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2005精华版-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蔡季珠

  1。被疏忽的妻子 

  在某公司任职时,同部门里有对夫妻,或许是整天都在一块,所以两人不大对话,甚至各自来公司,各自吃午饭。 

  有一天,太太没来上班,先生帮太太递了假条,口里念叨着:“病就病个大的,还可以拿住院补贴,每次都请这种半天几小时的,全勤奖都没了!”同事听不过去,说:“她是你老婆,你怎么咒她?病痛又不是她愿意的,体贴一点儿嘛!”他竟说:“这就是我的体贴啊!她爱生病嘛,干脆就病个大的,可以偷懒久一点儿!” 

  几个月后的一天,夫妻俩都没来,近中午时,先生才打电话请三天假,原来他太太得了宫颈癌,已经到了晚期。两天后他来了,胡子没刮,一脸憔悴,说要辞职,好全心全意陪太太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他分明关爱太太,却总以冷漠来表达,直到太太的生命完结,才把深藏的情谊释放出来。 

  2。记不住的容颜 

  一位伯伯41岁再婚时,由于无法通知在大陆的双亲,便想亲手画出父母的画像挂在墙上,聊表孝思。哪想笔握在手上几个月,竟然一笔也画不出来!思念中的父母是那样清晰,但当细细回想父母的长相时,竟又那样模糊,以至于无法运笔。 

  他曾为此感伤了好些年,直到三个孩子相继去世,才在儿女的成长中逐渐淡忘了感伤。 

  这位伯伯的心情,我近年才得以体会。于是趁某次回家帮母亲染发之际,在母亲打盹的当儿,细细端详了母亲的容颜,将她牢牢地记在心里。再将母亲年轻时的面貌与现在的容颜重叠,我湿润了眼眶。 

  每个人,都是父母以青春抚养成的。父母记录我们成长的同时,我们却常忘记了记录父母的年老,以至常在长久分离后,有着莫大的懊恼,有着至深的追悔。 

  3。迟来的姐妹情 

  几年前,由于学习皮雕而认识了一位朋友。她只身从台南北上工作,待人很亲切,然而这种亲切只对朋友,不对姐妹。有一次,她嫁到台中的姐姐打电话来,我听见她以敷衍,无奈口气应对,并在挂上电话后露出了厌烦的神态。 

  “你姐姐找你有事啊?”我问她。“哪有什么事。她一个家庭主妇,整天窝在家里,能有什么事。还不就想探探,我过得是不是比她好。她就是这样,从小就爱跟我比较,比功课、比奖状、比学校、比人缘,等进入社会,就比工作、比男友,真的好讨厌!”“可现在结婚了,又离你最近,你们应该更亲密才对。”我提醒她。“不可能了!她那种个性,我才不可能跟她亲密!我们两个可能天生犯冲,从小就爱吵,每次吵都是我挨骂,因为她最奸了,一听到大人来就赶快挤眼泪,自然挨骂的就是我。现在,好不容易摆脱她……” 

  这番抱怨犹在耳边,数月后,竟在一个清晨突然接到她的电话,哽咽了好一会儿,她才说:“我姐姐死了,就在半夜,是产后血崩!她体质本来就不好,这次又怀孕,我就告诉她最好拿掉,因为老大才一岁,应该间隔久一点儿,好让身体复原,可她不听啊,说这三四年辛苦一点儿,以后就轻松了,可以做点儿自己想做的事,结果……” 

  她在电话那头边说边哭,见了我之后依然是泪流满面。好多话,原该是对她姐姐说的,现在没机会了。她辞了工作去台中,帮姐夫料理姐姐的后事,抱着初生的外甥女打多几个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不知事的外甥女哭了,她也哭了;电话这头,我也哭了。她姐姐结婚近三年,她从没去过姐姐家,第一次去,竟然是给姐姐送终。我感受得到她的懊悔及心痛,而这份懊悔及心痛,必会持续一辈子。

  摘自《读者》2005年第8期P3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1905年的奇迹
  柳燧/文

  1905年,爱因斯坦26岁。

  像所有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一样.他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按部就班地上班,做着一个忙忙碌碌的小职员,以菲薄的薪金供养着年轻的妻子和新生的幼儿。这样的环境似乎与前沿科学搭不上边,他没有机会听学术报告,也没有机会参加学院的讨论班,和他交往频繁的不过是一些物理学爱好者。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止爱因斯坦单枪匹马地向物理学塔尖挺进。在处理专利申请的空隙里,他所有的思绪都沉浸在他感兴趣的物理问题上,那是一个远离日常生活竹纯粹的精神世界。

  就在这一年,20世纪科学史随着这个年轻人飘扬的恩绪而发生了彻底改变。爱因斯坦的天才思想喷薄而出,如滔滔江河、奔涌不息.卷起了最震撼人心的美丽浪花。以至于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都不禁要惊叹激动,为那样的奇迹咋舌不已。

  在被称之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的1905年,爱因斯坦写了1篇博士论文,给德国最有声望的杂志《物理学纪事》提交了4篇论文,还发表了10篇书评。这些论文包括现代物理学中三项伟大的成就:分子运动论、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成为划时代的文献。其中一篇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为他赢得了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实际上,爱因斯坦这一年的工作至少配得上三个诺贝尔奖。遗憾的是,伟大的相对论从未获得过诺贝尔奖,也许相对论的意义连诺贝尔奖委员会都没有能力做出评价吧。  

  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专利局的办公室里,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人用纸和笔完成的而已。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奇迹还会再次发生,因为实在是太过于不可思议了。

  是什么造就了“爱因斯坦奇迹年”呢?仅靠勤奋工作、摆脱世俗缠绕,爱因斯坦就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吗?从根本上来说,他对自然现象有着孩童般的直觉和惊人的洞察力。在他看来,如果收集资料就能得出科学理论,那就像是说把石头堆起来就是房子一样。科学家们如果不去分析日常思维的本质问题,他就不能开展研究。  

  青年时代默默无闻、挣扎向上的爱因斯坦.在对物理问题作独立的、创始性的研究思考时,他内心应是极其自负、骄傲而且是目中无人的,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目光已经超越尘世,直抵宇宙的核心,抓住了宇宙的根本原理。

  整个科学史可以说就是以天才的名字来点缀的灿烂银河,而有几颗特别明亮的星辰,它们所发射出的光芒穿越了整个宇宙,一直到达时空的尽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爱因斯坦就是其中最明亮的星星之一,他的理论以整个宇宙为阐述对象,时间旅行、原子裂变、宇宙大爆炸、类星体、黑洞.乃至宇宙的终结.都被包容在相对论的光辉思想中。时至今日,我们一直生活在爱因斯坦的宇宙中。

  值此相对论发表100周年之际 ,让我们深切缅怀这个伟大而孤独的天才,这个人类历史上真正出类拔萃的思想者。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9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变化的和没有变化的
  作者:板桥居士

  这个世界似乎变化很多,这个世界又有些东西难以改变。似乎这就是文明的传承与演化。

  我们有幸赶上了一个飞速变迁的时代——

  人们还在拜年,但从登门拱手说“恭喜发财”到通过邮局寄发贺卡,后来打电话,然后是网上电子贺卡,这两年最时兴的是手机短信拜年;

  人们还在拍照片,从胶片换成了数码,不再眼贴着相机上的取景器,而是手举相机离身体远远的,世界各地的旅游胜地到处都是这种姿态拍照的游客;

  人们还在阅读,从读书到读消息,从读文字到读图,从纸质阅读到网上阅读;

  人们还在写作,从用毛笔到用钢笔、圆珠笔和铅笔,最后连笔都不用了,用键盘写作;我最新的写作形态是先在PDA上写个提纲,然后再传入计算机,眼前的这些文字就是这样诞生的;

  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时间,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晨钟暮鼓,从沙漏、日晷到挂钟、手表;现在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可戴手表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表到处都是,从计算机桌面到手机;

  人们还在朗朗上口地诵读,但不再是李杜文章,而是“送礼就送……”;

  学子们还要为各种各样的考试而焦头烂额,从前是科举八股,现在是数理化文史地;

  儿童们还在嬉戏,但不是在村头的打谷场,不是在胡同四合院,不是在楼前的空场,而是在互联网上;

  人们的生活半径在逐渐扩大,从行走到车马步辇,到自行车、公共汽车、小轿车,从汽车到火车、轮船,直到喷气飞机;

  人们还在聚会,聊天,下棋,可朋友之间相交多年却从未谋面,因为有了互联网;

  人们需要金钱,从铜钱、银两到纸币,现在却不需要太多的现金就可以衣食无忧,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银行卡和信用卡;

  人们需要计算,从结绳记事,到算盘,现在是计算器;

  从结绳记事,到算盘,再到计算器,人们不能离开计算;

  从铜钱、银两到纸币,直到银行卡、信用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似乎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从步行到车马步辇,到自行车、公共汽车、小轿车,从汽车到火车、轮船、直到喷气飞机,人们一直在游走天下,还要游走太空;

  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俞伯牙钟子期到现在网上相交多年却从未谋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