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1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大军自陕州向洛阳进攻,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分路来会攻。大军与史朝义军在洛阳北郊大战,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勇陷阵,大军继进,大破史朝义军。史朝义逃往河北。回纥入洛阳,纵兵大杀掠,朔方(仆固怀恩所统)、神策(鱼朝恩所统)两军借口洛阳、郑、汁、汝等州是贼境,也沿路虏掠。仆固怀恩率朔方等军到河北追击史朝义。七六三年,史朝义败死。安、史所代表的割据势力,到此时形式上算是失败,但在实际上却表现为另一种形式而得到巩固。
  七六二年,庸诸军进击史朝义在河北的余部。史朝义部下诸节度使投降唐军。朝廷下令说“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这样,凡是叛军节度使都一变而为唐朝的节度使。张忠志(奚人)原是安禄山部下著名勇将,唐朝廷特别尊重他,给他成德军节度使名义,统原有恒、赵、深(治陆泽,河北深县)、定、易五州,赐姓名为李宝臣。藩镇成德镇(节度使驻恒州,河北正定县)从此成立。七六三年,朝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德、沧(河北沧县)、瀛五州都防御使(当年升为节度使),藩镇魏博镇(节度使驻魏州)从此成立。又任命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占有幽、涿、营、平(治卢龙,河北卢龙县)、蓟(治蓟,河北蓟县)、妫(治怀戎,河北怀未县)、檀(治密云,北京市密云县)、莫(治莫,河北任丘县)八州,藩镇幽州镇(节度使驻幽州)从此成立。仆固怀恩怀异心,要诸叛将据有河北,作为党援,使自己常得朝廷的尊重,不过这还是次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唐朝廷本身腐朽无能,只求苟安一时,诸叛将既然名义上承认了朝廷,瓜分河北就不认为最重要的损害。
  朝廷对强横不法的武夫,按照强横的程度,给予大小不等的姑息,愈强横,得到的待遇也愈优厚。对顺从朝命的功臣,按照功绩和威望的程度,给予轻重不等的猜忌。郭子仪功绩最大,威望最高,对朝命最顺从,遭受的猜忌也最大。功臣们因此对朝廷有所顾虑,不肯轻易脱离兵权和防地。朝廷的赏罚如此悖谬,宜乎图谋割据的野心家愈来愈多,那些不为风气所转移,忠实地阻遏割据势力的少数功臣,对朝廷说来,也就愈益显得难能而可贵。
  安、史反叛,朝廷调西北兵参加征伐,边镇只留一些老弱兵,吐蕃乘机夺取唐地,河西陇右为吐蕃所占有,七六三年,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氐、羌共二十余万人入大震关(在甘肃陇西县),深入到奉天(陕西乾县)、武功,京师大惊骇。唐代宗任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到咸阳抵御,郭子仪在家闲住,早已遣散亲兵,以免疑谤。这时候召募得二十骑,便赶赴咸阳。唐代宗见吐蕃兵已逼近,仓猝不知所为,逃出长安,奔向陕州。第三天,吐蕃入长安城,大烧大掠,长安变成一座空城。吐蕃虏获城中士女百工,准备归国。郭子仪用少数兵卒,虚张声势,吐蕃惊骇,全军逃出长安,退到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会(甘肃靖远县)、成(甘肃成县)、渭(甘肃平凉县)一带,待机进取。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陆续成为吐蕃属地,唐朝廷所在的西京,从此处于吐蕃的威胁下。
  当吐蕃入大震关时,朝廷便下诏征调援兵,诸功臣 痛恨宦官程元振的擅权横行,没有人奉沼,连李光弼也不发兵来援。太常博士柳伉料到唐代宗和宦官刚回来,气焰不免受挫,可以说些话。他上书指出吐蕃不战直入京师,武士纷纷逃避,这是将帅叛朝廷了。功臣被疏远,嬖幸受重任,直到大祸造成,群臣还没有一个人敢直谏,这是公卿叛朝廷了。此次车驾刚出都城,城里居人便入府库取财物,杀守者,这是三辅(畿内州县)叛朝廷了。自十月朔(夏历)发诏召援兵,四十天不见有一兵入关,这是四方叛朝廷了。柳伉指出这四条来提醒昏君,随后要求斩程元振,斥退诸宦官,神策军(鱼朝恩率领)交付大臣统率,做了这些以后,皇帝还得下诏罪己,问天下能不能允许自己自新改过,如果不得允许,皇帝该退位让贤。柳伉敢说这些话,因为他代表群臣的公意。唐代宗被迫取消程元振的官爵,用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统禁兵,又加重奸相元载的权势,让他压制敢言的朝臣,昏君依靠鱼朝恩和元载,以为又可以安坐享乐了,事实却完全相反。
  仆固怀恩率朔方军在河东,自以为有大功,不满意朝延给予的待遇;朝廷也照例对功臣猜忌,总想收回兵权才称心。仆固怀恩不敢入朝,朝廷坚持要他入朝,双方关系逐渐恶化。七六四年,唐代宗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朔方将士一听到郭子仪来了,都离开仆固怀恩,欢迎郭子仪。仆固怀恩率兵三百人逃到灵武,收合散兵,招引回纥、吐蕃兵十万人,绕过邠州(治兴平,陕西邠县),进逼奉天。郭子仪率军抵御,敌军不战退走。七六五年,仆固怀恩又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数十万人入侵,路上仆固怀恩病死,郭子仪与回纥讲和,合力击退吐蕃。唐朝依靠郭子仪的威望,得朔方军和众节度使的效忠,仆固怀恩才无所作为,可是,元载对唐代宗说,安禄山、史思明被儿子杀死,仆固怀恩病死,回纥、吐蕃不战而退,都是国家福业深厚,佛菩萨保佑的缘故,人力是做不到的。这个昏君愈益信佛,大造佛寺,此后吐蕃、回纥经常入侵,便令众僧讲《仁王护国经》,敌退,认为讲经有效,厚赏众僧,把郭子仪等众节度使和将士的功绩,轻轻放到不重要的地位上去。
  七六八年,唐代宗召李泌来京师,要李泌吃酒肉、娶妻、做官(宰相),为世俗人。李泌保持宾客身分,固辞宰相,却被迫娶了妻。唐代宗要他为世俗人,是完全不了解李泌的用心,也就是不会听从李泌的建议。七七○年,元载助唐代宗杀鱼朝恩,元载也开始被唐代宗厌恶。元载要驱逐李泌出京,唐代宗告诉李泌说,等我决意除元载,再找你回来。李泌就这样到江西去做判官。七七七年,唐代宗杀元载,籍没家产,单是胡椒就有八百石,其他珍宝财物之多可以类推。七七八年,李泌又被召来京师。唐代宗说,好容易八年才杀这个贼,几乎不能和你见面。李泌说,臣下有罪,早就该处置,何必容忍太过。唐代宗说,做事应该十全,不可轻发。从这些谈话里,显示唐代宗昏愚无知、自以为是的病根,是不可救药的。不多几天,唐代宗听宰相常衮的话,又使李泌出京去做州刺史。
  唐肃宗、唐代宗都是昏君,唐肃宗拒绝采用李泌的用兵计划,急于回到西京做享乐皇帝,又猜忌功臣,不让郭子仪、李光弼等良将在军事上施展才能。史思明死后,唐军不出陕州东境,向洛阳进取,听任安史残部攻掠河南,稳占河北。唐中期的割据局面,在唐肃宗时形成了。唐代宗时割据局面已经固定,京西又出现紧张局面。唐用主要兵力到京西防秋(防吐蕃秋季入侵),对藩镇不得不从姑息转为忍辱退让,对其他野心节度使的控制力也大为削弱,到处出现半独立的割据者。关东紧张的形势移到京西来,是一个重大事件,但当时的主要矛盾仍是朝廷与割据势力间的矛盾,邻国侵侮并不曾改变这一基本情况。
三 第二次斗争(七七九年——八○五年)
  七七九年,唐代宗死,唐德宗(李适)即位。唐德宗是不同于唐肃宗、唐代宗的昏君。肃、代猜忌功臣,唐德宗的猜忌心表现得尤其突出。肃、代都对强横者姑息,唐肃宗被史家描写为“温仁”,唐代宗也被称为“宽仁”,实际都是庸懦人物,唐德宗急躁,是一个轻举妄动、刚愎自用的人物。肃、代都优待回纥,防备吐蕃,唐德宗因曾受侮辱,仇视回纥,对劲敌吐蕃反而放松警戒。他是这样的一个昏君,唐朝在他统治下,从肃、代的苟安局面转入危急的局面。
  唐德宗初即位,尊郭子仪为尚父,免去一切军职,用他的部将李怀光(靺鞨人)、常谦光、浑ㄒ艏鈐iān)三人分掌兵权。李怀光在七七九年初,乘郭子仪入朝,谋夺郭子仪的地位,伪造诏书,想杀死功名比自己高的大将温儒雅等,阴谋被判官杜黄裳发觉,李怀光流汗服罪。唐德宗要取消郭子仪的兵权,竟把最重要的军职分给这个谋篡者,使他代郭子仪镇邠州。这和唐肃宗用仆固怀恩代李光弼的作法完全一样,昏君是永远不会从失败中取得教训的。七八○年,唐德宗罢免泾原(治泾州,甘肃泾川县)节度使段秀实,使邠宁(治邠州,陕西邠县)节度使李怀光兼泾原节度使。泾原诸将因李怀光杀温儒雅等宿将五人,治军暴虐,拒绝李怀光到任,唐德宗改任朱泚为泾原节度使。这些措施,后来都转过来危害唐德宗自己。
  七七九年,唐德宗任用元载余党杨炎为宰相。七八○年,依杨炎的建议,行两税法,岁收比行租庸调法有改进。杨炎因之愈得信任,独任大权,专以报仇害人为能事。刘晏是唐朝最有名的理财家,自七六○年(唐肃宗上元元年)起,便以筹集财赋,供应军国,为朝廷所倚重。唐代宗杀元载,刘晏曾参与密议。杨炎要为元载报仇,七八○年,进谗言使唐德宗杀刘晏。刘晏无罪被杀,大家都为他呼冤。七八一年,割据淄青镇(治青州,山东益都)的李正己(高丽人)和诸镇谋反,接连上表请问杀刘晏的罪名,使朝廷无话可对,陷于窘境。唐德宗用卢杞为宰相,准备杀杨炎(本年杀杨炎),卢杞非常阴狡,是李林甫、元载以后,又一个著名的奸相。他掌握着唐德宗猜忌刻薄的性格,顺着这个性格去伤害群臣,害人的伎俩,超过杨炎无数倍。唐德宗的急躁,加上卢杞的奸邪,造成一阵大混乱,唐朝遭到比安禄山入西京还要严重的危险。
  七八一年,成德镇李宝臣死。李宝臣和李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