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席慕容诗集-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可是总不能就这样让整个故事都在错置的时
空中匆匆过去?
(这也是我们最深的悲哀整整一生我们辛勤种植
 幸福却也无法攀采)
幕落后所有的泪水是不是都必须吞回下一场的
演出再也不会有我们发言的机会历史偏离我们
的记忆越来越远却从来不见有哪一个编剧者肯
向这世界致歉若是你还能听见我高亢的歌声传
过水面传遍旷野请你一定要记得幕落之前我们
彼此狂热的寻求曾经怎样穿越过那些黑暗的夜
即或是已经明白了没有任何现实可以接近我们
卑微的梦想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让我们静静憩息
当作是心灵的故乡。
(这也是我们最深的困惑整整一生都要在自己的
 家园里扮演着永远的异乡人)
——一九八八·五·八
双城记
前言:
去年秋天,人在北京。有次坐在计程车中,忽然瞥见一处街名,是儿时常听长辈说起的,先母旧居应该就在这附近。
于是央司机绕道去看一看,并且在说出地址之后,还向他形容了一下我曾经从旧相簿里见过的院落和门庭。
司机沉吟半晌,回答我说是还有这么一个地方,不过却绝不像我所形容的模样;也许,还是不去的好。
听从了他的建议,我们默然向前驶去,黄昏的街巷终于复归成陌生城市。我只记得那位先生双鬓微白,在驾驶的途中始终没有回过头来。
那天晚上梦见了母亲。
梦里 母亲与我在街头相遇
她的微笑未经霜雪 四周城郭依旧
仿佛仍是她十九岁那年的黄金时节
仿佛还是那个穿着红缎里子斗篷的女孩
憧憬像庭前的海棠 像芍药初初绽放
却又知道我们应是母女 知道
我渴望与她分享那些珍藏着的记忆
于是 指着城街 母亲一一为我说出名字
而我心忧急 怎样努力却都不能清楚辨识
为什么暮色这般深浓 灯火又始终不肯点起
妈妈 我不得不承认 我于这城终是外人
无论是哪一条街巷我都无法通行
无论是昨日的还是今夜的 北京
——一九九一·二·十九
留言
——写给尼采的戴奥尼苏斯
 1
在惊诧与追怀中走过的我们
却没察觉出那微微的叹息已成留言
这就是最后最温柔的片段了吗 当想及
人类正在同时以怎样的速度奔向死亡
二月过后又有六月的芬芳
在纸上我慢慢追溯设法挽留时光
季节不断运转 宇宙对地球保持静观
一切都还未发生一切为什么都已过去
山樱的枝桠间总好像会唤起些什么记忆
我反复揣摩 用极慢的动作
寻找那些可以掩藏又可以发掘的角落
将远方战争与饥荒的暗影减到最低
将迟疑的期许在静夜里化作诗句
 2
这就是最后最温柔的片段了吗 当想及
人类正在同时以怎样的速度奔向死亡
初雪已降下 可是对于美 对于彼此
对于激情真正的诱因还是一无所知
在每一盏灯下细细写成的诗篇
到底是不是每一颗心里真正想要寻找的
想要让这世界知道并且相信的语言
要深深地相信啊 不然
还能有些什么意义 初雪已降下
当谎骗已经习惯于自身优雅细致的形态
当生活已经变成了一处精心设计的舞台
我要怎样才能在众人之前
向你举杯而不显突兀
要怎样才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是错误
 3
这就是最后最温柔的片段了吗 当想及
人类正在同时以怎样的速度奔向死亡
可是 黎明从来没有真正苏醒
当黑夜从来没有真正来临
这身后走过的荒漠是太辽阔与沉默了吧
为什么即使已经是结伴同行
每一个人依然不肯说出自己真正的姓名
从此去横渡那深不可测的海洋
翻覆将是必然的下场
舟子无法想像的岛屿要如何去测定方位
我只听说越过崇高巨浪的颤栗是分狂喜
听说 登上绝美的彼岸只有屏息
雾起与月出时的孤独之感从未能言传
而无论我怎样努力 也永远不能
在海风里向你精确地说出我的原意
 4
〃啊!给我们语言到底是为了
禁锢还是为了释放?〃
这就是最后最温柔的辰光了吗 当想及
人类正在同时以怎样的速度奔向死亡
波涛不断向我涌来
我是蝼蚁决心要横过这汪洋的海
最初虽是你诱使我酩酊诱使我疯狂
让尼采作证
最后是我微笑着含泪
没顶于
 去探访
你的路上
——一九八八·二·廿四

反省与回顾
席慕蓉
从人类开始群居以来,就出现了一种权威的引导。有时候是为了群体的福祉,有时候却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无论出发点是善意还是恶意的,最后总是要以完全消除了个人的自我意识为终结。
为了要群众接受训练,并且深信不移,因此,这种价值导向必须出现在一切事物上,当然也包括了文学,包括了诗。
于是,几千年来,把高亢的、阳性的、关于国族、关于群体的作品,都定位在最高点,并且以此来评断诗人和选择诗人。这种引导,在中国的控制阶层里做得最为成功,竟然变成了历代文人的传统思想和标准。
在太平岁月,这样的标准并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反对。但是,在长年征战的时代里,因为战争、因为混乱、因为群体和个人的创伤所导致的痛苦与不安,终于让信仰崩溃,价值幻灭,让群众在伤痛与怀疑之中,有了重新反省的机会,个人的自我意识因此而得以重新出现。
这种反省,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候却是不自觉的。而两千年前,东汉末年一群流离伤乱的中国人,却都把它们写进《古诗十九首》里面去了。
少年之时,初读《古诗十九首》,真是心灵震动。那时候太年轻,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只觉得有许多首仿佛都早已相识,仿佛等待已久的就是这些感觉,这些诗句。
其实那就是在僵硬的国文课本之外,少年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人性深处的呼唤。
从此,诗,成为我与外在世界抗衡的一种力量。
不过,真正开始持续不断地写诗,是在离家到欧洲读书之后。布鲁塞尔四季分明,一个人行走在霏霏雨雪或者依依杨柳之间,感觉到古诗里的字句和两千年之后的此刻并没有什么差别,感觉到时光其实就在身边和心中匆匆转换,不禁想要提笔去捕捉一些什么。
二十多年了,这样的心情时隐时现。在混乱与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我常常会渴望有个安静的夜晚,好能摊开稿纸,离开一切世俗的标准,用静观的角度来测量距离,看那隐藏在变幻与流动之后的时光不变的面容,看漫长岁月中的踟蹰与犹疑如何游走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最后一一显现。
在这样的时刻里,所有的感觉都变得非常安静与透明,我终于得以与自己共处,一无所争,也一无所获。
在写诗的当时,并不能够很清楚地去反省,如今再来回想,才发觉这其实就是我的心灵,在长年离乱的不安与无奈里,给自己找到的最后的平衡点罢。
还记得十一年前,《七里香》刚刚出版的时候,有了许多反应,更有人认为像我这样生活幸福的人,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怎么可以写出这些诗来?
只有痖弦,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
〃什么叫做无忧无虑?一个远离族群的蒙古人生活在汉族的世界里,没见过自己的家乡,不认识自己的语文,这生存的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啊!〃
那天,忠孝东路上阳光灿烂,人群熙来攘往,仿佛是太来盛世,然而,终于有诗人了解我,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事。
在这个流离伤乱的时代里,不只是我而已,只要站在街头试问一下,有哪一个中国人心里没有伤痛?有哪一个中国人可以被称得上是〃幸福〃的呢?
不幸生逢乱世的我们,无论是写诗的人还是读诗的人,都不过只是想要在这种混乱不安的日子里,在外界与内在的不可抗拒的压力之下,努力为自己求得一点点心灵上的清明罢了。
我原来以为,也许生活能如一条河流,尽管曲折,还是可以迂迂回回地流下去。
但是,一九八九年夏天,初见蒙古高原,我心中多年维持的平衡又被推翻了。距离完全消失,一如蒋勋所说,我陷入了喜悦、愤怒和痛苦种种情绪互相冲击的漩涡里。
蒋勋对我说,我在《高高的腾格里》那首诗所遇到的困难,是因为原来习惯的语句无法表达出现在的心境,所以才觉得写不下去了。他说,只要能冲破这种文字上的障碍,以后应该可以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
我很感激他的鼓励。可是,我依旧认为,在诗的创作生命里,那曾经属于我的最美好的一部分,如今已经消失了。
即或在将来,我也许能把《高高的腾格里》那首诗写完,也许还可以再多写几首,但是,我想,最为我所珍惜的那种安静与透明的感觉,恐怕是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生命果真如一条河流,如今终于来到了我的出海口,眼前烟波浩瀚,无边无际,还无从辨识方向,只有血脉深处那强烈的呼唤在导引着我。初识高原故土,想要去探寻想要去了解的渴望令我沸腾,诗,终于被远远地遗留在那沙岸上了。
当然,也由不得我去后悔,只是心里总有些牵挂,所以才会想出版这样一本诗集,给自己,也给朋友,说:
〃这是二十五年来的一些成绩,希望你能喜欢。〃
同时要再一次感谢引导我进入诗的世界里的许多位诗人。这么多年来,他们不断地提醒我,诗,其实无所谓〃广大〃与〃狭小〃,一首诗的真正可贵之处只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
在平日,我们用语言将自己禁锢起来,然而我深爱的诗人在他的诗里将我的心灵释放。
这就是我对诗的坚持与信仰。
——一九九二年三月十八日写于新竹风城


痖弦
来自察哈尔盟明安旗的穆伦·席连勃是我认识的一个蒙古姑娘,不过我遇见她,不是在通往沙漠市集的路上,而是在〃联副〃的编辑室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北,中国有报业史以来副刊最兴旺的时期。这种时空的错误,其实不过是一种人生的缘分,就像这位蒙古姑娘,画油画,画线画、写诗、写散文,笔下述说的,无非是许多许多人生的缘分。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