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的新节奏-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观点:新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的教育,是重视内化与外化统一的教育,是突出人文精神的教育,是重视亲情培养的教育,是重视责任感、艰辛感培养的教育,是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是结合生活的教育,是结合学生体验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合一的教育,是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是社会关注的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伴随对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反思,社会改革运动全面铺开,教育亦不甘落后。发端于英国的“新教育运动”,和蓬勃于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相映成辉,构成欧美教育的革新运动。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标志现代教育的开端。    
    与此同时,我国正经历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封建王朝苟延残喘,文化思想激烈变革、改良呼声日益高涨,1905年废除科举,意味着在制度层面传统教育寿终正寝。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一大批有识之士身体力行,几股力量综合作用,促成“新教育”在中国诞生。辛亥革命拉开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    
    可以说,在同一时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东西双方共同迈出“新教育”的探索步伐。    
    很难给“新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无论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百年征程,还是欧美教育的革新运动,无不建立在对传统教育的系统反思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并着力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新。因此说,“新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简而言之,“新教育”是一种状态,不断反思、批判和建设的状态,包括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一大批大师级人物。他们熠熠生辉的思想和智慧,披荆斩棘的探索和实践,指引鼓舞着“新教育”的航程。    
    历史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前途和教育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相关、荣辱与共。“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役全面打响。人们再次进入新世纪“新教育”的思考。    
    一、有关新教育的思想    
    蔡元培是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新教育思想的伟大教育家。面对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蔡元培认为只有新教育才能唤醒民众,只有新教育才能培养各种各样富国强兵的人才,因此,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可见,蔡元培的新教育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的走向灭亡的动荡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所以还需要有世界观教育,并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各方面结合的统一体。要实行新教育,必须改变旧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他主张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可见,蔡元培的新教育思想包括新方针、新内容、新制度、新方法、新目的。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建立在中国国情之上,对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了改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要实施生活教育,必须采用与生活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方法,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的教育其本质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为大众生活解放的教育。是大众教育。    
    21世纪的中国,我们所追求的新教育既不是蔡元培所主张的内容,也有别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我们日前提出的教育是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十六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方针的教育。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实施新教育的途径。    
        叶澜的构建生命课堂思想对广大教育者有指导意义,她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要有新教育就必须要有新课堂,必须强调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2002年以来,由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首先从江苏开始尝试。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不仅要关注教师,更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新教育实验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与网络相结合,教育在线是交流的平台,第二,操作性强,具体有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现在,参加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越来越多,从效果来看是明显的,它改变以往只重理论学习不重实践的弊端,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如何看待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应该怎样?中国教育到底怎样?中国教师眼中的中国教育又是怎样?这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    
    中国教育应该怎样?这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教育方针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是说中国应该实施素质教育,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施课程改革,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要正确回答中国教育应该怎样的问题,不能不考虑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带来根深蒂固的影响;不能不考虑素质教育的理想对我们的强大吸引力;不能不考虑高考在中国现实存在的必要性;不能不考虑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不能不考虑小康社会我们要实现的目标。素质教育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价值取向应该是正确的,这是社会文明对其人才要求的必然选择。但把理论界所分析的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策略短期内全部运用到现实中,并大力地推广,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客观条件、主观条件都不成熟。我们不能因素质教育的推进缓慢,而否认素质教育的价值,也不能因素质教育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就强制它马上变成现实。    
    我们需要的不是第三种教育价值取向,而是需要探索在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过程中具体的运转机制。中国的初级阶段至少要用100年,难道中国教育的教育转变能在几年内完成?不可能,我想至少也得几十年。    
    中国教育到底怎样?这是一个事实判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回答。有的只看到了中国教育喜人发展一面,教育在改革,研究性学习在普及,课程改革在深入,应试教育即日崩溃,素质教育一定在曲折中前进;也有的看到了教育腐败的种种表现,看到了应试教育带来的遗毒,看到了教师的沉重压力、学生的沉重压力,认为素质教育的大旗将会倒下。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在应试教育下的中国教育也有喜人的一面,也有不如意的一面。在转型期间,既使最发达国家的教育也是如此。看到事物的两方面还是很不够的,还要看到哪一个是主要方面,这主要方面具体又表现在哪里。中国是一个大国家,要看到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教育又会有差别。教育又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家庭教育,它们的发展也不平衡。就是同一个地区,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育状况也不一样。但我想与过去相比,教育是在发展,学校变大了、变美了、教师素质也有提高了,学生就学率也上升了,但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教育并不快,与先进国家的教育现状比,我们还有差距。    
    中国教师眼中的中国教育是怎样的?作为教师要了解中国教育的总体发展状况,因为,教育是教师的事业,但教师很难对中国教育进行宏观的、历史的、辩证地评价,因为他没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调查、访问,这也不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都在一个具体的学校工作,对微观方面有切身的体会,可以比较准确地在微观方面对教育进行评价,在评价自己学校的时候应与宏观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评价,认清自己的学校是处于什么位置,包括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