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3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人猖獗淮甸,未几亦就擒” ③ ,李若水(1092—1126)《忠愍集》卷二《捕盗偶成》诗云:“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④ 历史上宋江部队当然不只三十六人,三十六人指头领而已。宋江所部有三十六头领当是事实。《癸辛杂识》引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序》云: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见信书载事实,不敢轻为。乃异时见《东都事略》中载侍郎《侯蒙传》有书一篇,陈制贼之计云:“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有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此自赎,或可平东南之乱。” ⑤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之“舌耕叙引”著录勾栏瓦肆“说话”名目,其“小说”一门计一百七种,可能与宋江三十六人有关的仅四种:“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这四种与林冲无涉。 
  元刊《宣和遗事》 ⑥ 叙及宋江三十六人故事的则目有:《杨志等押花石纲违限配卫州》《孙立等夺杨志往太行山落草》《宋江因杀阎婆惜往寻晁盖》《宋江得天书三十六将名》《宋江三十六将共反》《张叔夜招宋江三十六将降》。则目仅此六则,正文叙述文字极为简略,林冲在天书三十六人名单中,曰“豹子头林冲”。他是押运花石纲的十二指使之一。“指使”是宋代将领或州县官属下供差遣的低级军官。十二指使奉命押运花石纲,林冲等十名指使运花石纲已到京城,只有杨志在颍州等候孙立不来,被雪阻滞,因卖刀而杀人。林冲等十一人在黄河岸上救了被押解的杨志,于是同往太行山落草。《宣和遗事》写到林冲的只有这些,他在故事中不过是一个姓名符号而已。《宣和遗事》是一部仓促拼凑而成的话本,故事前后不能接榫、甚至矛盾牾之处多有存在,它未必记录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宋江三十六人故事的基本面貌。不过,林冲在这支离破碎的故事中是一个无所作为的角色却是事实。 
  元杂剧搬演的宋江三十六人故事与《宣和遗事》相比,几乎是另一个境界。元杂剧叙述宋江等人上梁山以后的种种传奇,最活跃的角色是黑旋风李逵。今存元杂剧“水浒戏”共六种 ⑦ :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无名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三虎为关胜、徐宁、花荣)、李致远《大妇小妻还牢末》(出场人物有:宋江、李逵、史进、刘唐、阮小五)六种中无一种写到林冲。剧文已佚,仅存剧目者,据王国维《曲录》有二十二种:红字李二《折担儿武松打虎》、《板踏儿黑旋风》、《窄袖儿武松》、《全火儿张弘》、《病杨雄》,高文秀《双献头武松大报仇》、《黑旋风斗鸡会》、《黑旋风乔教学》、《黑旋风借尸还魂》、《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大闹牡丹园》、《黑旋风敷衍刘耍和》, 杨显之《黑旋风乔断案》,李文蔚《燕青射雁》、康进之《黑旋风老收心》,无名氏《小李广大闹元宵夜》、《张顺水里报冤》、《一丈青闹元宵》、《征方腊》、《宋公明劫法场》、《宋公明喜赏新春会》。我们虽然读不到以上二十二种杂剧的剧文,但从剧目却完全可以判断它们没有一种是以林冲为主角。 
  明初无名氏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有林冲出场,但只是过场人物,楔子里仅有一句自报家门的宾白。闹铜台的“七虎”是吴用、徐宁、雷横、秦明、朱仝、燕青、李逵,没有林冲的位置。明代传奇《宝剑记》搬演林冲和高俅的故事,此剧有嘉靖二十六年(1547)序,当时《水浒传》已版刻行世,显然是李开先(1501—1568)根据《水浒传》改编,它当然不是《水浒传》成书前已有的故事。其实直到明代成化前后,民间传说中的林冲还不是宋江三十六人中的要角。陆容(1436—1494)《菽园杂记》卷二记民间流行的叶子戏,叶子上所绘二十人,从宋江到燕青,就没有画林冲。 
  纵观宋江三十六人故事的流传史,至《水浒传》成书前,林冲一直是一个没有多少具体表现和作为的人物。也就是说,历史没有给《水浒传》作者提供关于林冲具体形象的资料,除了“豹子头”这个绰号和“指使”这个低级军官身份之外,一切都必须由作者自己创造。 
  三 
  历史上是否真有林冲其人,属难考定。余嘉锡作《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就没有谈林冲,原因就在没有材料。高俅的情况就不同,虽然迄今我们知道的关于他的情况并不多,但他的确是北宋末年政坛上的一个显赫人物。《宋史·徽宗本纪》记宣和四年(1122)“以高俅为开府仪同三司” ⑧ ,《宋史·钦宗本纪》记靖康元年(1126)五月“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卒……追削高俅官” ⑨ ,高俅在《宋史》中无传,列传中“佞幸”、“奸臣”均不见其名,想必他与朱、蔡京等辈有所区别。《宋史》对他的评价略见于《李若水传》:靖康元年,(李若水)为太常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⑩ 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朱以花石纲博得宋徽宗的欢心,高俅凭藉什么飞黄腾达呢?南宋王明清(1127—?)《挥麈录》记曰: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己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己自好文,故与晋卿善。在殿庐侍班,邂逅。王云:“今日偶忘记带篦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此样甚新可爱。”晋卿言:“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至晚,遣俅赍往。值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问:“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呼隶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贶,并所送人皆辍留矣。”由是日见亲信。月,王登宝位。上优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援以祈恩,上云:“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甚勤。靖康初,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胡元功云。11王明清所记得之胡元功的传说与上引《宋史》李若水劾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颇为相合。王明清生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距他所记之人事并不遥远,但毕竟得之传闻,且高俅已有佞臣之名,传说难免会有传说者的主观虚拟成分,事实上它的不确之处也显而易见。如王诜(晋卿)尚英宗第二女(蜀国长公主),原为左卫将军,任枢密都承旨是赵佶即皇帝位以后的事,并非元符末赵佶还是端王时。按王明清所记,高俅原是苏轼身边小史,苏轼离京赴定州(中山)之任时推荐给王诜,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近端王赵佶,因擅长蹴而获赵佶赏识,赵佶当皇帝后一再提拔高俅,“遍历三衙者二十 年”。“三衙”是宋朝掌管禁卫军的机构,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合称“三衙”。这段传说基本上被《水浒传》采纳。不过,《挥录》所记有几点:一、高俅本为苏轼小史,但出身并不卑贱,“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二、高俅有后,“子侄皆为郎”;三、高俅虽为佞臣,但尚知恩图报,苏轼“子弟入都,则给养问甚勤”。这三点均被《水浒传》扬弃,《水浒传》将高俅写成一个市井无赖。 
  史传将高俅定性为佞幸,话本《宣和遗事》按这个定性,安排高俅在宋徽宗与李师师的风流公案中充当一个帮闲的角色。位居宰辅平章的高俅蛊惑徽宗微服逛妓院,嫖李师师。李师师“结发之婿”贾奕不舍旧情,即遭到高俅、杨戬的迫害,终被贬至广东琼州,李师师则册封为明妃。金兵南侵,徽宗内禅,太学生陈东上书指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为六贼。六贼先后被贬被诛,唯高俅结局不明。《宣和遗事》所叙高俅如此而已。 
  史传也好,话本也好,都没有说高俅与宋江三十六人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在高俅死后主张对高俅追削官秩的李若水,据上引《捕盗偶成》诗,是很清楚地知道宋江三十六人的,但他弹劾高俅却没有与宋江三十六人之反挂钩。《宣和遗事》既写到宋江三十六人,也写到高俅,可是故事中二者不曾发生过任何具体冲突。与宋江三十六人有关系的是大兴花石纲之役的朱,以及赠送生辰纲的梁师宝和收受生辰纲的蔡京。花石纲使杨志、林冲十二指使结义为兄弟,发展到杨志卖刀杀人,十二人上太行山落草。生辰纲使晁盖聚义拦劫,终至上太行山梁山泊,并连带宋江亡命江湖,成就了三十六人的事业。按《宣和遗事》,有理由成为宋江三十六人的头号敌人的应当是朱、蔡京和梁师宝三人。 
  元杂剧“水浒戏”没有出现高俅这个人物,戏中虽有衙内登场,但不是高俅的儿子。 
  由此看来,将高俅塑造成林冲以及梁山起义军的对立面,完全是《水浒传》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且不说这种人物配置,单就高俅人物形象而言,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