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地枪王张绣-第1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绣沉吟了一下,又说道:“至于官吏问题,文和,南阳郡和上庸郡内可有寒门士子?。
贾诩听得,答道:“寒门士子各郡都有。而且南阳郡本来就富庶,应该不少,而且寒门士子不似世家大族,一般很难离开家乡。张绣听得,喜道:“如此。官吏问题不就解决了。”
贾诩答道:“主公起用寒门士子想法虽妙,但执行起来甚难。寒门士子数量比之两郡官吏空缺必然要多,而自古以来朝廷就是以举孝廉来招官吏,直到先帝时才公开卖官。这些寒门士子无孝廉在身,又未知其能力如何,贸然任用,恐怕会适得其反张绣笑了笑,说道:“无妨,其能力几何,一考便知?”
贾诩疑惑道:“主公可是要亲自考教?。
张绣微微一笑,道:“非也,绣此法名为科举取士了开设文武两科,武科开设骑术、箭术、战场指挥、武艺四种测试,择优补充入军中。文科则出一策论题目,让应考者在四个时辰之内答出,之后成绩优异者就为官吏张绣的解释只算是模糊一说,但贾诩何等聪明之人,听了之后自然就明白张绣的意思,仔细想了近半个时辰。贾诩才说道:“主公此法可谓开取才之先河,不过此法恐怕会得罪天下所有世家大族。”
张绣笑了笑,说道:“文和是说此法会让世家大族失去掌控天下的能力吧了。
贾诩点了点头,张绣却是说道:“关西之地世家本就少,此法绣只在关西奉行,管他关中士人何事了而且举孝廉亦不是废除,上庸那些世家子弟亦可以通过举孝廉为官,以上庸那些小世家的势力,恐怕亦不敢开罪本将吧。”
贾诩听得张绣的话,立时就明白过来,知道张绣是想趁此时势力范围之内世家力量薄弱,阻力不大直接推行科举制,好可以凭此制发掘民间寒门士子以及各类人才为几用,待得此制成熟日后张绣就有足够的人才来与关东世家相抗衡。而此策施行时机更是非常适合,正值两郡官吏缺少之时,可以让关东士人以为张绣两郡之内无人,唯有出此下策,可以迷惑不少人的视线了
第一百七十八章 贾诩说李儒调来人才

二用听宗张绣的话后,吊然心中尚有很多疑惑。但怀刀接口不说,待得议事完了之后,贾诩独自留下。
张绣见得,知道贾诩有话要说,便让胡车儿守在门外,独留贾诩存厅中。
原来贾诩虽然想到科举制的好处,但同时又想到此制的不足,只听见贾诩问道:“主公,寒门士子虽多,但其教育恐怕不如世家大族。主公此策得罪了天下世家,那些寒门士子治理一方尚可,但要说是助主公争霸天下,恐怕太难。而且几经战乱,书籍被毁甚多,恐怕也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能力保住书籍,如此寒门人才就更加凋零,诩以为科举制只可用一时,而不可长久贾诩的话其实说得没错,早期寒门的人才很多,有郭嘉、戏志才、徐庶等一大批的顶级文臣,而武将就更多了。这是东汉政局稳定,使得大批人可以有时间受教育、学习所致的,到得天下大乱,这一批人就全涌出来,使得汉末人才璀璨。不过经过数十年的战乱,政局不稳,寒门士子连温饱都不能解决,何谈读书,导致三国鼎立之后大部分人才都出自世家大族。而科举制与察举制以及后来的九品中正制最大的不同就是重在发掘寒门的人才,但战乱导致书籍缺失,寒门士子就算有心,恐怕亦无书可读,到时科举制亦形同虚设一般。
不过这一点张绣早就有计较,只听见张绣微笑道:“开科取士之事由绣亲自处理,文和在长安之时不是说待绣取得两郡,就有法接出家小吗?”
贾诩听了张绣看似答非所问的话,隐约猜到一些,便回道:“此事交由诩去办张绣点了点头,说道:“绣再修书一封,让文和带到长安,想办法向董卓讨来几人,如此就可解决官吏缺少的问题了。”之后张绣取过笔墨绢布,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书信,吹干墨迹之后递给贾诩,问道:“先生看这几人如何?,小贾诩听得展开一看,然后微笑道:“主公好眼力,只见过一次面就将这些人记住了,请主公放心,诩定将几人要来。”
张绣点了点头,说道:“将胡车儿也带匕,若是他们不来,绑也要将他们绑来,只要来到宛城,绣自有方法将他们留下。”
贾诩嘿嘿地干笑了两声,说道:“诩恭喜主公再得大有。”
张绣点打手 了点头,道:“文和且回去休息。明日一早就去长安吧贾诩行了一礼,便退了出去。
张绣这边如何准备科举暂且不说,单说贾诩和胡车儿第二日一早就骑快马赶向长安,不到五日就入得长安城内,贾诩让胡车儿先回张府报信,并让他们打点收拾行装,自己则是赶去京兆尹府去见正在那里处理政事的李儒。
贾诩到得京兆尹府,地上拜帖,很快就得到李儒的接见。李儒见得贾诩到来,当即放下手上的公务,向贾诩拱手道:“许久不见,文和大名已经传遍大汉了。”却正是张绣与刘表、袁术大战,身为军师的贾诩声名鹊起,特别是他安排周仓刺杀袁涣的那一手,断了刘表后路,不得不让刘表与张绣联手,已经传到众诸侯的耳中,所冉李儒说贾诩大名传遍大汉,亦没有说错。
贾诩拱手还了一礼,在李儒的示意下坐好,只听见贾诩说道:“文忧谬赞了,能成事亦是主公果决能断,诩只是参赞军事而已。”
李儒说道:“文和此来,恐怕不是来看望老朋友这么简单吧。”
贾诩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张绣的书信,放到李儒的长案上,说道:“我家主公想要这几人,还有想接家小到宛城。”
李儒并没有立即看了书信,而是冷冷一笑道:“张伯渊的野心不小啊,当日我就应该建议主公杀了他。”
贾诩笑了笑,没有在意,反而坦然道:“是不小,也就与你家主公的想法差不多,说完指了指长安皇宫的方向。”
李儒哼了一声,道:“文和不怕儒现在就将你拿下杀了吗?”
贾诩双目望住李儒,一字一顿地说道:“你不会李儒又哼了一声,但果然如贾诩所说一般没有行动。贾诩接着说道:“当日你我相交之时,文忧再未出仕。而当文忧要出仕董卓之时诩亦力劝,不过文忧没有听诩的说话,不但出仕董卓,反而将诩拉到了董卓军中。现在诩重新问一遍当年之话,文忧以为董卓此人如何?”
李儒听得此问,呆了一呆,良久之后才长叹了一口气,喃喃道:“莫非儒当年的选择错矣。”
贾诩说道:“董卓如一导死之人,文忧准备为他殉葬吗?“李儒听后,摇头叹道:“他毕竟是儒之岳父,”还没有说完,贾诩就冷冷说道:“当年的文忧是不会顾虑家小的,你跟诩是一样的人。”
李儒听了之后,叹道:“是啊,当年的李儒却是不会这样,但现在变了。你贾诩悄然是当年那个贾诩,冷静而果断,为求目的可不择手段。但我李儒已经有了顾虑,出谋不能以置身事外的心态考虑,看来荣华富贵当真会让人沉沦。”说完之后李儒连连叹气。
贾诩见得,叹道:“文忧,如今退路就在面前,是准备保住家小还是准备为董卓陪葬,就看你此时的抉择。”
李儒听后,愣了一下,继而问道:“文和说的是张绣?”见贾诩点头,李儒又问道:“张绣当真有取天下之能?”
贾诩平静地答道:“当年取天下之能的只有三人。”
李儒冉道:“是谁?”
贾诩答道:“张绣、曹操、孙坚。”
李儒听了之后,点了点头,说道:“还漏了一个,刘备。”
贾诩听得,仔细想了一想,说道:“没错,想不到文忧对当日只在广宗有过一面之缘的人记忆那么深刻。不过这四人之中,能容下你我二人的,只有张绣以及曹操。但能让你我将才能完全发挥的,恐怕只有张绣一人。”
李儒听后,问道:“文和就对张绣如此有信心?”
贾诩赞道:“武虽不及当年之楚霸王,但亦相差无几,文可安邦,又善纳谏言,且能忍让。得之一条,可为一方诸侯,张绣得其四,其不能取天下问何人能取李儒没有立即回答,反而将长案上张绣所写的书信打开仔细观看,看完之后叹道:“文和还漏说了一点,张绣的识人之能。”
贾诩微微一笑,说道:“文忧以为如何?。
李儒点头叹道:“确实要准备退路了。”说完之后李儒写了几张调令与贾诩,并说道:“他日儒若感到长安有变,就会让妻儿去宛城,万望文和代儒照顾一二接过调令,贾诩长身而起道:“请文忧放心。”之后转身大步离去。
贾诩回到张府之中,张济就在正厅等待,见到贾诩来到,立即问道:“先生,事情耳办妥了?。
贾诩点了点头,说道:“已经办好,不过蔡中郎家中藏书甚多,如今主公大军又尽在宛城,运送甚难,不知张将军可安排妥当?”
张济点头道:“济已经和蔡中郎商议好,并让胡车儿去招募民夫,而当日从洛阳运送藏书的大车亦未丢弃,只需有民夫为脚力即可。”
贾诩皱眉说道:“招募民夫,恐怕不太妥当。
张济笑道:“无妨,伯渊的师傅童大师,以及其好友王大师准备与济同往宛城。王大师收了不少弟子可为护卫,而且伯渊的小师弟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还有胡车儿一起同行,谅宵小之辈亦不敢作乱贾诩听后,点头:“如此就好,主公看来又添一大将矣。”
张济听得亦笑道:“能否让子龙甘心投效,尚要看伯渊自己张济和贾诩又客套了几自之后,便安排客房让贾诩住下。
第二日一早,贾诩匆匆离开了张府,却是拿着调令去要人了。虽然有调令,但贾诩怕那些大有不肯来,于是便都一一登门拜访,如果有说服不了的,自然会让胡车儿晚上去将这些人绑来,幸好这些人对张绣印象都不差,听得要去宛城都点头应允了,并与贾诩约定五日之后在长安东城门处等候。
五日之后,贾诩、胡车儿和张府一家以及蔡邑当先来到长安东城门,身后跟着数百辆运送书籍的大车,胡卓儿纵马在车队之中指挥运送。幸好此时是清晨,长安城中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