公愿招募流民耕地,一为安定流民,自耕自养,少耗荆州财力;二以耕养战,万一北方曹操南下,流民也能自保,不致滋生内乱,荆州兵力也可少分力来佑护流民。”
  刘备明白了,诸葛亮这是打着安抚流民的幌子践行募兵之实,他犹犹豫豫地说:“这……是欺瞒景升兄么?”
  未等诸葛亮说话,徐庶先自抚掌道:“好谋略,能得良策当择而行之,何必苛求琐碎道义?但有大义不灭,大节不改,所谓大行不顾细谨,主公毋要摧折良谋而生犹豫之心。”
  刘备低头思想好一会儿,轻叹道:“罢了,不得已而为之,只是,既要摆出农耕抚民之貌,又要暗行募兵之实,该如何均衡二者?”
  诸葛亮和缓地说:“农耕并非只是貌,可求取荆州荒地招募愿耕地的流民,流民无有生计,只能以贱业为生,如今能得田土养家,必定会欣然前来。俟后,可将这一部分流民归在我们麾下,半日耕半日战,一年农事结束既能充实军粮,还能训练出一支军队,那时襄阳方面若再有质疑,也莫可若何!”
  刘备沉吟:“办法倒是好,只是募兵之后,军资则相应增多,去哪里找偌大的财力养兵?”
  “借!”诸葛亮轻捷地迸出一个字。
  “借?”刘备愕然,“向谁借?”
  诸葛亮肯定地点头:“可向荆州豪门借!”
  刘备一笑:“他们怎肯借钱给我,这些豪门世家,哪一个不会精打细算,攒下的家产分文不能赊出?他们如何能把一大笔钱放入刘备空空囊中,只怕等一百年,刘玄德也还不起。”
  诸葛亮摇了摇头,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不然,我们以招募流民垦荒名义借贷,岁末所得田赋,一份流民自留,一份充作军需,一份送于贷方,将来还要连本加息偿还,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好事他们怎会轻易放过!”
  “若是将来还不起呢?”刘备担心地说。
  诸葛亮清湛的目光紧紧盯着刘备:“主公难道永远拘于新野小县?天地偌大,志气偌高,钱财散尽还复来,何愁还不起?”
  近乎激将似的反问让刘备的隐忧沉了下去,他决然地一挥手:“好,借就借!”片刻,又疑问道,“可向谁借?”
  诸葛亮微凝了神色:“亮也为这事辗转几夜,这钱还不可随便借,思来想去,只有南阳晁家可为选择!”
  南阳晁家是荆州朱门大户,门下生意不仅遍布荆襄九郡,还伸入北方腹地,甚至经略边陲,在西北互市上和北方游牧大做边关交易,资财富可敌国,连荆州牧刘表见了晁家人都要礼让三分。
  刘备不是不知道晁家,但他一向与这些豪门大族交情很淡,贸然要向人家借钱,既不好开口,又不能强要,他发愁道:“我倒是知道南阳晁门的豪奢名气,可我与晁家从无来往,晁家如何肯借贷于我?”
  诸葛亮宽慰地说:“无妨,亮与晁家还有一二分交情,择日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