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空杯心态 +作者:吴甘霖-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倒不如换一种心态看问题,再大再苦的逆境,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就像柏杨说的那样,尽管监狱让他失去了自由,但也让他有时间不受任何生活琐事的干扰,能够专心研读史书,让自己能够完成几部鸿篇巨作。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心态转换了,逆境并不是绝境,反倒可以成为帮助自己成长的佳境、自在境。

第七章   正处顺境,主动空杯

     处于顺境时,千万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自以为是,因为鲜花后面可能有陷阱,顺境之后,可能正面临很大的失败。
     与其等到竞争来临时,才被迫被动空杯,不如在顺境中主动倒空自己,让自己永远处于最佳的优势。     
看看曾国藩主动空杯的经历,或许对每一个职场中的人,都会很好的启示。


与其被动空杯,不如主动倒空自己

很多人认为,逆境时需要主动空杯,而顺境中则没有这个必要。但实际上,要想获得大的发展,顺境中更需要主动空杯。只有这样,才能随时跟上发展的步伐,不至于在安逸中松弛和懈怠,甚至等到要被淘汰的时候才措手不及。
与其等激烈的竞争到了眼前时再被动空杯,不如早做准备,主动空杯,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优势状态。
然而,很多人在顺境时,往往意识不到危机的存在。
一次,我到中国航天集团某研究院做培训,研究院的企业文化部长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段时间,集团内部有些员工心很不稳定,蠢蠢欲动想出去闯闯,总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出去有的是更好、更大的机会。
在了解了这些员工的想法后,这位部长并没有批评他们,也没有用“有这么好的工作还不知道满足”、“你以为出去找工作那么容易”之类的话去教育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去其他单位应聘。
但应聘的结果却很让人意外:没有一个人应聘成功。有的应聘一再遭到拒绝,有的尽管有单位要,但给的薪水却比现在少得多。
他们第一次感到了竞争的激烈,也开始明白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
这次经历不仅给他们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也让他们彻底改变了工作态度,不仅开始安心工作,而且开始主动学习。
这件事也让我触动很大。其实在职场中,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以致于工作不用心、敷衍了事的现象很普遍。
但实际上,自己所认为的“大材”并不一定就真的是“大材”,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不仅如此,有的人到了一定的位置,就会自动感觉太好。这种最好的自我感觉,有可能恰恰潜藏最大的危机。
这不禁让我想到在《深圳商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小路在一家电公司做销售工作。由于他对销售工作很热衷,所以业绩一直不错。小路的业绩遭到了主管的嫉妒,总有意无意在工作中为难小路。
终于有一天,两人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小路一怒之下向老总递交了辞呈。 
临走时小路交给老总四份文件。这四份文件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工作和工作计划,其客户的详尽资料,应有尽有。
面对小路的“临终交待”,老总有些吃惊,这是以前包括一些主管都没有做过细节。他最后的批复是:小路留下做主管,而那位主管被降职调离了这个部门。
当那位主管向老总讨个说法时,老总说:
“像小路这样的人才,你和他处不好关系,这本身就是失职。”
主管对业务能力强的小路,并没有抱着空杯的心态,而是在工作中给小路难堪,最后却被老总降职。
如果他能主动空杯,向小路学习,不自以为是,而是共同做好工作,结果就不会这样了。毕竟他是主管,经营业绩好,上级不会看不到他的付出。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处顺境只有主动空杯,在职场上才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

多年前,我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
刚进报社,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凭着自己的努力,我开始频频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各种奖项,于是我踌躇满志地想要有更大的发展。
然而没想到的是,我遭遇了职业瓶颈:我发现成功得来的并不只是掌声,还有无形的阻力。
我隐隐地感到,领导对我并不够重视,同事和我的关系也不是十分融洽。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中国青年报》不是鼓励个人成功的地方吗?为什么我做好了工作,却还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有一次,我和一位师姐,也是我的顶头上司谈起了自己的困惑,她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很有深意地送了一本湖南作家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给我。
开始我只是随便翻翻,可越往下读,越觉得有意思,并且从中领悟到了不少职场的智慧。
曾国藩39岁就位居要职。他苦练湘军,打仗取得了巨大胜利。可就在他事业做得最好的时候,也是他最失意的时候。
皇上猜忌他,大臣排挤他,连他最好的朋友左宗棠也骂他虚伪。他一气之下回了湖南老家,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心为国家做事,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苦闷之中,他病了很久,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吐过血。
后来,在弟弟的引荐下,他认识了一位老道士,老道士建议他将《老子》和《庄子》仔细读一遍。静心研读之后,曾国藩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并总结出了一句话: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所谓“大柔非柔”,是说一个外表柔和的人,并不代表柔弱。
而“至刚无刚”,是指内在刚猛的人,并不需要给人一种刚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在处理和别人关系时,一定要表现出柔和的一面,不要显得过于刚硬。
从此,曾国藩一改以往咄咄逼人的态度,变得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处处考虑环境的影响,因此越走越顺,很快进入了职场的零阻力状态。
曾国藩的这段经历给我启示很大,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就理所当然会成功。但曾国藩的例子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如果眼中只有自己,不懂得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就算有能力,也不一定能成功。
我的一位朋友在读完《曾国藩》后,还总结出了一个“四气”理论:
锐气藏于胸。
和气浮于脸。
才气现于事。
义气示于人。
锐气藏于胸:也就是说人一定要有锐气,没有锐气就等于没有生命力。但是,用好锐气要有智慧,也就是懂得“藏”,要将锐气和锋芒藏在胸中。
如果将锋芒放在外面,咄咄逼人,不仅会伤别人,更容易伤自己。
和气浮于脸:跟人打交道,要学会一团和气。和气能使人更容易接纳自己,为自己打开更大的空间。
才气现于事:才气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体现在做事当中,只有做好事、做成事,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
义气示于人:义气在这里有两个概念,第一,愿意为别人服务,第二,敢于承担。
《曾国藩》和朋友的总结让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瓶颈在哪里。
像当初的曾国藩一样,我也走入了一个误区:我是好人,我有能力,我应该获得成功。但我却忽略了和环境的关系。
当我在报社做出成绩得到了肯定后,不知不觉开始有些得意,常常流露出自以为是的神情。这样一来,自然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不太融洽。
于是,我下决心让自己归零,时时提醒自己要懂得谦虚,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努力处理好自己和别人的、和环境的关系。
这样一来,我发现无形中阻力小了很多,不仅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读《曾国藩》让我明白了一个职场重要的法则:越是成功的时候,越要懂得空杯,越要善于处理好和周围人和事的关系。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好的自我。

警惕鲜花后面的陷阱

很多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够保持冷静,而在顺境和成功面前,却容易迷失自己,甚至不知不觉陷入鲜花的陷阱。
我有一位朋友是外地某银行的分行行长,有一次,他到天津参加了一个“特殊”的培训班,事后讲起这次培训经历,他感触非常深。
原来他们是去天津的一个监狱里听课,而给他们上课的,是一些因为经济问题而身陷牢狱的银行领导。他们的犯罪历程几乎如出一辙:因为手中握有权力,经常受到追捧,被人受以“恩惠”,慢慢地迷失了自己,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们的现身说法,让这位朋友触动很大,他感慨地说:“越是成功的时候,越应该保持清醒,鲜花背后,往往隐藏着陷阱。”
对于任何一个职场人士来说,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在取得成绩、获得成功的时候,必须保持空杯心态,时时倒掉那些骄傲自满的情绪。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航天器,绕地球飞行108分钟后返航,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加加林因此成为了超级明星,走到哪里都被光环笼罩着。
在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下,加加林不免有些飘飘然,甚至开始无视交通法规,经常开快车闯红灯。有一天,他又闯了红灯,还撞翻了另一辆汽车,万幸的是,他和另一辆车的司机都只受了轻伤。
这本来是加加林的责任,但交警一眼就认出了他,于是连忙举手行礼,并表示要“追究肇事者的责任”。
而对方是一位退休的长者,他虽然受了伤,但看见面前站着的是加加林,也赔起了笑脸。随后,警察拦下一辆过路汽车,嘱咐司机将加加林安全送到目的地,下一步,则准备将全部责任记在老人身上。
尽管加加林坐上了车子,但老人的苦笑和受伤后的表情却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一刻,加加林的淳朴本性复苏了,他让司机迅速开回出事地点,向警察和老人诚恳地认了错,并帮助老人修好了汽车,承担了全部费用。
加加林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只要你有地位,就有人来讨好你,将鲜花、掌声给予你,甚至给予你种种特权。如果自己看不到这些东西后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