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育儿百科-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注射后,夜里经常因惊吓而哭闹。 
1个月左右时,婴儿的主要症状是胸部有呼噜呼噜的痰声,而到3个月后,婴儿的吃奶量有所增加,夜里咳嗽时就容易将喝下的牛奶吐出来,使母亲非常恐慌。如果被诊断为“小儿哮喘”或“哮喘性支气管炎”,对母亲将是非常大的打击。为了治好婴儿的病,母亲会不惜一切代价,一听医生说要打增强体质的药,就不顾婴儿哭闹和惊吓,到医院接受注射治疗。 
容易积痰确实与体质有关,但是否有必要为此改善整个体质却值得讨论。易出汗同样也是体质问题,但对出汗是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的,因为出汗本身对生活没有妨碍。对积痰也可同样考虑。婴儿虽然胸部有痰声,早晨晚上咳嗽小止,
但如果婴儿玩得好,爱吃奶,体重也相应增加,即使有积痰也不妨碍婴儿的正常生活。咳嗽时,有时会将喝下的牛奶吐出,这也不必担心,如果婴儿想吃,可以再喂一些。为防止吐奶,晚上最后一顿奶可适当减量。积痰的婴儿长大后并不一定都会成为“哮喘”病人。几乎所有积痰的婴儿在成年之前症状都会减轻,渐渐地忘记积痰的经历。只有极少数疏于锻炼的婴儿长大后才成为“哮喘”病人。 
不应把易积痰的婴儿当作病人对待。如果婴儿精神好,不发热,常露笑脸,爱吃奶,就是个健康的婴儿。不要给婴儿穿得过多,尽量带婴儿到室外活动。幸运的是,积痰的婴儿肠道功能很好,极少发生腹泻,喂代乳食品也不那么困难。从这一点上说是比较省心的婴儿。 
积痰的婴儿洗澡必须小心,因为洗澡可促进血液的循环,使支气管分泌旺盛,痰增多。当察觉婴儿洗澡后痰比前1天增多时,最好停止给婴儿洗澡。可是,又不能因为婴儿积痰的状态一直不好就长时间不给婴儿洗澡。这种时候,可试着简单洗一洗,如果积痰没有改变,就可以每隔1天给婴儿洗1次澡。母亲应了解入浴对积痰婴儿的影响,从经验上把握什么时候入浴对婴儿最适宜。 
如果不是大风天气或气温急剧下降,应尽量多带婴儿去室外接触新鲜的空气,以锻炼婴儿的肌肤和气管。可是,如果父母在家抽烟,就会使得婴儿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成为做无用功。此外,还应经常用吸尘器除掉灰尘,保持房间空气洁净。寒冷的夜里,有人将屋里充满热蒸气,这种做法是不提倡的。不必特意做什么特殊的事情,应把婴儿的锻炼作为重点。 
158。高热 
3个月左右的婴儿很少出现高热。如果在38℃以上,一般就不属于小儿科范围的疾病了,如中耳炎。至今为止夜里睡觉从不哭闹的婴儿突然在某1天夜里开始哭闹不止,睡不好觉时,首先应想到中耳炎的可能性。次日清晨如看到某一侧的耳孔湿润,就可断定是鼓膜破了(婴儿的鼓膜即使破了也会很快愈合,不必担心)。然而,由于耳内流出的透明液体很快变干,母亲往往察觉不到婴儿耳朵的变化,从一开始就流出黄绿色脓汁的情况极少见(见595中耳炎)。 
中耳炎以外最常见的病是颌下淋巴结化脓。得了这种病时,婴儿的右侧或左侧颌下肿得很硬,头部不能转动,用手摸时非常痛,一般体温在38℃左右。如果这时尽快使用抗生素,不用切除就可治愈。但多半由于肿块很快化脓,不得不进行手术。这种病外科很容易治疗,不必担心。 
肛门周围长出的“疖子”变硬发红时婴儿也会发热。当看到婴儿大便时痛得直哭,就可断定是这种情况,这时体温一般在38℃左右。对母亲来说,婴儿一发热就掀开尿布查看肛门似乎有点牵强。 
关于幼儿急疹在后面有详细论述(见226幼儿急疹)。此病一般7个月以后的婴儿多发,也有3~4个月婴儿发病的。但这个月龄的婴儿发病时,发热不会超过3天,有的1天就退热,而疹子通常是在退热以后才向全身蔓延。这种疹子很像麻疹,在炎热季节,很容易把疹子当作痱子。不过,即使是疹子也能自愈,所以把他看作痱子也无妨。 
病毒性脑膜炎引起发热的情况不能说绝对没有,可以从意识不清、痉挛等症状进行判断(与细菌性脑膜炎不同,不会致死)。 
炎热的夏季(7月中旬至8月中旬),4个月以后的婴儿患暑热症(见177暑热症)的较多,3个月的婴儿也时有发牛。这种病从发热的“类型’,大致可以推断出来。婴儿的症状只是高热,而且高达38~39C,从半夜一直持续到次日上午,而到了下午就退下去了。开始的二三天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母亲可能会非常恐慌。但由于婴儿的身体状态很正常,所以可以预料不会是什么大病。 
高热如果持续4天,就应给婴儿检查一下尿。如果尿非常浑浊,就可能是膀胱炎。此病极少,一般于夏季发病,且多见于女婴。3~4个月的婴儿持续高热是极少见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务必请医生彻底查明原因。如果婴儿好像特别痛,哭得厉害,就应让医生仔细查看一下耳朵。 
159。夜啼 
习惯性的夜啼虽然在婴儿的每个月龄中都会发生,但有的婴儿早在出生后二三周就开始了。婴儿夜里一哭起来就没完,有的甚至持续一二个小时。哭的时候,面部涨红,非常用力,给人感觉好像什么地方特别痛。大多数婴儿只要抱起来轻轻摇晃两下就会停止啼哭。住在公寓里的家长,往往因为怕婴儿啼哭吵醒邻居,所以婴儿一哭就只好抱起来。可有的婴儿即使抱起来也还是哭个不停。对这样的婴儿,可以等稍大些后(1个月以后)带他出去坐车兜风,婴儿会出乎意料地马上停止啼哭。 
当肠道充气而妨碍了肠的通畅时,婴儿会非常难受,这时如果进行灌肠婴儿就会停止哭泣。吃奶很多、体重也比较重的婴儿有时夜里也会啼哭,这种啼哭就不是由饥饿引起的。 
夜啼是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的现象,如果不了解这点,肯定会担心婴儿是不是得了什么疾病。解决夜啼的办法有很多,首先父母应坚信夜啼是可以消除的,另外白天散步,喝牛奶时不要吸进气,灌肠如有效(将液体稍微加热)应坚持,夏季枕冰枕(用毛巾包起),冬天避免过热,母乳喂养时母亲停止喝牛奶等,都可以改变夜啼。 
一般夜啼都是习惯性的。至今没有过夜啼毛病的婴儿,如果在3个月时突然晚上开始哭个不停,起初父母会非常担心,可因为不发烧,所以可以推断不是中耳炎或淋巴结炎之类的炎症性疾病。夜啼的婴儿体重增加正常,大便也通畅。婴儿出现肠套叠时(见181肠套叠)也会哭闹厉害,但与一般的夜啼方式有所不同。夜啼时婴儿哭闹是持续性的,而肠套叠是反复性的,每隔5分钟左右哭一阵儿,而且吐奶。 
婴儿夜啼的第1天难免要惊动医生。有的婴儿不是夜间啼哭而是白天哭闹,请参阅“112婴儿突然哭闹时”。 
160。出眼眵 
出生3个月左右的婴儿,有的早晨起床时眼角会出眼眵,或者眼泪汪汪的。仔细一看便可发现,下眼睑的睫毛倒向眼内侧,触到了眼球。这些向里倒的睫毛刺激角膜以后眼睛就流眼泪或出眼眵。其原因是由于婴儿的脸部脂肪丰满而鼓起,使下眼睑向眼内侧倾斜。这种现象多见于婴儿出生后三四个月,因这时婴儿的脸是最胖的。到5个月以后,婴儿的脸部消瘦下来,眼眵也就自然会消失。 
因眼睛出眼眵而带婴儿到医院看病时,眼科医生有时会劝其做手术。在这个时期最好还是不要给婴儿做手术,因为手术后婴儿的眼睛要被裹上绷带,不满1岁的婴儿如果眼睛被蒙超过3天,视力会明显下降,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因此婴儿如果不得不蒙上眼睛,最多也不要超过1天。 
出现这种情况时,只要把倒向眼睛的刺激角膜的睫毛拔掉即可。这种靠自己能消除的病症,最好还是不要采取手术的方法。当然,出眼眵并不都是由倒睫引起的,也有因“流行性结膜炎”(急性结膜炎)引起的。急性期的症状主要为白眼球充血,有的婴儿因眼眵多,早上起来时上下眼睑粘在一起而睁不开眼。婴儿的“流行性结膜炎”一般是由细菌引起的,点上含有抗生素的眼药,二三次就会痊愈(见557结膜炎)。 
将眼泪从眼部输送到鼻子里的泪管如果先天堵塞,婴儿就会出现多泪的症状。90%的多泪婴儿在1岁之前泪管会自然开通。这样的婴儿虽然容易感染结膜炎(红眼病),但只要及时发现引起结膜炎的细菌,用相应的抗生素就会治愈。 
161。“佝偻病” 
提起佝偻病,现在的母亲们大概不会有什么印象,因为这种病现在几乎绝迹,所以母亲们从没有见过婴儿佝偻病的症状。佝偻病是一种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而使骨骼生长障碍,从而引起骨骼变形的疾病。现在的婴儿一般是不缺少维生素D的,即使是牛奶喂养的婴儿,因奶粉中强化了维生素D的成分,所以也不会发生维生素D不足。 
早产儿比较容易缺乏维生素D,但现在医院里一般都给早产儿服用复合维生素,并指导母亲回家后不要间断,所以不会像从前那样出现维生素D严重不足的婴儿。如果给早产婴儿拍骨骼x光片,3个月以前还多少可以看出一点佝偻病的迹象,但6个月时再查,就会发现这种迹象已经自然消失。随着维生素D缺乏症的消失,我们可以弄清一个事实:从前被认为是佝偻病的“症状”,现在看来也并非都属于佝偻病。 
消瘦的婴儿双臂向上举起时,可以看到一部分前胸肋骨(肋骨和肋软骨的分界处)像串珠一样凸起。有的婴儿胸廓下方像喇叭一样张开,最下面的肋骨明显向外突出。有的婴儿胸骨下部凹陷呈漏斗状,因此称此为“漏斗胸”。相反,还有的婴儿胸骨中央突起,呈“鸡胸”状。 
在婴儿健康检查时,有时看起来发育正常的婴儿会被医生诊断为“乒乓头”,很令人吃惊。在婴儿头部右后侧或左后侧(有时是两侧)大概相当于钱币大小的
区间上,当用手用力按压时,会像乒乓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