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又见木棉花开时-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聚会结束。张扬要送迪恩和薇箴回去。薇箴不想当电灯泡,坚持自己走路回家。聚会离家只要穿过校园。况且,薇箴也很久没有一个人散步了。
这份生命中重大的喜悦薇箴不知道可以跟谁分享。若是从前,她会迫不及待地告诉木天。如今,手机中的那个号码被贴上了限制拨出的标签。国内的家人和朋友,还没有领受这份恩典的人无法理解。安吉?她去打工了,而且还疑惑薇箴为何浪费打工的时间去团契。以翔?薇箴没有他的联系方式。Ed 薇箴正要拨号,走着走着碰上了Lydia。真是好久不见。Lydia邀请薇箴去她的宿舍坐坐。薇箴自然乐意。
薇箴与Lydia分享信主的消息,Lydia喜极而泣地拥抱薇箴。
薇箴不曾知道她决定相信Lydia也信靠的神对于Lydia而言是如此地重要。她一次又一次地被基督信仰所震撼。这个信仰打破了人狭隘的自我,处处以别人为先。他们不但自己不在乎所谓的“好人”标签,也不以配不配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正如薇箴曾经问Lydia为什么会选择Social Work这个专业。印象中Social Work这个工作是最没有前途,也无钱可图的专业,大多与老弱病残打交道。或许薇箴的理解狭隘,却也是现实的光景。目前在中国,开这个专业的学校就屈指可数,学的人更是寥寥无几。Lydia当时给的回答很简单,她说:我想照顾那些弱者并非因为他们配得,而是因为神在我自己不配得爱的时候,爱了我。
原来,信仰是生命的传递。
第十四章(1): 葬礼
美国南部的墓地就像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述的波希米亚的墓地一般:坟墓上覆盖着青草与艳丽的花朵。朴实的铭碑掩隐在绿荫之中。这般生机与墓地中应有的死亡气息不相容,更与沉重的葬礼格格不入。一场留学生的葬礼。
麦卓是薇箴美国文化课的同学。那时,麦卓坐在薇箴前面。一个亲和善良的女子。周围有许多朋友,也不乏独自行走的时候。来上课,她总是安静地坐下。听课,作笔记,下课,离开。微微一笑点点头是薇箴和她问候彼此的方式,也就仅此而已。
此刻,麦卓躺在这片墓园中,生命之花过早地凋落了,留给父母远度重洋呼唤女儿却再也不会有回应的悲伤,也撞击人心对于生命如此脆弱的敏感叩问,更抛下一桩开庭待审的谜案给法院。
麦卓是研究生,与人合租了一所公寓在学校附近。她大部分的课都在晚上,下了课就步行回家。周一晚上她像往常一样下了课,快到家之前拐到旁边的肯德基买晚餐。离肯德基仅有几步之遥,后面一辆车呼啸而过。
书本洒了一地。几分钟过后,救护车、警车、消防车抵达现场。麦卓躺在马路中间,不远处是一道长长的刹车痕迹,离她十几米。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麦卓以痛苦的姿态告别这个世界。
现在她就躺在脚下,给留学生上了一堂课:美国除了纽约、洛杉矶那样的繁华都市之外很少有人行道。美国人开车的时候自然不会有行人在路上走的概念。因此,在美国没有人行道的地方,最好不要走路。实在要走,就走在左道,让对面来的车可以看见。若是夜间,最好穿上带荧光的鞋或衣服,让迎面来的司机远远就能警觉。这样简单的常识,却是以麦卓付上生命的代价普及当时的留学生的。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以如此安静却突然的方式离开。谁敢说不可能呢?挚爱或朋友,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去世,抑或是我们自己终必一死的事实,很戏剧性地,使我们面对内心那逃避不了的关于永生的空缺”。麦卓的离开,使薇箴重新开始思考死亡。
回到家,薇箴忍不住在QQ上给木天留言:如果我死了,你会怎么样?
隔天,木天的回答:我希望你一直幸福地走下去。
“继续走下去吧,你我都知道这条路对我们而言都是不能回头的”,他说。
“是不能回头。如果可以回头,我何尝愿意轻易放手?如果可以预见,我根本不会选择离开。也回不了头。否则,我如何能允许自己接受还爱着成为分手的理由?”薇箴在对话框里打下这些文字,轻敲发送键之前按下了删除键。
最痛苦的分手不是因为不爱了而结束,而是一切都结束了,爱还在;分开了,余温蔓延、思念更甚。
第十四章(2): 死之希望
麦卓的葬礼第二天是周五,晚上例常有学生团契的聚会。迪恩邀请薇箴去,被薇箴拒绝。
自去年寒假去芝加哥打工开始,薇箴就很少去团契了,多半是因为周末要去餐馆上班的缘故。之前祷告蒙垂听的恩惠也渐渐被她抛诸脑后。薇箴试图掌握自己的生活。努力学习、拼命打工赚钱,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感情触礁的时候,她对神的抱怨掩盖了曾经“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所带来的感动。薇箴曾呐喊:如果他不是对的人,你为什么让他进入我的生命?如果不能走到最后,为什么不能让我一开始就没有牵绊地离开?即使从前对神的存在有质疑,薇箴仍向往那恒久忍耐、永不止息的爱,并渴望能从和木天的爱情中体会一二。可是麦卓的骤然离世,给她想象中慈爱的上帝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布。把原本与他逐日靠近的关系拉回原点,甚至趋于遥远。
“他何以能如此残忍地对待一个生命刚刚开始绽放的女孩?如果他真的存在,如何解释处处让人不忍目睹的苦难?苦难发生在好人的身上,还有什么公道可言?若是真有神,他要么不在乎人的苦乐,要么他无力改变,甚至不能介入。这样的神又与我何干?”
这是薇箴抗拒迪恩邀请的理由,理直气壮。
面对薇箴连环炮的攻击,迪恩的表情温柔依旧,语调却是铿锵有力:薇箴,你想过吗?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上帝,你根本就不应该问这些问题,因为永远不会有答案。没有上帝也就没有终极的审判和标准,又何来公平之说?你心里面有这样的疑问甚至要求所谓的公平,恰恰说明了这个世界本不该是这样的。是那里出错了,或是扭曲了。如果你只想抱怨两句而不想知道答案,那我无话可说。但是如果你当初去教会和团契的初衷还在,你就应当继续寻求。你不是说过要给自己一个公平的机会,先好好地认识基督信仰然后再决定是否相信吗?
“我是说过,可是这个信仰太违背逻辑了”,薇箴还是坚持。
“是超越理智,而非违背逻辑。帕斯卡尔针对这个问题说过一个名言。他说:感受到上帝是人心而非理智,这就叫信仰。信仰是上帝的一种恩赐,千万不要以为信仰是人类理性的一种恩赐。”
“那不是糊里糊涂地信吗?像麦卓的事情,我想不通,更没有办法接受”。
“我们的生命中让我们想不通、接受不了的事情难道还少吗?难道我们头脑想不通的事情都不是真实的?对于麦卓的事故,我也很难过,也不明白。我只知道:认识神,即使是最悲伤的故事,最终还是会有快乐的结局。比如耶稣基督,他为拯救人而死在十字架上。他真的死了。但是,第三天他复活了,带给所有相信他的人永生的盼望。可是,对于不认识神的人,死亡要么意味着虚无或结束,要么指向悲伤和痛苦。而且,如果死是自然不过的生命完结,人为什么自古就会有永生的概念呢?”
“永生?我没有想永远活着啊”,薇箴回答。
看着薇箴困惑的表情,迪恩又问了一个问题:你曾经什么时候希望你所爱的人死吗?
直接而尖锐。
“什么意思?”薇箴大概明白,但是诧异迪恩为何会这么问。
“希望过你爱的人死吗?”
薇箴摇摇头。
“现在希望吗?”
“没有”,薇箴回答。
“以后会希望吗?”
“当然不会”,薇箴困惑依旧。
“既然你从来不希望,现在也不希望,将来更不会希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那我能不能理解,在你的世界里,你希望你爱的人永远活着?”
薇箴没有出声,亦没有点头。
“你不希望他们死,自然是希望他们活着,对吗?”看来迪恩就是要薇箴直面永生这个问题。
迪恩的逻辑并不糊涂,薇箴只能点头。
“永生乃是神造人的时候安置在人心里的。人人都有这个概念或向往,即使不是对自己,在对自己所爱的人身上也能投影出来”。
薇箴算是被迪恩说服,答应和她一起去团契,不放弃信仰寻求之旅,殊不知奇妙的预备就在眼前等候。
第十四章(3): 他不再遥远
与以往团契爱宴的时候播放轻快的曲子不同,今天流淌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
“请纪念我,慈悲耶稣,我是你踏上人世旅程的起因……”让人心安静柔软。
对麦卓的纪念。
薇箴还陷在“若有上帝,就不该有如此不公平的遭遇发生在麦卓身上;若上帝是在乎人的上帝,就不该有这么多苦难”的逻辑漩涡中不能自拔。
薇箴不得不承认:相信有个不可见的世界,相信这世界以外另有一天地,对她并不困难。迪恩尖锐的话语正戳到她的痛楚。的确,若是没有独一的上帝,她的心里面根本不应该有这些质问。她在质问谁?她在呐喊质问的时候已经假设了应该有一个答案,并且只有掌管一切的那一位才能够回答。可是,搞不清这位造物主的性情,却令薇箴困扰;他若是不能证明他是爱的神并且他有能力保护他所爱的人,她就无法选择相信。
今晚的团契不但音乐特别,形式也与平日不同了。不像往常那样翻开圣经学习神的话语,而是看电影:The Gospel of John—约翰福音。
今晚牧师来了。他在放电影之前作了不到一分钟的简短解说:我想大家都知道麦卓的事了。每个人都很难过。或许有些人也因为麦卓的事有很多不解,甚至对基督的信仰产生疑问。我们所信的这位神到底还活着吗?他是不是能体会人所经历的苦难?他在不在乎?
他停顿了几秒。没有人回答,大家都低着头。
“对于麦卓的死,我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但是你们若有刚刚我提出的那些疑问,我希望今晚要看的电影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