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墓笔记-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这才明白他们为什么无功而返,原来是走错了地方,究竟他们在那里遇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但看陈瞎子往事不堪回首的模样,便猜到那里肯定是一处极为凶险的所在。

想到这里我心中一惊,如果不是有陈瞎子在的话,我想我们也会直接的往前走的,到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就不知道了。

我问陈瞎子这太极钓仙有什么特别之处,只听陈瞎子说道:“这太极钓仙就是隐藏在整座太极冢下面的暗穴,它一直都被上面的龙脉压着,原本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但上面的龙死了,就凸显出这太极钓仙的特别,这才是太极冢的真正意义所在,所谓生中有死,死中藏生,这一点点生气,便是整个太极冢的精华所在。”

我听得莫名所以,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问陈瞎子能不能说的简单一点,陈瞎子叹了一口气,说道:“就好像是人在钓鱼一样,鱼竿是死的,鱼线也是死的,只有钓上来的那条鱼才是活得,这太极冢的真正意义就是死中求生,说白了,就是用整座太极墓换取那一点生气。”

我终于明白了,但也非常惊异于这种特别的格局,就问陈瞎子,他之前说过这处龙脉被赶龙客拘走了龙魂,是不是就是为了制造这个太极钓仙的格局呢?

陈瞎子却摇了摇头,说道:“如果那潜龙不死的话,那真正的宝穴就应该是在另一个点上,这太极钓仙虽然宝贵,但是比起那潜龙脉的话,还是不够看的,究竟那赶龙客为什么拘走龙魂,我也不知道,但是后来的人肯定是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太极钓仙作为藏尸地。这种宝穴虽然埋不了皇帝,但是一般的将军王爷还是绰绰有余的。”

“那您知道这座墓是谁建造的吗?”我继续问。

陈瞎子沉吟了一下,这才说这座太极冢看起来应该是在晚唐时期建造的,应该是唐朝的一个王爷,看其格局与建造风格,很像是唐朝后期一代风水大师杨筠松的作品。

我狠狠震动了一下,杨筠松我虽然不是很熟悉,但也知道《撼龙经》和《青囊奥语》,这两本书便是由杨筠松著作的。

他不仅创造了唐代以来有系统的风水理论,有细致实践操作规范,最为正规、科学的国产风水。他还创立了以磁计方位为正针做地盘,以日景方位为缝针做天盘,二十四山七十二龙的国产罗盘。对国产的风水做出杰出的贡献,成为风水界的祖师爷。

如果是他的话,那就不奇怪了,这太极冢的布置非常的精妙,特别是前面的八卦墓,据说杨筠松晚年的时候隐居在杨仙岭,而他所居住的地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八卦,从这两点上看有非常相似之处。

我们在八卦墓中脸罗盘都无法使用,而杨筠松对于罗盘的理解极为的高深,或许就是因为他在那里设置了障碍,才导致罗盘的失常。

我已经完全相信了陈瞎子的猜测,心中对此也越发的敬畏,唐代的一代国师建造的陵墓,怎么能让人小觑。

陈瞎子却说道:“其实,在唐代时期,只是将这座墓扩建了而已,本来这应该是是一座商周之前的古墓,前面八卦墓所占据的位置应该是原本用来祭祀的场所,是被人硬改成八卦墓这个巨大的疑冢,而真正的穴眼所在,从洗尸河到这里基本上还保持原有的特点,这里本来就是一处天然屏障,根本不需要改动,与其说它是杨筠松负责建造的一座陵墓,还不如说它是一座结合上古和唐代风格而形成的混合型陵墓。”

我点了点头,心中也起了一个巨大的疑惑,作为唐代的一代风水大师,为什么要在别人的陵墓中改建这样一座大墓呢?以他的本事,完全可以重新开辟出一个独属于他自己风格的陵墓,他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我将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但这次陈瞎子却没有给我一个满意的回答,他说古人的智慧是无法想象的,谁知道他们到底在打着什么算盘,也许建造这样一座陵墓是为了隐藏某些秘密而已。

我们不断的往前走着,从时间上推算,我估计着我们应该已经返回到了八卦墓的位置,只是在更深处而已,从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应该没有直通上方的路。

可这时,地势却又突然走高起来,大约行进了百米左右,一个天然的溶洞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溶洞方圆足有数十米,看模样应该非常古老的时期形成的,让我们感到惊异的是,在这溶洞的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石台,上面放置这一个青铜大鼎,两边各有一个龙形石雕,而在石台的四角则各有一座青铜人像。

“哦,我说为什么找不到,原来是在这里。“陈瞎子露出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缓缓走过去。

我的心神则是充满了震撼,那青铜巨鼎和青铜人像一看就知道是几千年之前的东西,为什么这里会有这样一处石台?难道这里要隐藏的秘密便是这些吗?

这时我忽然发现,在那石台上的四个青铜人像有三个都是完美的,但其中一座的脑袋却不翼而飞,整个的从脖子处断开了。

心中一震,我突然想起从李大龙头手中得来的那个青铜人首,该不会那青铜头便是从这里弄出去的吧?

我急忙跟随陈瞎子的步伐登上石台,走到其中一座完好的人像前,经观察,这青铜像跟我那个青铜头的模样一模一样,我顿时就确定,那青铜头就出自于这里。

这怎么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通那座青铜头是怎么流落到外面去的,是谁将它带出去的?又为何会掉在那龙吸口里面?难道这座墓建成后还有人进来过,但怎么也无法解释它为何会掉进那龙吸口里面的事情啊。

我跑到那无头人像前观看,却发现上面又被锯齿锯过的痕迹,而且痕迹还非常的新鲜,最起码在百年之内。

这下我有些傻眼了,脑中理出的线索顿时变成了一团乱麻,无论我从哪里解释,都无法圆满的串联起来。想了半天我得到的唯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有人从这里带走了青铜头,出去后却发生了一些诡异的事情,那人害怕了,便将那青铜头扔进了那龙吸口中。

我苦笑一声,我自己都觉得这种可能性实在太低了,那人既然有本事进入这里,还能收获那样的战利品,怎么可能还会还回来?事实上我从得到那青铜后便证明,那青铜头本身是毫无问题的。

谜团,巨大的谜团。尽管我总感觉这其中好像蕴含了某条线将这一连串的事情串联起来,但怎么也猜不到那条线究竟是什么。

这时我看到陈瞎子已经走到那青铜巨鼎的跟前,双手轻轻在上面抚摸着,表情一副满足的模样。

我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种种的疑问的压了下去,这些事情我并不想对任何人说,我相信这中间有一个契机,只要时机一对,这一切都会真相大白。

“陈阿爷,这石台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我走到陈瞎子身边,轻轻问道。

陈瞎子微笑了一下,轻轻拍了拍身前的巨鼎,道:“还记得我在上面说过的吗?这便是镇龙台。”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镇压龙脉怨气的镇龙台,但龙脉究竟是什么东西?到现在我都一知半解。

我问陈瞎子,他也摇了摇头,说究竟什么是龙脉?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恐怕没人能解释的清楚,而它存在的根据,便是一个字:气。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包括宇宙都是由气演变而成的,这就是万物唯气论,就好像西方国家总认为人和万物是由神创造出来的一样。

人之所以活着,古人认为这是因为人的体内蕴含着一股生气,人死后,这股生气就会散去,易经中也有说过,人死后会分解出两种气,一气清,上天则为神,一气浊,入地则为鬼,这便是太极的由来。

不仅是人,他们觉得地理山川之中也同样蕴含着这种生气,而这些生气往往会汇聚在一处,拥有神鬼莫测的力量。人死后若葬在其中,会保持自身的生气不散,不仅可以让肉身不会腐烂,长此以往下去,甚至可以借着那股生气尸解成仙,长生不老。

所以古人便根据地理山川的走向和重重环境因素来判断那股生气汇聚的地方,直到后来发展为风水学,而风水学中的龙脉便是蕴含了大量的生气,被视为最佳的养尸地,人葬在其中不仅可以达到尸解成仙的效果,还可以荫佑子孙万代。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种说法,古人之所以认为死去的亲人若能葬在吉地会福泽后人,是因为“身体发肤授之父母”这一说,认为子孙是父母生命和精神的延续,若是将亲人的身体安葬在生气汇聚之所,同样可以影响到后人的安康与发展。

第四十九章 青铜巨棺

第四十九章 青铜巨棺

对于这种玄学,我以前一直都持谨慎地态度,但想到古人发展了数千年,对此却一直深信不疑,难道它只是一门学问吗?或许它真的蕴含着某种道理呢。

至少,从我进入这座陵墓之后,所遇到的见到的听到的,已经超脱了科学所能解释的范畴,也彻底的超出了我之前的认知,它们的存在,也在向我证明着这些玄幻的东西其实一直都是真实存在的。

镇龙台上的两个龙形石雕惟妙惟肖,只是形象不似现代神龙画像中所描绘的那样,它显得跟笼统抽象一些,棱角分明,少了一丝威严,却多了一丝狰狞。

我明白在上古时期,龙图腾的演化还没有达到极致,说白了,它就是根据一些奇怪的动物凭空想象出来的。

那真正的龙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样的性格?这些问题应该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先不论它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生物,不管是上古时期的龙,还是近代已经演化完美的龙,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代表了无上的权利和威严,龙都是有巨大的法力的,是最接近上天的存在,或许人们心中的念想是通过沟通它和崇拜它从而接近上天,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理念。

因此我不得不佩服那个时候的人,也许他们当时还显得有些蒙昧,但能创造出并立为标榜的信仰与图腾,这也需要极大的智慧与勇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