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育的新节奏-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在动态中实现统一    
        愉快教育与磨难教育是目前在探究的两种教育模式,顾名思义,愉快教育追求教育过程的快乐,而磨难教育倡导磨难经历对教育的意义。磨难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并非有愉快的丝毫感觉,首先,痛苦与愉快是对立、排斥的,因为它们有本质的区别,是人们两种截然相反的体验。因此,磨难教育与愉快教育是两种不相容的教育,所谓不相容指的是在同一个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两种教育完全融合在一起。但是,它们又存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一面。孟子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成就大业需要有一个磨难的过程,与磨难共生的痛苦正是因成功而欢乐的根据。可见,从欢乐与痛苦的辩证关系,可以得知,愉快教育与磨难教育也并非完全对立。    
    要认识两种教育的价值,必须了解产生两种教育的前因后果。愉快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呼?”说明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快乐情感的满足。宋代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说明要愉快地学习必须对学习感兴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呼吁,“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说明实施愉快教育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强调教师要让儿童愉快的精神投入学习。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主张严禁体罚,提倡游戏教学,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目前,愉快教育主要是在小学阶段实施,强调愉快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强调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情感与认识的互促,以情促知、以知增情,在情知相互促进中带动着发展。同样,磨难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为目标,目前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受老师批评,就意志消沉;偶犯错误,就自暴自弃;稍遇挫折,就失去生活信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的占相当比例,因此适时地进行“磨难教育”,有意识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有利于提高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磨难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到野外生活、参加生产劳动,降低消费费用等。    
    两种教育虽然有各自的区别,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第一、产生的社会背景相同,都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背景下产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为了学生情意素质是发展,第三,都强调学生的体验,使教育建立在学生的切身体验基础之上,都是对应试传授式教育的否定。    
    要真正发挥各自的价值,要走出认识误区——不要把愉快与痛苦仅仅理解为教育的目的。愉快既是达到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要达的目的,而磨难是教育的途径,却不是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要充分实现两种教育的价值,不能只肯定自己而否认对方,而是紧密地结合起来,一般来说,愉快教育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而磨难教育一般在课堂外进行。在课堂内,通过创设情景,互相交流,让学生有一个欣赏美的过程,体验美的过程,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满足了情感上的需求,自然会激发出学习的热情,达到乐学的目的。在课堂外,就要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了磨难,才会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珍惜快乐的学习时光。可见,只有了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才会关注这两种教育,而这两种教育模式,只有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才能互相弥补,实现真正的统一。    
         
    


第一章  走向新教育家 庭 与 教 育

    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父母则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成功的教育往往从家庭开始。特别是生活教育、劳动教育、习惯教育、道德教育,家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好家庭就是一个好学校,一个好家长也就是一个好教师。    
    一、没有天生的习惯    
    世上没有天生的人才,同样也没有天生的习惯。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首先要培养孩子的习惯意识,促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形成。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现在,大多数家长开始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但要看到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家长对习惯的理解上比较狭窄,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忽略了生活习惯、品德习惯的培养,在方法上,存在着单一化、专制化的倾向,比如硬性要求孩子在什么时候学什么东西,孩子没有选择的机会,只有盲目地服从。    
    首先,要反省一下,内容是否全面,少年时期的生活习惯培养有利于孩子优良品质的形成,而品德习惯的培养要结合具体的学习、生活而进行,家长错误的习惯意识必然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如果只局限于学习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    
    其次,从形式上要做到示范、引导、协商相结合。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长良好的习性必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幼稚是孩子的特点,因此,引导也就成了我们教育的主要手段,但必须与协商相结合,有人要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不必有协商的权利,只有服从的义务。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如果从小教育孩子只有服从的习惯,又怎能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人们已改变了以“文凭”为判断人才标准的旧观念。因为,只有创新才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特别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更显示出它的威力。因此,培养习惯千万不要忘记要以创新为核心,培养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勇气、创新的习惯。    
    二、家庭应承担教育的重任    
    20世纪末,我们提出使道德教育重返生活世界,将学生的生动的“主观性”与生活世界中的积极文化内容相结合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将民主个性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用“交互主体观”统摄整个道德教育过程。这是对杜威理论的超越,是迎接21世纪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对道德教育的挑战而作出的实质性努力。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对2千余名未成年犯和1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据关颖介绍,该项调查列出了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涉及的学习功课、健康、体育锻炼、与同学交往、师生关系、业余爱好、思想品德、吃饭和穿衣、花钱、心理状况、闲暇活动等13项内容,考察了父母对孩子是否关心及关心的程度。统计结果表明,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关心方面的最大差异,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最高,都排在13项内容之首,而未成年犯父母对这方面的关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后,说明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的失误,以致孩子在做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尚未成年便走上了犯罪道路。    
    现在有许多父母往往是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事实上,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以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关键是父母要提高认识,社会也应当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生活与教育相结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家长应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来教育孩子,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它体现了家庭教育的特点:(1)在时间上,孩子生在家庭,长在家庭,家庭生活对他们影响最早、最持久。(2)在教育上,家庭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家长的生活目的和态度、家庭生活方式、家长的修养、家庭人际关系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发展,对他们起着教育作用。(3)在影响范围(广度)上,孩子身体健康的发育,智慧的萌发和启迪,语言的掌握,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形成,各种能力的发展,对周围事物和它们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生活本领的获得等等,都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所以,只有把生活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父母要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通过参与家庭生活,从中接受教育,促进孩子发展。要加强自身修养、重视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气氛、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建设,并有意识地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对孩子进行教育。    
    三、如何看待花钱请家教    
    现在,家长花钱请家教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其二,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每个学生都面临升学的激烈竞争;其三,生活条件有很大提高,请家教的费用问题并不令人担忧。家教数量的增多并不意味家教理念的先进,也不表明家教质量的提高。我们可以从请家教的原因、内容、标准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家教理念进行剖析。    
    请家教的主要原因与升学直接有关,孩子升学有把握一般不会去请家教,升学有困难才想到请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