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的高度,属于中国-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员,不就是他选拔培养的吗!吴明新,韩健伟,这些十几岁就跳过二米多的优秀选手,不也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吗!怎样才叫有本事的教练?这就是有本事的教练!你们到胡指导家里看看去,体育理论书籍堆得像小山一样,那可不是摆着做做样子的,都是他自己掏腰包买来研究的。他决不是一个盲目蛮干的教练,他尊重科学。所有被人们承认了的科学方法,开始不都是“野路子”吗!朱建华从心底里喜欢胡鸿飞的训练方法,在教练的指导下,他跑,他跳,他背负着杠铃蹦跶、下蹲……所有这一切,他从来没有感到厌倦,感到枯燥,所有形形色色的训练,看似互不相干,实际上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提高成绩!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吗?实践已经有力的证明:胡鸿飞的“以速度为中心突破,求得力量和技术的平衡”的训练方针,是行之有效的! 

  一回到上海,朱建华就赶到医院里去看胡鸿飞了。那是1982年刚刚开始的时候,胡鸿飞消瘦的脸上,神色优郁,头发仿佛白了许多,他担心着朱建华的脚,担心着他的未来,朱建华也忧心忡忡,他为教练的心脏担心,也为自己的前途忧虑,他伯胡鸿飞真的再也不能带他训练。 

  “脚上的伤怎么样?”胡鸿飞开口就问。 

  “好了,没事了。我天天踢足球呢!” 

  “踢足球!?”胡鸿飞猛地从病床上坐了起来,“还没有恢复训练吗?” 

  “胡指导,我恐怕不行了,现在连二米也跳不过。” 

  胡鸿飞眉头一皱,从床上跳下来,三下两下脱去病号服,换上便衣,拉起朱建华就往外走。 

  哪里去?——训练! 

  你的心脏行么?——没问题! 

  一老一少,悄悄地溜出医院,坐两站电车、就到了南市区业余体校,到了那个哺育出雄鹰的“草窝”。 

  好,一切从头开始,跌倒了,站起来,让横杆再一厘米一厘米升上去! 

  师徒之间,订出了新的训练计划。胡鸿飞,成了病房里最不遵守制度的病人。每星期三和星期天下午,他便从医院里溜出来,朱建华在“草窝”里等着……高高的横杆下,两颗心在同一个节奏中有力地搏动…… 

  两个月后,胡鸿飞出院了。他终于名正言顺地又成了朱建华的教练。 

  教练回来了,可朱建华还是心急如焚。半年前,他还能轻松地越过2。30米,可现在,他真的连2米也跳不过。看到横杆高高地拦在那里,他心里竟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害怕,怕跳不过去,丢脸。胡鸿飞却沉得住气,他知道,朱建华受伤之后,有一个恢复过程,首先得让他把信心鼓起来。于是,胡鸿飞一边抓紧对朱建华进行身体素质锻炼,一边千方百计刺激他的信心。一次,上海一所大学开运动会,邀请朱建华作跳高表演,胡鸿飞带着他去了。2米,朱建华跳过去了!胡鸿飞亲手把横杆升高二厘米,嘴里却报2。05米,朱建华又跳过去了,胡鸿飞再把横杆升到2。04米,并宣布这是2。10米,朱建华又一跃而过。这样一来,朱建华的信心逐渐又树了起来。四月份,田径队进行春季测验,那天下着大雨,朱建华冒雨跳过了2。18米。胡鸿飞笑了:“小朱,不必担忧了,下雨天能跳到这样,还怕什么!” 

  朱建华终于彻底恢复过来了。他觉得,随着成绩一分一分地提高,教练的头发越来越白了。教练啊,请您放心,我会争气的,我决不会让你的头发白白地染上霜雪! 

    

韦西格:你等着瞧,我要超过你的! 


  唉,韦西格,此刻,你为什么不在这里呢?如果你在这里,朱建华一定要和你真刀实枪地较量一番的。来,让那根铁面无私的横杆一截一截地往上升,两个人轮流跳,看看到底谁先把它碰下来?看看到底谁是世界上跳得最高的人?看看到底谁能创造出新的世界纪录来?唉,韦西格,你真应该到这里来的。 

  朱建华没有见过韦西格,然而对这个名字,他是太熟悉了!198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上,这位民主德国的青年厨师出人意料地跳过了2。36米,把由联邦德国默根堡创造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厘米。在世界跳高之王的宝座上,他已经坐了快三年了。这三年里,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人,谁也没有再能够跳过这个高度,韦西格的这把交椅,似乎还是稳稳当当的哩。 

  2。36米,朱建华每天都想着要超过这个高度。一走进训练房,墙上那根标志着2。36米的横杆,就像箭一般射进他的眼帘,只要稍稍凝视一会儿,他的血就会沸腾起来,眼睛里就会闪出灼灼的光芒。他看见韦西格了——这个身高二米多的小伙子,就站在那根黑白相间的横杆前,快活地笑着,两只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就像报纸上登的那张照片一样。他的笑眯了的眼睛流露出自得的神情,好像在说:你?你也想跳这么高? 

  在这种时候,朱建华别无他想,只感到整个身心都被烈火燃烧着,他只想憋足气力跳、跳,把那个属于别人的高度甩到自己的身子底下。哦,韦西格:你等着瞧,我要超过你的!是的,我的目标决不仅仅是2。36米,而是要超过你,超过你! 

  今天,是他第四次向韦西格挑战了——在1982年一年中,他已经三次向2。37米的高度冲击。 

  第一次是1982年6月20日,在北京全国田径冠军赛上,他飞身一跃跳过2。31米,把自己创造的亚洲纪录提高了一厘米,然后便勇敢地向2。37米冲击。三次试跳,横杆都被碰下来了,首次冲击世界纪录,尽管失败了,朱建华却并不灰心——来日方长,还有再显身手的时候! 

  42天以后,在上海的“金雀杯”田径对抗赛中,他飞越过2。32米,再次刷新亚洲纪录。横杆,又一次升到2。37米。三次试跳的情况和前一回差不多,还是未能成功。这一天,奖杯、鲜花、掌声和欢呼当然还是属于朱建华的,然而他实在不满足。他怎么也忘不了,这天刚刚走进体育场,一群青年工人就把他团团围住了:“朱建华,我们今天是请了假,专门来看你跳高的!”“我们刚刚下了夜班,听说你在这里跳高,不想睡觉啦!朱健华,今天看你的了!”“朱建华,敢不敢冲世界纪录?”“为我们中国人争一口气啊!”……他怎么能忘得了那一双双充满期冀的眼睛,怎么能忘得了那一片真诚而又热切的叮嘱和鼓励! 

  12月1日下午,在印度新德里尼赫鲁体育场,朱建华的跳高形成了运动会的高潮。他甩下所有的对手,以锐不可挡的气势,跳过了2。33米。亚洲的跳高,又有了新的纪录!尼赫鲁体育场为之欢腾。这位看似稚气未脱的中国小伙子,竟然在半年之内三次刷新亚洲纪录,这实在不可思议,了不起!热情的印度观众和各种各样不同肤色的外国人一起拍着巴掌,有节奏地欢呼:“朱建华!中国!”“OK,CHINA!”兴奋的朱建华眼睛红了,放开嘶哑的嗓门大声向裁判员喊着:“2。37米!”韦西格,又一次面临着年轻的中国对手强有力的挑战了。横杆刚刚升到2。37米,裁判员示意朱建华准备起跳时,场上突然发生了一阵骚动,万头攒动的看台上喊声四起,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空荡荡的跑道上。朱建华回看去,也不由一愣,跑道上,出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镜头:一位运动员用一条腿,独自在那里一跳一跳地行进,这是一位日本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比赛中伤了一条腿,他正在用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完成他的最后一项比赛——一千五百米跑,这样的运动员,理所当然地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人们纷纷为他呐喊加油。场子里的骚动还未平息,一分半钟电子计时器已经开动了,不能再有任何分心和迟疑。朱建华深深地吸一口气,飞一般奔向横杆——起跳!他高高地弹起来,弹得那么高,身体过横杆时,还腾空好大一段。看台上的观众欢呼起来。然而,他刚刚跌落在海绵垫子上,头上的那根横杆,也慢慢地跟着飘了下来,就像用高速摄影机拍下的慢镜头,场子里的裁判、运动员,看台上的观众,全部傻眼了,明明跳过去了。怎么回事?朱建华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唉,是那该死的脚后跟,只是轻轻地在横杆上擦了一下:轻得连他自己都没有任何感觉。横朽却毫不客气地跟着下来了,第二次、第三次试跳,精力已经大不如前,没能再跳过去。 

  也许,运动员出成绩,有时真要讲那么一点儿运气,除了个人的竞技状态,还得加上天时、地利、人和,哪怕是一星点儿细微的干扰,也可能使唾手可得的成功变成泡影,在通向2。37米的道路上,仿佛总有谁在冥冥之中阻碍着朱建华,在尼赫鲁体育场,如果没有那个受伤的日本运动员出现在跑道上,如果朱建华的脚后跟再抬高0。1厘米……2。37米的横杆,也许就不会被碰下来…… 

  胡鸿飞教练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他从来不抱什么侥幸心理,靠侥幸成功,绝对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他相信实力,相信技术。朱建华的每一次新的冲刺,他都睁圆了眼睛观察得一清二楚,当人们疯狂地欢呼,当人们惋惜地叹息,他,却总是沉默着,并且不时用笔在随身带着的那个小本上记下一点什么,朱建华技术上任何一点小小的漏洞,情绪上任何一点细微的波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新德里那次破世界纪录的冲刺,确实已经成功在望了,胡鸿飞和所有的目击者一样,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朱建华身体腾起的高度,比2。37米的横杆高出好几厘米!比赛结束后,他像以往一样,细致而又严肃地指出了朱建华技术中不足,详尽地制订出新的训练计划,马上开始了更高标准的训练。朱建华知道,在大洋彼岸,他的对手并没有躺在冠军的宝座上睡大觉,韦西格,决不会只是在戈尔德伯格的餐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