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我独裁-第6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三十六座火神密集阵系统沿着舰岛和飞行甲板四周进行布置,强化了对飞行甲板的保护,而不再是重点保护舰岛,上下左右分布的都比较合理,形成立体的防空火力网,强化了航母的防空火力。
  原本武当山级航空母舰采用的十座双联装103毫米高平两用速射炮,用于打击靠近航母的水面小型舰艇,此时也被取消了,保护航母的认为交给护航的护卫。
  同时。来自水下的威胁依然是航空母舰首选的防御对象。由于中华帝国的宋级潜艇空气强大,静音系统发达。基本上快接近大洋噪音了,因此海军在梵净山级航母上增加了多部声纳系统和阵列,多达25套,以及一部水下拖拽式的声纳阵列,可以严防航母反潜盲区。由于航空母舰太过巨大,原本在武当山级航母的后面布置了两座用于释放深水炸弹的弹射器,被证明不理想。如今在梵净山号上增加了三部,分别在航母的其他三个方向的飞行甲板下面的突出平台上,强化反潜能力。
  动力系统的提高是中华帝国在战后十年间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成就。得益于中华帝国称霸世界后,使得中华帝国的商船增加,各国也从以前在英国那里订造船只改为在中华帝国订造,促进了中华帝国造船业的巨大进步,从而使得中华帝国的船舶动力系统飞速发展。
  梵净山号航母上面便安装有上海船舶重工的镇山法宝xbox3000齿轮传动的蒸汽轮机系统,该系统打破了北洋科技重工旗下的帕森斯公司的帕森斯轮机系统的垄断,另辟蹊径,打造出中华帝国国人自己研发的先进动力系统。
  安装了xbox3000蒸汽轮机系统的梵净山号航母,其锅炉数量只有8座,比武当山级20座锅炉少了一半以上,但是速度却反过来提高了一些套xbox3000蒸汽轮机系统,双轴推进,航速达到了31节,比武当山级航母快了一节。节省下来的空间增加了几个燃油舱和食物冷冻舱,使得梵净山级航母的续航力达到10000海里/20节,自给时间长达六个月。
  由于只建造一艘梵净山号航空母舰,因此中华帝国在战后十年间的科研成果就要在她上面体现。与其说梵净山号航母是一艘强大的航空母舰,不如说她是一艘帝国海军用来测试和检验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舰更为恰当。
  在电子设备方面,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雷达系统的建设了。
  梵净山号搭载了用于战场搜索的l波段雷达(电磁**长度为22cm)两部,一部对空搜索(150公里),一部对海搜索(250公里),属于大面积的战场搜索,精确度不高,只用了给最高指挥官做战略部署提供情报。对于战术指挥官来说,给他们专门配备了s波段雷达两部(波长为10cm),一部对空(120公里)搜索,一部对海搜索(230公里),可以较为精确的锁定海面上的舰只和空中的飞机,并能够较为精确的计算出对方的大致速度、高度和方向。
  这是主雷达系统,位于舰岛最上方。还有x波段的火控雷达系统(使用3cm电磁波),主要用于对武器系统的指挥,在梵净山号上体现在对火神密集阵的半自动化指挥上面,为后来中华帝国海军在主力舰上将中央火控指挥仪和各级主炮连接起来,由中央火控指挥仪统一指挥,大大提高了主炮射击的效率和精度。
  对于雷达系统的进步,得益于中华帝国在晶体电子管上面研究的突破≡从特斯拉等一批专家们接触过蛟龙号之后,便陆续开始对蛟龙号上面的电子设备进行研究,由于王辰浩要求他们必须保证把设备拆下来还得完好无损的安装回去,否则就砍了他们的脑袋,因此特斯拉等人非常的小心。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他们受益匪浅,自从特斯拉第一个制造出来足有手榴弹那么大的晶体电子管成功后,电子管技术已经得到了印证,只欠缺的是工艺制造水平后的中华帝国科技大爆炸,经济高速发展下,工业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上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晶体电子管的生产和制造成熟化和缩小化。
  到了1925年。中华帝国的晶体电子管已经降至火柴棍儿粗细了,各种基于电路的设备陆续得到小型化。电冰箱、空调、电动洗衣机等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化量产,价格也越来越平民化。
  但那都不是电子工业兴起的标志。标志着中华帝国电子工业革命的是电视机和图像传真机的出现。
  首先,电视机是由费罗?法恩斯沃斯、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和李明道三人各自独立发明的,但是三人发明的电视是有区别的,费罗和斯福罗金的电视是机械扫描电视,李明道的电视则是电子电视。
  中华帝国把1925年10月2日李明道在北_京的一次电视公开播放实验中,在电视中成功的扫描出位于帝国广场上的光华大帝金像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
  第一台电视机的面世对于全世界来说,无疑是一个技术大爆炸。此前只有电影的时代进入到了电视时代。中华帝国的电子工程师李明道博士发明出来的电视机,很快在1927年。中华帝国的中央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中华帝国上下五千年》,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从此,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
  李明道发明的甲号电视机原型机被送入中华帝国皇家博物馆珍藏,同时帝国皇帝王辰浩也提名李明道为明年的中华国际宝星奖技术发明奖的候选人。
  同年,李明道发明出丙号电视机,造价为8300龙币。很快在北洋重工新成立的电视机厂投入生产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台量产的电视机,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亲自为该生产线剪彩。并命名为中华牌电视机,从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奢侈品。
  伴随电视机的出现,还有另外一个电子设备震惊了世界,那就是中华帝国首次实现了彩色图片传真技术。
  1927年12月8日,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驻柏林别动处肖乃武少校用一部传真机将他刚刚空中侦察到的基尔造船厂内的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动工场面的照片直接发回了北_京情报局总部,画面质量很清晰·乃武少泄用的这部传真机便是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南海博士发明的,由于最先被情报局掌握,因此没有第一时间进入市场,而是作为中华帝国情报局特工人员用来传递侦查照片之用。
  其实,传真技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比电话发明还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恩的英国发明家于1843年发明的。但是,传真通信是在电信领域里发展比较缓慢的技术,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成熟起来。
  关于传真技术的起源说来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结果,而是从研究电钟派生出来的。1842年,苏格兰人亚历山大?贝恩研究制作一项用电控制的钟摆结构,目的是要构成若干个钟互连起来同步的钟,就像现在的母子钟那样的主从系统。他在研制的过程中,敏锐地注意到一种现象,就是这个时钟系统里的每一个钟的钟摆在任何瞬间都在同一个相对的位置上♀个现象使发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摆使它在行程中通过由电接触点组成的图形或字符,那么这个图形或字符就会同时在远距主摆的一个或几个地点复制出来。根据这个设想,他在钟摆上加上一个扫描针,起着电刷的作用;另外加一个时钟推动的一块“信息板”,板上有要传送的图形或字符,它们是电接触点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铺着一张电敏纸,当指针在纸上扫描时,如果指针中有电流脉冲。纸面上就出现一个黑点。发送端的钟摆摆动时,指针触及信息板上的接点时,就发出一个脉冲v息板在时钟的驱动下,缓慢地向上移动,使指针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扫描,把信息板上的图形变成电脉冲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时钟的驱动下缓慢移动,这样就在电敏纸上留下图形,形成了与发送端一样的图形♀是一种原始的电化学纪录方式的传真机。
  到了1850年。又有一位英国的发明家,名叫弗?贝克卡尔,他把传真机的结构作了很大的改进,他采用“滚筒和丝杆”装置代替了时钟和钟摆的结构♀种改进的结构,工作状况有点像车床,滚筒作快速旋转,传真发送的图稿卷在滚筒上随之转动。而扫描针则沿着呖杆缓慢地顺着滚筒的轴向前进,对滚筒表面上的图形进行螺旋式的扫描♀种滚筒式的传真机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据贝恩和贝克卡尔提出的传真机原理和结构,自己研制出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传真机。并且带着传真机到法国巴黎、里昂和马赛等城市进行了传真通信的实验。
  人们对新闻照片和摄影图片的传送的要求是很广泛的№多科学家都曾致力于相片传真机的研究。
  陈南海便是其中之一。他作为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主要研究的便是通讯和传真技术。他所在的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办公大楼下正好是中华帝国电信线路从北京——上海的起始点和终点♀为陈南海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陈南海的潜心研究,获得了中华帝国电信部门的允许,同意他在夜间利用这条通信线路做实验。陈南海在大楼的地下室里废寝忘食地研究和试验了七年的时间,终于制成了相片传真机。
  很快,陈南海的研究被中央情报局特工盯上了,考虑到传真机能够传照片的军事用途(传情报直接附带照片更明了),中央情报局冻结了陈南海的研究计划。但很快跟陈南海达成了和解,陈南海为中央情报局特工专门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部用于新闻采访的手提式传真机,方便特工执行任务和传递情报。
  到了战后。随着中华帝国各项技术大幅度提高,尤其在光电领域的爆炸式发展,晶体电子管的出现为陈南海的研究解决了多个难题。于是陈南海继续专研相片传真技术,他把指针接触式的扫描改变成光电扫描,不仅使传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