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我独裁-第6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这种方式,中华帝国每年通过收取教育赋税将获得40亿龙币的财政收入。不但可以继续维持义务教育制度。而且多出来的资金滚入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改善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师工资待遇,一举多得。
  正因为中华帝国的庞大义务教育制度,使得中华帝国在二十世纪初期获得了巨大的科研学术成就。
  截止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的成果占据了全世界70%的份额,庞大的知识积累得到了大爆发。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都得以应用到了经济发展当中,成为中华帝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光华二十六年的中华宝星奖项当中。9个领域的13项发明创造当中,华人科学家第一次将其全部包揽,诞生了16位世界级科学巨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华帝国北洋核物理工程实验室的张克林博士。年仅42岁的张克林博士有幸成为居里夫人的首席助手,在核物理工程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克林30岁进入北洋科技物理实验室,最初只担任一个不起眼儿的实验室器材保管员。不过,天天面对物理实验室里的一大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物理学家们,他虚心学习,很快就成为卢瑟福的助手,并在他的指导下工作。
  光华二十年,当时的卢瑟福刚刚接替汤姆逊担任核子物理实验室主任♀一年,张克林从北洋大学获得了物理硕士学位,并继续在北洋科技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张克林在科学上的重要贡献是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和照相技术,创制了自动计数控制的云雾室照相技术,借助于它来研究宇宙射线得到了许多重要发现。在卢瑟福的指导喜爱,张克林得以跟一批外籍研究人员创立了另具风格的一个宇宙线研究学派,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物理领域。
  很快,张克林的才学得到了居里夫人的认可,当时居里夫人正在主持研究核物理工程,张克林得到上级通知,核物理工程最终必须掌握在国人自己的手里,他得知帝国皇帝陛下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后,在幻想着某一天能够有幸得到皇帝陛下的接见,于是张克林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主动向居里夫人请求工作。居里夫人于是将原子核的人工嬗变的研究交给他。
  人工嬗变就是人工诱发核反应,这本是卢瑟福在1919年发现的现象。光华二十四年,张克林利用他所改进的云雾室拍摄了a劣轰击氮核♀是一个吸能反应,根据质量亏损可以算出q=1。18(mex),这些结果证明了卢瑟福在1919年的分析。原子核的人工嬗变为人造新元素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是放射性元素铀,它是92号元素,而92号以后的化学元素就是通过人工嬗变产生的,现在周期表中已排列了107种元素,随着人们不断的深入研究,更多的新元素必将能通过人工制造出来。正由于张克林在物理领域的杰出贡献,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1926年度的中华宝星物理学奖。
  而张克林的人工嬗变的试验成功,对中华帝国核物理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此中华帝国核子物理的研究进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那就是如何利用这次的人工嬗变吸能反应来控制u235核裂变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从而为核子反应堆的防护设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很快,张克林也单独被王辰浩召见,也让他参与了核武器的研究实验,中华帝国的核武计划也因此迈出了长足的一步。
  > ,
  第511512章 空军竞赛再起【万字大更】
  第511~512章空军竞赛再起【万字大更】
  张克林加入中华帝国的核武研究部门后,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利用人工嬗变来寻找适合用作武器级核裂变的新元素。//《 书海阁 》//(shuhaige 《 书海阁 》 全文字)通过人工嬗变方式,张克林继续使用氘来撞击铀系列元素来合成新元素,从中挑选出适合热核反应的元素。
  此时的中华帝国,经过多年的巨额资金投入,天然铀战略储备计划已经执行了二十多年,位于辽东半岛渤海湾的铀矿石囤积基地已经储备了1。2亿吨铀矿石,理论上可以提炼出4。6万吨铀。不过,中华帝国在战前的铀提纯技术上面还不成熟,仅仅能够提炼出浓度4。5%的铀元素,刚刚达到核反应堆所需浓度,而且产能有限,仅仅能够满足实验室研究的日常消耗之用。
  到了战后,中华帝国核子物理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器械不断的得到升级和改进,尤其是机械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功率的离心机陆续研发成功,精度也得到大幅度改良,除了能够为实验室提供大量的高纯度的铀元素外,更可以为帝国铀元素的战略储备提供保障。
  中华帝国经过多年的铀矿石战略储备计划,已经在澳洲建立了大型铀矿开采基地,每年从澳洲运回国内的铀矿石在渤海湾辽东铀浓缩基地进行提炼。至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战略储备中心已经储备825吨浓度达到75%的浓缩铀,已经基本上接近武器级别所规定的80%浓度下线。
  这些高浓度的铀原料为核子实验室的研究和试验提供了基础,不过缺乏诱导核反应的关键原料钚,因此核武实验室的下一步则是进一步提存浓缩铀和寻找新式的热核反应元素。
  诱发核反应的元素虽然在自然界里也存在,但含量太少,不被人们所知和发现。因此创造新元素就成为了关键,而张克林的人工嬗变技术也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张克林不辱使命,在光华二十七年三月,利用氘来撞击铀系列元素,最终经历上千次撞击试验后发现,用氘来撞击铀238之后,合成了一个拥有热核反应性能的新元素——这就是钚元素,并且连续发现钚元素的多个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同位素是钚244,半衰期约为八千万年,足够使钚以微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而钚239的半衰期为24100年,符合跟铀235进行热核反应条件的元素,很快被核武实验室确定用来制造核子武器的物质。另外还有钚241,他们都易于裂变,即它们的原子核可以在慢速热中子撞击下产生核分裂,释放出能量、伽马射线(γ射线)以及中子辐射,从而形成核连锁反应,并可以应用在核武器与核反应炉上。不过,很快核武实验室研究发现,钚239当中伴随大量的钚238、钚240等同位素,其中钚240自发裂变的比率很高,容易造成中子通量激增,因而影响了钚作为核武及反应器燃料的适用性。
  这样一来,原本制造钚元素就非常困难了,还得将钚240从钚239当中分离,二者太过接近,给分离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尽管得到了钚元素,也找到了适合核反应的钚239元素,但是仅仅只能在实验室里少量制得,张克林第一次得到的钚元素只有可怜的50微克,而且还必须镶嵌在有机玻璃里才得以保存下来。随后中华帝国核武工程实验室加大了力度制取钚元素,耗费1。2亿龙币建造的大型离子对撞机,每次大规模的临界钚元素生产只得到了5克钚,一次耗费的电费却高达十万龙币,成本之高昂令帝国上下为之震惊。因此想要达到武器级别的钚产量和浓度需求的工业化生产,以中华帝国现在的技术和设备能力还十分不足,需要大幅度提升技术和设备能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当王辰浩得知核武实验室里率先提炼出来的钚元素的消息后,还是大为高兴的,下旨嘉奖了张克林等实验室的科学专家们,要求他们再接再厉克服困难争取早日完成核子武器的研究。当然,核武实验室找到了钚元素,也给核子工程实验室的居里夫人和卢瑟福等人指明了方向,尽管居里夫人等人还没有发现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个秘密的核武实验室存在,但也因此引起了他们的怀疑。居里夫人上书给王辰浩询问是否在瞒着他们开发核武器,对此王辰浩坚决予以否认。由于居里夫人等人没有直接证据,加上钚元素的出现令热核反应成为现实,以及云南地区经过多年的搜寻终于找到了控制核反应的高纯度石墨,还有重水的提炼也进入到了关键时刻,他们的精力纷纷被马上就要投入研发的轻水反应堆和重水反应堆工程所吸引,很快就淡忘了。
  中华帝国的第一座试验用重水反应堆在葫芦岛军事基地附近的一个无人小岛上建立,是卢瑟福、居里夫人等核子工程科研人员用来试验减缓和冷却核子反应之用,目的就是控制链式核反应,使得核反应的放能和吸能过程在工作人员的有效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行。重水是核反应的有效减缓和冷却制剂,但重水的提炼价格太过高昂。卢瑟福等核子物理科学家们认为既然研究核反应堆是为了发电造福人类,如果成本远远高于火力发电的话,开发起来就没意义了。因此,很快他们想办法用普通的水来代替重水,于是轻水反应堆项目也同时列入开发研究方案当中。
  整体来说,中华帝国的核子反应堆工程和核武器工程在1927年以后的研发速度都大幅度提升,一旦试验用的重水反应堆或者轻水反应堆成功,那么核电站就可以着手建立了。同样,一旦铀浓缩工程达到90%以上(52千克)的浓度和浓缩钚达到25%(16千克)以上的临界质量状态,就可以实现核武器的生产。
  可以说,中华帝国此时已经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尽管一直未能把爱因斯坦等核物理专家们请到中华帝国,但中华帝国凭借现有的人才和技术储备,还是出色的走到了这一步,核反应堆和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在全球其他国家当中,对于核物理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论起跑线状态,没有人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作用。
  在整个条约时代里,中华帝国因为拥有绝对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因此不用担心其他国家在常规武器方面超越中华帝国,所以帝国军方便将精力都放在了核武器工程上面。常规武器方面,中华帝国自战后开始,一直使用世界大战前和大战期间研发的武器装备,基本上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