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布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基础”

    ,接着在60~70年代又提出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任务。他们把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准。为此,他们急躁冒进,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合作化运动。后来为了追求“一大二公”

    ,匆促合并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农工联合企业,使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逐步融合,甚至干脆把大型合作社升格为国营农场,并进一步限制和取消农民的个人副业,以期迅速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早日实现“共产主义”。

    他们这种左倾教条主义的行径,不仅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也超越了劳动人民的觉悟水平,严重地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后果。

    南斯拉夫最先摒弃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并创造了社会主义自治模式。这种模式曾给南斯拉夫带来了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但南斯拉夫模式毕竟是失败了,它的历史教训同样值得人们深思。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解放、关于国家消亡、关于自由生产者联合体的思想,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社会主义自治理论超越了南斯拉夫所处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人民的觉悟水平,把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应办的事提前到初级阶段来办。因此,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是左倾教条主义的另一种表现。

    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分权和地方自治,贯彻民族平等原则,这固然有积极意义。但是过早地强调国家职能消亡,取消联邦宏观调控的权力,势必引起分散主义、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经济体制上实行工人自治和社会所有制,在强调职工

 673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6

    的积极性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地位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和劳动者现有觉悟水平的条件下,完全由工人委员会来对企业的事务作出决定和进行直接管理,不仅难以妥善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而且容易产生本位主义、福利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新的社会所有制,名义上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实际上是生产资料产权虚置,成了无主所有制。在这种体制下,职工对企业的分配,只注重消费,不关心积累,尽量多分少留,使积累率不断降低,企业因缺乏后劲而无法发展。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的超前,同东欧国家的“发达社会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导致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失败。

    第三节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唯一途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仍然是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不一样,它不具有对抗的性质,可以通过改革来获得解决。但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完全适合”

    和“自动适合”

    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理论,几十年来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使大家不思改革,以致在30年代形成的而且早已过时的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长期存在,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世

 674

    266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界市场的巨大作用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现象,这早已为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识。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鉴于俄国的经济落后,认为苏维埃俄国必须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他曾用这样的公式表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斯大林提出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

    的理论,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摆脱资本主义市场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自己内部的市场,发展自己的经济,因实行自我封闭政策,把苏联和东欧国家禁锢在经互会的小圈子里,失去了许多利用世界科技革命成就发展壮大自己的机遇。

    苏联模式在东欧试验的受挫,促使有远见的东欧人士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以1956年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为契机的波兰、匈牙利改革,拉开了东欧改革的帷幕。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把改革推向高潮。

    80年代改革在东欧全面铺开。

    东欧改革持续了30多年,由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干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给人们留下了一些深刻的历史教训。

    东欧改革是在旧的经济模式积重难返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进行的,难度自然很大。改革是一套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决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在旧模式的框架内作些

    ①《列宁文稿》第3卷,第94页。

 675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6

    修补所能奏效的。但是,主持改革的东欧国家领导人对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唯一途径缺乏深刻认识,他们囿于传统观念,没有下决心突破旧模式的框架,勇敢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这是改革失败的最重要教训。

    苏联模式的核心是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它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产品经济观。它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认为计划与市场是互不相容的,计划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行政指令是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唯一形式。它使经济生活国家化,使国家与企业关系行政化,使企业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独立性。

    在这种模式的支配下,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压制,形成了企业和职工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为了克服上述弊端,波兰和匈牙利等国的改革力图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使企业成为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实践表明,即使象富有成效的匈牙利改革仍没有取得最后成功。

    企业最终仍没有摆脱对政府的从属地位。归根到底是因为匈牙利改革也没有明确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没有提出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的目标模式。

    在南斯拉夫,计划与市场关系也没有处理好。南斯拉夫最早取消指令性计划指标,强调市场调节作用。

    但在实践中,南实行的社会计划靠层层签订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来贯彻。

    这种计划没有约束力,很少真正兑现过。它起不到指导和协调的作用。南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系,只有商品和劳务市场,而没有资金、劳动力、科技、信息等市场。南斯拉夫统一的市场被各共和国和地区所分割。各企业作为独立的

 676

    466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商品生产者不能在统一的市场上进行公平的竞争。南斯拉夫实行的这种“既无计划又无市场”的契约经济,造成了经济的混乱和生产的下降。

    东欧改革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根本没有触动所有制形式。为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东欧国家片面强调在生产关系方面过渡,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生产关系不仅不能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力。他们过早消灭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建立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以后,又急于把小集体变为大集体,把大集体变为国营,不断扩大国营企业的规模。

    在这种“一大二公”

    思想的指导下,经济生活国家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国家包揽一切,企业无法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形成。波兰和南斯拉夫虽然解散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使个体经济在农村占有优势,但在工业领域,所有制形式单一化的现象没有改变。

    所有制形式的单一化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这一客观现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马克思主义原则,限制了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所以,适当地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适当地降低国营经济和比重,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在市场中公平竞争,相互依存,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由之路。

    东欧改革失败的第三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坚强的共产党的领导和党与人民的团结一致。如上面所述,改革是一项复杂

 677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56

    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为了保证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改革必须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凡是仓促上阵、一哄而起的,无不引起经济和政治的混乱。改革会涉及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切身利益,没有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没有安定的社会政治局面,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80年波兰改革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团结工会发动的罢工运动此伏彼起,混乱的政治局面使改革无法进行。

    80年代匈牙利改革的失败则要归咎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分裂。以波日高伊为首的“激进派”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转而以私有化和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奋斗目标。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保持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密切联系要革命就需要革命党。要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