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我独裁-第4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级战列舰的舰艏为飞剪式舰艏,使用10000吨级水压机一次成型,创造世界纪录。其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4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9%的兴
  o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5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50吨左右的排水量。
  这个球鼻艏除了作为减少水下阻力之外,主要是为了安装水下听音器和声纳阵列,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
  明级战列舰的舰桥尽管进一步进行了优化,但是依然超过元级战列舰的18层,达到20层楼高,宛如一座巨大的高塔,在其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内置13式导航方位盘)和18米度大型测距仪,向下依次为防空指挥所,视距舰桥(昼战舰桥),作战室,舰长休息室,罗经舰桥(夜战舰桥),第二海图室,司令塔。在舰桥内部装有直通式电梯。
  明级战列舰依然采用单烟囱,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主烟囱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舰体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40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150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xing大大提高。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起到舰艉指挥所的作用。
  主炮自然是明级战列舰最大的卖点了。明级战列舰从开工之日起,就被中华帝国政府广为宣传,18英寸巨炮顿时闻名于世。
  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希望明级战列舰能够拥有更加符合明朝身份的主炮系统,于是舰政总署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一口气在明级战列舰上安装了4座双联装45倍径460毫米(对外宣称456毫米)主炮系统,反正海军部没花钱,都是帝国皇帝和国民们的捐款,如此庞大的战舰造价,自然也为了给帝国国民一个交代。
  四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舰艏和舰艉,均位于中轴线上,前后依据舰岛对称布置,一座炮塔内三门火炮总重达到1720吨,加上炮塔装甲890吨)和弹药的重量,单座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总重为2800吨,相当于中华帝国海军暴风级战列驱逐舰的排水量了。
  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帝国海军计划将明级战列舰打造成不沉的战舰,因此重点加强了防护。炮塔正面高达650毫米,可以说连明级战列舰的18英寸主炮都无法将其摧毁。炮塔后部装有12式15米基线测距仪,首次安装了电动罗经,使得明级战列舰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
  火炮因为太重了,无法像元级战列舰那样达到55度,最终修改为仰角45度,首次增加了俯角,为5度,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炮塔旋回一周要3分钟。
  明级战列舰的18英寸火炮发射速度较元级降低,只有1。5发
  每分。因为炮弹重达1。5吨,尽管使用自动化机械装填方式,但是发射药需要更多,完成主炮射击准备速度自然就慢了。炮弹基数降低了,为每门炮备弹100发,之前所有战舰的主炮备弹都在150发至200发。造成这种原因主要因为18英寸主炮的工艺还有待进步,主炮膛压太大,发射时将会磨掉大量的膛线,因此发射100发左右后,就必须返厂维修,更换炮管了。
  明级战列舰强大的火力,12门18英寸主炮若指向一舷齐射时,其后座力达10000吨,发射时冲击
  o也非常强,为此帝国舰政总署的设计师们煞费苦心。最终由帝国北洋兵器重工超级大炮设计师罗森博格将安装在超级大炮上的反后坐力系统技术安装到明级战列舰上,使得明级战列舰主炮齐射时,后坐力大幅度降低,只有元级的4000吨后坐力。不过,主炮射击冲击
  o依然无法解决。
  明级战列舰依然使用低初速高存能的重型穿甲弹头,炮口初速将为785米
  秒,最大射程达到45公里(45度仰角),炮弹需飞行90秒。不过远程测距仪未能获得突破,中央火控系统有效指挥距离依然是25公里,这个距离跟元级战列舰的有效射击距离没有没有变化。
  明级战列舰装备的光华13年式460毫米口径主炮是迄今为止全球威力最大的舰炮,与美国现役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配备的mk7式406毫米口径45倍径舰炮相比,光华十三年式460毫米舰炮在穿甲弹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处于优势地位。炮弹有着更强的装甲穿透力,单纯从数据来看,明级战列舰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已经可以贯穿击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反过来,不论是美国的科罗拉多级,还是在建中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还是日本的410毫米的长门级战列舰,甚至英德两国建造当中的406毫米主力舰,她们的主炮难以做到这一点,除非在3000米距离上近战,否则根本无法击穿明级战列舰的装甲。
  副炮方面,明级战列舰的副炮依然采用152毫米舰炮18门(6座三联装),但是为了提高副炮的侵切力,倍伸延长至60倍伸,成为世界各国海军150级别副炮中火力最强的舰炮。
  六座副炮炮塔全部布置在中央舰岛周围的二级甲板上面,由于中华帝国舰岛的特sè是正六边形几何学布置(线条符合美学设计),因此六座三联装副炮分作六个角布置,这种配置可保证明级战列舰的全部3座副炮可以同时指向一舷,大大提升对中近距离的敌舰的攻击力。
  从明级战列舰开始,中华帝国海军部也对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提出了担忧(多次演习结果),因此海军部首次将152毫米副炮改为高平两用速射炮,这样明级战列舰的的主副炮都能对空射击。但这两种火炮毕竟不是专门设计的高射炮。对空射击一般只能起到干扰来袭飞机飞行的恐吓作用,该舰的防空任务主要还是由其装备的127毫米和25毫米口径高射炮来担任。
  明级战列舰装备12式60倍径127毫米口径高射炮,24门(8座三联装,均带有防盾),该炮俯仰角+90度,最大射程19000米,最大射高13400米,射速14发
  分,身管寿命1500250式60倍径25毫米口径高射炮,装备48门(16座三联装,均带有防盾),该炮俯仰角+90度。火炮初速900米
  秒,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发
  分。
  这两型高炮在中华帝国未来的战争当中,算是两种xing能非常不错的高射炮。,可以挡住敌国的飞机袭击,但是本国的飞机则无法防住。
  防护系统方面,明级战列舰作为不沉的战列舰,大汉民族不屈意志的体现,海军部对明级战列舰的防护极为重视。按照设计要求,该舰的装甲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中甲板还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600公斤重航空炸弹(以1913年的猫妖舰战携带的500公斤航弹作为抵御标准,但无法防住h1n1轰炸机携带的1吨航空炸弹)。
  为实现上述要求,明级一共安装了两万多吨中华特种钢装甲和防御板,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0%。该舰的弹药舱、主机、锅炉舱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战舰中部用厚重装甲带保护的防御区划内(从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后端的位置)。防御区划的舷侧装甲从战舰舯部水线处一直延伸至战舰底部,其上端水线处的主装甲带厚度达450毫米,主装甲带以下的舷侧列板的厚度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递减)。防御区划顶部的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厚度为200230毫米(采用加入钼的均质镍镉合金钢)。防御区划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厚的装甲横隔壁防护。
  这一时期的中华特种钢,已经更加优秀了。因此经过测试后,原本需要安装460毫米的早期中华特种钢,现在只需要安装450毫米厚即可,足以抵御明级战列舰的发射的重大1。5吨的18英寸炮弹,而其他国家的19英寸炮弹或许才能够将其击穿,在这点上,中华帝国海军已经大幅度拉开了跟欧美各国列强海军之间的距离,远远领先。
  其他电子通信设备方面,除了无线电系统、电话系统、声纳阵列、光学测距仪、火控指挥仪、方位导航仪等元级战列舰已经装备的设备,都大幅度得到改进和升级,体积和重量减小,精度和速度增加。
  作为明级战列舰,她最突出的能力,除了强大的火炮、装甲和航速外,该级战列舰首次安装了中华帝国北洋科技研发出来的平面雷达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雷达,并成为海军装备最早的雷达系统。
  事实上,雷达早就出现了,只不过人类没有进一步研究它而已。而特斯拉等人开启了王辰浩的蛟龙号潜艇之后,里面的雷达设备他们虽然无法研制出来(电子管技术不过关),但是雷达的理论跟声纳差不多,以特斯拉等人的聪明,很快就找对了方向,并在中华帝国大笔资金的支持下,开始研发最初级的机械式雷达系统。
  最早关于雷达概念的提出,是在1842年,多普勒(ch
  istianand
  easdopple
  )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不过当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二十年后,1864年马克斯威尔(jamescle
  k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
  o特xing的公式,为雷达的计算扫清了数学障碍。二十年后,1886年赫兹(heine
  ichhe
  tz)展开研究无线电
  o的一系列实验,并与1888年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
  o。
  到了1897年,汤普森(jj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yin极射线的研究后,侯斯美尔(ch
  istianhulsmeye
  )在1904年终于发明了电动镜(telemo
  iloscope),这是利用无线电
  o回声探测的装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特斯拉等人研发成功了声纳系统,并开发出真空三极管,世界上终于有了第一种可放大信号的主动电子元件。
  1909年,特斯拉完成了雷达理论的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