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水浒》创造林冲形象,不仅表现了林冲的鲜明性格,并且还真实地刻划了他的性格发展。 
  作者刻划林冲性格的发展,是具备了这样一些特征: 
  首先是作者扣紧了林冲的阶级特质,形象而真实地刻划了林冲性格中的矛盾。作者没有把自己的英雄,不合实际的理想化。他通过林冲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行动,着重地表现了林冲前期性格中逆来顺受的特点。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了林冲这个人物的反抗性的一面,即使在前期性格中,作者也显示了他的爱憎,和潜伏在他性格中的正义和反抗的因素。他的不愿受“腌臜气”的牢骚,以及向陆虞候的寻仇,都充分显示了这个忍辱的性格,终究有一天会在绝路中觉醒的。正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因素,才使林冲的形象更真实,更鲜明。表现出这不是一个驯服的奴隶,而是一个忍辱的英雄。 
  其次,《水浒》表现林冲性格的发展和变化是与环境的直接影响,紧密地结合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并不单纯指人物四周的氛围和情调,而是连人物行动的最主要的空间——历史社会环境,也包括在内。一般地说,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描写了人物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才能深刻地刻划人物,真实地表现现实。《水浒》这本书,正是由于真实地勾画出宋元时期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才从这种社会关系中,创造出那样多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的英雄典型。 
  宋元时代的封建社会,正像作者通过白胜的嘴所唱的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方面是生活穷极奢侈的封建统治者,一方面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宋史”所谓的“政以日堕,民以日困”,“饥民并起为盗”,正是这个时期农民暴动的征兆。但是,不堪重压的,并不止于农民;市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在《水浒》中,也走上了抗争的道路。甚至某些在统治阶级的政权机关里服务的人,也不能忍受压迫了,林冲正是这种类型中的典型人物。 
  作为压迫者代表人物的高太尉,在迫害林冲的事件中,虽然仅仅出现一次,但他的魔爪,是始终没有离开林冲的。陆虞候、富安是“钧旨”的奉行者,野猪林中的董超、薛霸,沧州牢里的管营、差拨,都不过是代表他的刽子手。这个屠刀密布的环境,是行动着的大小刽子手们的集合体组成的,它强烈地压迫着安分守己的林冲。刺配休妻的悲剧,击碎了这安分守己人的小康生活之梦。生离死别,哪个读者没从这幕悲剧中,激发起对于统治者的仇恨呢?虽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作者也没有强迫林冲,立即起而反抗现实的凌辱。他按照事实的规律,让这个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长成的性格,继续在生活实践里经受着考验。林冲的性格,就是这样在一个事件一个事件中逐步变化。恶劣的环境变本加厉地压迫着林冲,在刺配路上,在沧州牢里所受的薛霸和差拨的凌辱,也同样压迫着读者的精神,激发起读者对于林冲性格的发展,有着一种强烈的要求。作者在这些节目中,所配置的客观环境,和林冲性格的对照,可以说鲜明极了。但作者却也没有在这里给林冲性格以显著变化的条件,因为这还不足以粉碎林冲逆来顺受的性格。直到现实环境压迫林冲,只有死和反抗两条路可走时——写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时,作者才使得林冲的性格由忍辱而被迫走向反抗。在这一节中,作者多方面运用环境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的特点,尤其氛围的烘托,确已达到艺术概括的高度。那怒吼着的北风,那“纷纷扬扬”“卷下来的一天大雪”,那草料场上的熊熊的火焰,和林冲性格的变化,紧密地交织着,强烈地反映出英雄复仇的愤怒,勇武的神威。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林冲手刃了他的仇人——陆虞候、富安和差拨。 
  作者: 218。198。167。* 2005…5…12 10:37   回复此发言3 谈豹子头林冲(李希凡) 
  作者这种表现手法的高度技巧,深刻地体现出人物性格的行动性和真实性,紧紧地抓牢读者的情绪,强烈地显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水浒》作者恰当地处理了林冲性格的转变。上面我们已经谈过林冲性格的一次变化。但那次变化,只是林冲性格变化过程的一段突出表现,虽然也具现了林冲英雄性格的一面,却是不充分的。作者还不是把“风雪山神庙”一节中林冲复仇的行动,作为性格发展的转变点,而是在反上梁山之后,林冲的性格有了更鲜明的变化。死里逃生,历尽艰险的林冲,受尽统治者“腌臜气〃的林冲,最后走向反抗了。但是,即使是在反抗阵营里,也存在着封建统治者的余孽——嫉贤妒能、心胸窄狭的白衣秀士王伦。残酷的现实给予林冲的教训,使他逐渐清醒了,他懂得了对于敌人的屈从和忍受,只有遭到更加严重的迫害。在敌人面前,要获得生存的权利,只有奋起斗争,只有消灭敌人。性格发展了的林冲,是不能再容忍王伦这个排外的害群之马了。他终于在王伦拒绝晁盖等入伙的事件中,爆发了正义的愤怒,火并了王伦。请听听他和吴用的对话:“众豪杰休生见外之心,林冲自有分晓。小可只恐众豪杰生退去之意,特来早早说知,今日看他如何相待。若这厮语言有理,不似昨日,万事罢论;倘若这厮今朝有半句话参差时,尽在林冲身上。”这是多么坚决果断的英雄豪语!在这里,我们再引证一段前面高衙内调戏他妻子后,他和鲁智深说的话:“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这两段话的相互对照,鲜明地反映出前后人物性格的完全不同。再进一步把林冲火并王伦的场面,和前面刺配沧州道时忍受小人蹂躏的情景,相互对照一下,将更不难理解林冲性格发展的这种不同了。 
  此后,《水浒》中的林冲,再没有丝毫怯弱之色,从始至终,都是水浒英雄中最英勇的骁将,在历次反抗统治者的战斗中,都是最坚强,最果敢。 
  《水浒》作者对林冲性格发展的这种描写,完全符合人物发展的规律。他突出地选择了典型的事件——肃清革命阵营内部的封建余孽,把人物性格的表现,配置在最尖锐的斗争场合,形象地体现出这发展性格的本质,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不可磨灭的鲜明印象。因而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这样一个出身于统治王朝中的武术教官,怎样在封建统治的重压之下,从逆来顺受走向反抗斗争的道路。 
  以上这些,自然并不单纯是艺术技巧问题,它首先和《水浒》的深厚的人民性,和《水浒》的创作者(口头的和文字的)对于生活,对于他的英雄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是分不开的。从林冲形象创造的分析里,我们可以看出,《水浒》中有关林冲的故事,所以生动感人,并不是凭借制造离奇的情节,而是由于作者真实地、具体地、历史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在这具体环境中合乎规律的发展。应该说这是现实主义创造人物的最大特色,也是《水浒》在古典作品中博得最高成就的原因。《水浒》的这些特点是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学习的。        
谈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周先慎)    
  周先慎: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 
  《水浒》的作者常用比较集中的篇幅,通过人物独特的生活遭遇和走向革命的不同道路,描写人物的传记,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在这方面,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是《水浒》中最有代表性的精采章节之一,能反映出这部古典名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见于《水浒》第七至第十一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段落,节选自第十回。这回书主要写高俅对林冲的迫害步步紧逼,派陆谦火烧草料场,阴谋害死林冲,使得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失掉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终于从原来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变为一个坚决反抗的英雄,在手刃陆谦之后,毅然投奔农民起义队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林冲思想的转变,是这段故事的中心,也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分析的重点。作者着力地表现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林冲能走向革命,是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结果。就这段故事表现的思想意义来说,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林冲思想的转变过程,就是封建统治日益暴露其黑暗与罪恶的过程,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林冲的转变,也就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在这段故事里,对高俅一伙迫害林冲的罪恶活动,用笔并不很多,只是采用侧面虚写的手法,通过他人的耳闻目睹从旁点染交代,而将主要篇幅留给林冲,从正面细致入微地描写他的活动,从中揭示出他的内心世界。但是统治阶级的罪恶却表现得很突出,读后能激起我们强烈的义愤。这是因为,林冲刺配沧州,家破人亡,本来就是高俅一伙阴谋构陷所造成的,而眼前的命运又仍然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显而易见,林冲的遭遇和全部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内心思想的变化,就无一不跟这伙奸贼的阴谋联系在一起。林冲作为统治阶级营垒里的一名中层军官,虽然不象上山以前的杨志那样忠实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但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然要依附于统治阶级,他一心一意要保住那禁军教头的身分和美满的家庭。正为此,他对于来自高俅一伙的种种横逆与迫害,虽然十分愤慨,总是采取一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态度。就是到了得知陆谦赶到沧州要继续谋害他时,虽然一怒之下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要寻他报仇,三五日过去寻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