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北地枭雄-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卑骑兵七千余骑,随鲜于辅迎接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共十万攻打公孙瓒,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公孙瓒所置长官,与鲜于辅、刘和兵联合,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坚守,开置屯田。孙袁相持岁余,麴义粮尽退兵,公孙瓒乘势出击,击败麴义,尽得其车重。'17'
公孙瓒又临易河挖十余重战壕,又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又让妇人习为大声,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用来传达命令。公孙瓒又疏远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都渐渐疏远了。从此以后,很少出来打仗。'18'
兵败**



公孙瓒与界桥之战(下)
三、参战兵力
于是界桥会战爆发。公孙瓒参战兵力三万,袁绍比他多点,大约三万五千人左右。
公孙瓒有骑兵一万,其中包括令人闻风丧胆的重甲骑兵。同时代的欧洲战场,那是不可想象的战斗力量。其根本,是因为中国在东汉时期就掌握了灌钢法,使得生产高品质铁器的效率,大大优于欧洲,这个领先一直保持到工业革命之前。
百炼钢,固然好,但是要百炼,制造成本就十分高昂。灌钢法,虽然生产出来的钢铁质量不如百炼钢,但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后来中国的军队,鱼鳞甲多,这是灌钢法的缺陷,无法整体制造。西方的甲胄是按照体型的整块钢板,但是这种方法成本极高,所以甲胄只有贵族武士才穿得起。所以才欧洲的小说故事里,才有了家族传承的剑和铠甲。
战场装备,若是不具备一定的数量,对作战的影响也就不大了。而中国的冶炼厉害之处是能大规模生产。尤其是重铠甲的马队,不怕弩箭,冲锋起来,简直就是坦克方阵。
公孙瓒除了有重骑兵,还有轻骑兵。这些长期在燕代和匈奴作战的军队,叫白马义从,骑射工夫,不下于胡人。这个力量,是甚至董卓的西凉骑兵可能都不具备。
袁绍主要是步兵,且缺乏铠甲,粮草,他只有和公孙瓒决一死战,才能保住冀州。而公孙瓒刚破黄巾,人口,地盘,粮草,士气,都比袁绍有优势。
当时公孙瓒天下强兵,只有董卓的西凉骑兵可以匹敌。后来袁绍的兵马强盛,主要是靠灭了公孙瓒所获。再后来这个强骑兵又被曹操所继承,成了曹操的安家立身之根本。
四、界桥会战
界桥会战发生在初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92年。这是三国史唯一的一次,史料上有排兵布阵记载的会战。
双方都是两翼骑兵,中间步兵。公孙瓒骑兵富裕,两翼骑兵重装,还在中间的步兵方阵用了白马义从,加强冲锋。袁绍的部署是,中间步兵,两翼骑兵。
界桥会战一开始,是公孙瓒气势如虹的进攻。两翼中间,都是气势汹汹。两翼,公孙瓒的重骑兵迅速击溃了袁绍的骑兵,采取钳形攻势,攻击后方主帅。而中间,白马义从当先,步兵在后,一起发动进攻。
袁绍的步兵按理说也抵挡不住,但是中间的指挥官麹义,是长期在凉州作战的英雄,他率领步兵,采用长盾防守,并且支架长矛,抵住了骑兵的进攻。
其实他这个步兵方阵的背后有一千张强弩躲藏在内。等到白马义从冲锋逼近,万弩齐发。当然,白马义从也不是盖的,他们能骑射,于是大家对射。用来抵住白马冲锋的步兵,盾兵,长枪兵……损失不少,但是给弓弩兵争取了时间。弩的威力大,且弩手有大盾保护。于是双方对射的阶段,袁绍的步兵方阵取得了优势。
如果他也采取攻势,双方在对接情况下,袁绍的步兵毫无胜算。因为大盾很重,加上长枪,弓弩,推进会很慢,所以他在中间摆了个铁桶阵,来对付公孙瓒中间可能出现的快攻骑兵。但是大盾有其缺点,不容易移动,所以只能蹲点防守,把长枪支在外面。
弓弩的杀伤力,是大于弓箭的。我们都知道,弓弩的力量不一定是靠手臂去发射的,有的甚至靠足踏或则腰开弩,这就能充分利用人的全身力量。只有强弩,可以击溃带着铁甲的马队。但是,强弩也很笨重,不易进攻,如果对方用步兵方阵带着盾牌一点点推进,那么他的战术就失败了。所以麹义把强弩隐藏在大盾之后,不让公孙瓒看见。而公孙瓒果然迫不及待的用白马义从快速进攻,于是正中了袁绍的下怀。
公孙瓒的中路指挥官严纲被弓弩射死,白马义从遭遇到了强弩的狙击,抵挡不住,于是回撤,冲溃了后面跟随的步兵,公孙瓒的中路大军,彻底乱了阵脚。
于是麹义率领精锐步兵抛弃大盾强弩,开始转入进攻。
另一方面,公孙瓒两翼包抄的骑兵,已经击溃袁绍的骑兵,杀到了袁绍的跟前。战争进入白热化。
这里说一下古代战争的规矩。主将一般在后面高台或者高地用旗号指挥。公孙瓒骑兵从两翼包抄,直接越过中军大阵,进攻到袁绍身边。袁绍身边,只有卫士百人,强弩几十张。这时候,其实是一场时间的赛跑,袁绍步兵,争分夺秒攻击公孙瓒的大营,而公孙瓒的骑兵,努力冲击袁绍的指挥台。
田丰一看情势危急,劝袁绍赶快躲避以保全自己。袁绍反而把保护自己的的头盔扔在地上,说大丈夫应该死于阵前。你别看富几代,关键时候,袁老大还是很有气魄的。
袁绍率领自己手里可怜的一点点卫士,死战。对方的骑兵畏惧袁绍的强弩,没有拼命进攻。最后,麹义先破公孙瓒大旗,公孙瓒骑兵撤走,袁绍大获全胜。
总结,各方影响
袁绍
获得立足之地,改变了公孙强袁弱的军事格局,打破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双方整体开始形成均势,是袁绍称雄河北的关键战役,他遏制了公孙瓒南下的野心并使其在袁绍的面前采取守势,迫使其在幽州内部发展势力。不久他就打败并杀害了上司刘虞,独力控制幽州。该行为引起公愤,公孙瓒越来越失去人心。而袁绍却因此战巩固了自己在冀州的势力,不久就依靠刘和招抚不满公孙瓒的刘虞故吏制造公孙瓒内部的混乱。之后袁绍稳据冀州之地,向四方拓展,最终击灭公孙瓒等河北诸侯。'6'
公孙瓒
白马义从全军覆没,实力大为削弱,锐气被挫,公孙瓒的雄心也因此大为减退,不久后修建易京楼,欲自守幽州冢。
曹操
避免了被袁术、陶谦、公孙瓒三路夹击的局面出现,同时因为有袁绍这个强援的存在,可以安心征伐河南各路诸侯。曹操当时属人数不占多数之势,为后来的统一北部适当留下了实力。
袁术
袁孙陶联盟的实力被削弱,袁术、陶谦也被曹操各个击破,也袁术欲称帝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总评
公孙瓒出身地主豪强,他在公孙氏族中,是一个特别的人物,早年的他经历坎坷,常年征战,自身没有豪门子弟养尊处优的腐化生活,待人诚恳,甘为囚奴与太守充军远方,赤胆忠心,久经沙场,功勋卓著,但是常年的厮杀使他后来变得性格残忍,又没有政治信念,在战争劫掠中日益贪婪,残害百姓。
在害死刘虞后,公孙瓒集团丧失人心土崩瓦解,他敌视、压迫游牧民族,破坏刘虞民族团结政策,劫掠刘虞送给鲜卑的礼物,如袁绍给他的信中说的:“东西鲜卑举踵来附,乃足下驱而致之也。”而他在自己的统治集团内部,又多用贪婪自私的奸险小人,晚年贪图享乐,丧失斗志,终于逐步走向失败。
历代评说
魏攸:“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
袁绍:“超然自逸,矜其威诈。”'20'
陈寿:“瓒遂骄矜,记过忘善,多所贼害”;“公孙瓒保京,坐待夷灭。”'21'
范晔:“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长脂腴,不知稼穑,其能厉行饬身,卓然不群者,或未闻焉。刘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汉之名宗子也!若虞、瓒无间,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燕、蓟之饶,缮兵昭武,以临群雄之隙,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
赞曰:“伯珪疏犷,武才趫猛。虞好无终,绍势难并。”'22'
王勃:“区区公路,欲据列郡之尊;琐琐伯珪,谓保易京之业。瓒既窘毙,术亦忧终。”
王夫之:“顽悍而乐杀者公孙瓒,而犹据土以自全。”
柳从辰:“卓虽受诛,豪杰并起,跨州连郡如刘虞、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刘焉、袁术、吕布者,皆尝雄视一时,其权力犹足匡正帝室。”
蔡东藩:“公孙瓒之致死,其失与袁术相同。术死于侈,瓒亦未尝不由侈而死。观其建筑层楼,重门固守,妇女传宣,将士解散,彼且诩诩然自夸得计。一则曰吾有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再觇时变。再则曰当今四方虎争,无一能坐吾城下。谁知绍兵骤至,全城被围,鼓角鸣于地中,柱火焚于楼下,有欲免一死而不可得者,较诸袁术之结局,其惨尤甚!”'23'
李文成是知道历史上太平军北伐的最终结局,在沧州陷入清军重重包围之后,几乎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根本不清楚天京派出的援军曾经抵达到临清。以至于北伐军一直困守孤城,物资消耗殆尽,人员伤亡过多,彻底失去了全身而退的可能性。
如若当时消息稍微灵通,能够获悉援军的动向,哪怕援军作战失误导致受困于临清,只要彼此能够呼应配合,多少还是有扭转战局的机会。最不济也能在援军遭到击溃之后,趁着清军分兵之际,集中兵力由清军防线薄弱的位置发起突围。
此次,他之所以带领仅剩六百不到的残兵也敢贸然北上与李开芳联络,正是因为算准了眼下是北伐军突围最好的时机。与其以六百残兵承受极大的风险,跨跃数千里的遥远路途、面对数倍的清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