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乱的经济学:经济学到底交给了我们什么?-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印度开始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东印度公司对英国-印度贸易的垄断就变成了妨害英国多数资本家的祸害。英国政府在1773年、1784年和1813年分步剥夺了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垄断权,并且在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剥夺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权,从此印度就成了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的殖民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而在印度这样沦为殖民地之前,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等外商就在长达2百年的过程中逐步控制了印度的对外贸易。这种控制为将印度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作了充分的准备,而控制了印度对外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后来就变成了印度的殖民统治者。

早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的殖民者们就来到了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率帆船队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印度的马拉巴尔海岸,从此发现了到达印度的新航路,开始了欧洲殖民者掠夺印度的血腥历史。

当西欧的殖民者们初到印度时,印度与美洲大陆不同,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西欧的殖民者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很快征服整个美洲大陆,几乎灭绝了印地安人。而亚洲的大帝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西欧的殖民者们不敢进行军事征服,一时无法占领内陆的广大地区。

当时妨碍西欧殖民者们将整个印度变为殖民地的最大障碍,就是印度的莫卧尔王朝。莫卧尔王朝刚好是在西欧殖民者们来到印度之后不久兴起的,其创立人巴伯尔于1526年消灭了伊斯兰教的德里苏丹国,建立了莫卧尔王朝。到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1605年),莫卧尔王朝的疆域扩张到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和中部;直到奥朗则布执政(1658-1707年)时,莫卧尔王朝的扩张才最终停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这样一个强大的莫卧尔王朝面前,西欧的殖民者当然无法占领印度次大陆的大片领土,而只能在2百多年中将自己直接占领的殖民地限于印度沿海的少数据点。

16、17世纪葡、荷、英、法等国的殖民者相继来到印度东、西海岸占夺据点,进行海上劫掠和掠夺性贸易。英、法分别于1600年、1664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 02年荷兰成立了“尼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拥有政府授予的垄断东方贸易和军事侵略的全权。到17世纪末,西欧殖民者在印度沿海一带已各拥有一批牢固的设防据点。其中英国人占有的孟买、马德拉斯、加尔各答等地,还逐步发展为今日印度最大的几个城市(樊亢、宋则行,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

印度由外商控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早在西欧殖民者来到印度之前,印度就已经与其它国家和地区有了发达的贸易关系,出口精美的棉织品和丝织品以换取中国的瓷器、日本的铜等等。直到17世纪,这些对外贸易还有许多是由印度的商人经营的。而在16、17世纪,西欧商人(葡萄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相继来到印度沿海建立商业据点,逐步把印度商人从海上贸易中排挤出去,垄断了印度商品(棉织品、丝织品、蓝靛、香料、珠宝等)的输出。

这些西欧商人之间也为争夺印度市场而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就遭到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抗争。1612年该公司击败了在印度的葡萄牙人,从印度的莫卧尔王朝获得了贸易特权(《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经过一百多年的斗争,英国殖民者终于将葡萄牙、荷兰的势力排挤了出去,最终摧毁了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于18世纪中叶开始将印度变为自己独占的殖民地。

有助于西欧商人垄断印度出口的,不仅是西欧商人掌握着他们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和黄金,而且是西欧商人运用这些金银购买印度精美的棉织品和丝织品,把从美洲得到的金银化为了欧洲人对棉布和丝织品的更多消费。印度在这种世界贸易格局中扮演了消费品加工者的角色。可惜的是,由于印度的对外贸易被西欧商人垄断,印度人不仅只能为外商的订单生产,而且在生产上被外商控制,高度依赖外国商人控制的销售市场。

无论如何,西欧商人的到来最初促进了印度出口商品(特别是棉织品、丝织品)生产的进一步扩大。由于国外的白银涌入,16世纪以及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孟加拉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一再扩大,并导致人们去开发边疆地区(Frank,第3章,2。(3))。当今印度的最大城市加尔各答就是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的。它坐落在孟加拉,1 690年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点,1772年成为英属印度的首府(《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到18世纪,在印度的一些先进地区,已出现了不少发达的手工业城市,其产品大量行销国内外。繁荣的棉织业中心、孟加拉的达卡到18世纪中期有人口15万,大量输出棉布。而到17、18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出口棉织品和丝织品的需求,商人便开始向农村手工业者订货。到17世纪中叶,在孟加拉、古吉拉特、旁遮普的一部分地区,已经不是几万而是几十万农户在从事出口棉织品的生产了(樊亢、宋则行,第一册第六章第一节)。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到17世纪末依然强盛的莫卧尔王朝会听任西欧商人控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至少到17世纪末,西欧商人控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加了印度人的就业,使许多印度人变得更富裕。莫卧尔王朝那样的专制政权可能对自己臣民的就业和富裕没有那么强的关切,但是臣民们变得更富裕有助于增加朝廷的税收,有助于统治者政治上的稳定。这就使莫卧尔王朝不仅容忍了西欧商人控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甚至还在1717年允许了英国在印度自由贸易。

总的来说,在到18世纪初的200年间,西欧商人的来到印度并诱使其发展出口导向经济更像是单纯的国际贸易扩大,它的后果似乎印证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结论:贸易的扩大会使参与贸易的各方都受益,甚至会促进印度的经济发展。

到17世纪末,西欧殖民者几乎完全垄断了印度的海外贸易。他们不仅有采购印度商品运往欧洲的独占权,而且还把印度商品运往邻近的亚洲各地,从事居间贸易,获取厚利。

到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已在印度设立了150处商站和15家大代理店。它们通过印度商人和高利贷者,以预付货款的方式,迫使成千累万的印度织工和其他手工业者生产公司的订货。仅在加尔各答一地,为东印度公司订货工作的就有8千名织工(樊亢、宋则行,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

也就是在18世纪初,强盛的莫卧尔王朝开始衰落,印度在实际上又重新分裂为许许多多小邦。在这之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抛开了其“商业公司”的外衣,于18世纪中叶开始武力征服印度,开启了印度殖民地化的进程,最终变成了统治印度的殖民主义政府。

一旦变成了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印度就真正落入了苦难的深渊。最初的殖民政府——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所作所为,尤其令人发指。

一个由外国人掌控的商业公司当然不可能履行好政府的职能,东印度公司在其印度领地上所作的一切,只能是为公司股东和英国籍高级职员牟取最大收入。掌握了政府权力的东印度公司不仅控制了印度的税收,甚至可以决定印度的税制。有如此权力的一个商业公司会如何残酷地压榨被统治者,这是不难想象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收入是如此丰厚,以致该公司高级职员的称号在英国变成了暴富者的代名词。这也就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那著名的“原始积累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最大灾难,是毁灭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在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发生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印度生产的精美棉布出口到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欧。但是印度一旦变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就立即利用其同时控制英国和印度两方政权的便利,一方面开放英国纺织品对印度的出口,另一方面为阻止印度棉织品的进口而对英国的棉纺织业实行片面的保护。

1720年英国议会完全禁止印度丝织品和印花布进口,以后又对一切印度棉织品征收越来越重的进口税(樊亢、宋则行,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弗兰克认为,18世纪初印度经济开始衰落。他引用的资料提到,这一衰落与西欧武装起来的商人垄断了远东的贸易有关(Frank,第6章,2。(1))。实际上,只要想起18世纪初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历史性事件,印度的经济衰落就很好解释。

在整个18世纪,英国以极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阻止印度纺织品进口,这刺激了英国发生产业革命,降低了本国生产棉布的成本,结果是18世纪中叶以后,东印度公司的棉布生意衰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东印度公司”条)。印度在17世纪陷入外商控制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到18世纪尝到了其苦果:一旦外商的母国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靠技术革命进行了成功的进口替代,印度依赖外商和出口的经济部门就不能不衰落。

英国对从印度进口的丝棉织品的严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持续了一百多年。到19世纪初,英国对印度的某些纺织品所征收的进口税率竟达70%以上。19世纪初的英国已经完成产业革命,机器生产的纺织品已经对印度的手工织品具有了成本优势。但是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府却对印度进口的英国制造品仅征2。5%的进口税。这样一个代表英国利益的殖民政府还要印度棉织品在制造过程中层层缴纳内地税,使印度棉织品在印度出售竟总共要缴17。5%的税(樊亢、宋则行,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

在由殖民政府强加的这种不平等税收下,19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