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演讲论辩技巧-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则柔和而最富表现力,加之和声、配器、调式等音乐要素的巧妙运用,编
织出五彩缤纷的绚丽画卷。同样,演讲也要靠丰富多彩的音色、语调对比以


及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拨
动听众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憎。演讲与音乐都
是用声音塑造形象,听觉感知是它们的艺术特性。从审美角度出发,这个特
征的体现,演讲要比音乐困难些。因为演说与平时的口语表达那么相近,如
果演讲者不能很好掌握各种驾驭声音的技巧、那么,很容易使演讲平庸无味,
缺乏艺术魅力。无怪乎苏联戏剧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语言即
音乐。在舞台上讲话,这种困难并不亚于歌唱艺术,要有很好的修养和寓超
的技术。”当然,演讲必须在实现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根本作用上去艺术化,
而绝不能为艺术而艺术地去装腔作势,哗众取宠。

音乐与演讲联系如此紧密,而又相互渗透,为它们的相互发展提供了极
其广阔的天地及再创造的可能性,所以做为一个演讲爱好者要不断提高自己
的艺术修养,从音乐艺术中汲取丰富语言和表现技巧的养料,用音乐启迪灵
感,培养自己丰富艺术想象力,这对于提高演讲能力,掌握演讲艺术一定会
大有裨益的。

(李国宁张严坤)


“魔弹说”与“飞去来器”效应

作为群体交际的传播方式——演说,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许多
青年人正在学习演说术。这是我国演说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现。

真理距离谬误只一步之遥。

成绩归成绩,问题归问题,找出问题才有利于事业的发展。记得有人问
爱因斯坦:“您研究相对论时,促成您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位
科学家毫不迟疑地回答:“懂得怎样把问题找出来。”我以为演说事业的进
步也是这样的。

那么演说活动存在什么问题呢?我想在对演说效果的评述上有期待过高
的倾向,或者说过分夸大了演说效果。

“魔弹说”——演说无限效果论
早已被西方废弃的传播模式

1920 年前后,西方的演说(传播)理论界曾盛行过一种传播模式——“魔
弹说”。

所谓“魔弹说”,就是认为演说等传播媒介在能言善辩者手中,会使听
众(观众)着魔,从演说者口中吐出的言语,能象飞出的子弹那样作用到听
众的身上,听众如同靶场上的靶子,只要被“言语子弹”击中,便会应声倒
地,任凭演说家左右。所以,在那时的美国,有人相信“演说的力量只有原
子弹的力量可以比拟”。

这一理论大约风行了十几年,不过,即使在当时,第一流的学者也对此
不屑一顾。因这一理论的实质是宣扬演说的无限效果论。

实际上,“魔弹说”是报刊界搞出来的玩意,而并非学术上的真正理论。
20 世纪30 年代末,研究成果已经证明“魔弹说”纯属无稽之谈。到了1964
年,R·鲍尔的《顽固的听众》发表后,“魔弹说”正式寿终正寝。鲍尔指出:
“听众不是射击场中的靶子;宣传之类的魔弹打到他们身上,他们并不会倒
下。他们能把子弹拨开,抵抗它,重加解释,或者加以利用来达到自己的目
的。听众是‘顽固的’,不肯倒下。传播的信息根本不象子弹,不能象子弹
射向听众,而是只能放出去,任由对方宰割、处置。听众不是靶子,而是传
播过程中的一个同等的对手,虽然能说服一些人,但决不是水到渠成、十拿
九稳。”

鲍尔的研究结论为推翻演说的无限效果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到理论界
的广泛认同。从此,“魔弹说”在西方世界销声匿迹了。

“飞去来器效应”——演说有限效果论我们应该采纳的科学评价

“飞去来器”是一种古代武器,在当今的杂技舞台上进而也会看到,是
一种掷出后仍能飞回的弯棒(木片)。心理学上所谓的“飞去来器效应”是
指演说者在演说时反而招致意料不到的反驳,即听众产生愈加对抗的心理。

“飞去来器效应”为演说的有限效果论提出了科学的依据。除了鲍尔的
分析外,还有一点值得讨论,即从演说的目的看演说效果的域限。

演说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说服、宣传和鼓动”。其实这是手段


并不是目的。从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演说的目的正在于影响听
众的意识和行动。也就是说,对听众的意识施加影响,强化或改变某种态度,
从而使其行为沿着演说者所期望的方向发生改变。

对此,马克思在批评前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演说时,曾做过明确地论述:
“从帕麦斯顿当政以来,他在议会的演说中,从来都小心避免任何哪怕稍微
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他不是为了使他的提案获得通过而发表演说,而是为
了让听众听他的演说而提出这些提案。”“他不是发表演说来促进行动,而
是以行动的假象为发表演说提供借口。”古希腊演说大师德摩西尼也说:“演
说的灵魂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

而行动的形成或改变受心理意识即态度的支配,决非是一般的演说所能
左右的。按着马列主义哲学“人们的意识决不是客观现实的被动的镜子般的
反映”的原理,可以看出听众在演说过程中并不是“客观现实”的记录器,
当然更不是任演说者摆布的“靶子”。因为,属于心理现象的意识。具有一
种反作用于现实的能力,就象“飞去来器”那样。

听众意识(态度)的改变,进而行为的改变,取决于其内部和外部这两
个方面,包括社会需求、团体规范和个性状态等诸多因素。这样一个复杂的
心理和行为过程,怎么可能被演说者一下子改变呢?

苏联学者肖·阿·纳奇拉什维里指出:“当演说的观点听众决不肯接受
时,就会遇到那样一种情况,即听众中出现一种争辩、抵抗和寻求相反论据
的趋势,这就会产生一种特别不好的效果。当听众有时间和机会找到能从而
获得‘社会支持,的‘自己团体’里的人们时,演说的相反应效果更会加强,
听众对演说者的立场形成了比过去更加敌对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演说就
几乎必遭失败。也必然会出现现百分之百的飞去来器效应了。”上述论述应
使人们认识到,听众属于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角色朗待,而且他们对
演说的观点。内容业已形成“自己正当化”的心理定势,所以与演说者的认
识冲突、态度相悖是难免的,即使在演说的当时情境下也会出对立的态势。
对此,每一位演说者应该有明确认识。

应当说,演说的效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观的,但不能认为在所有场合中
对所有的人都那么可观。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评估演说效果。
不这样做就会出现两个偏差:一是使学习演说的人误以为“演说万能”,只
要在演说的形式技巧上做文章就可以取得理想的社会效应;另一个是使人们
不再从演说理论的深层结构中寻找真正的本领,仅仅去盲目尝试。长此以往,
我们的演说理论研究和演说实践就会出现偏差。

(石火)


演说者的出场

盖叫天在《粉墨春秋》里,专门有一节谈“亮相”的困难,他说有的演
员演了一辈子戏,但是那出场时的一招一式一个眼神却始终未能入门,因此
而始终未能进入表演的艺术殿堂。这确乎是一个严酷的事实,好的开始等于
成功的一半,开始时的“亮相”砸锅,以后就很难让观众跟你一起进入艺术
的境界。

表演艺术如此重视开头的亮相,依靠语言魅力的评书、评话和评弹一类
的说唱艺术就更其注重这最初的亮相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下半回“明湖
湖边美人绝调”里,刘鹗记下了当年评书艺人王小玉超群拔萃的演出。其中
写出场“亮相”的一节,仅二百来字,但是表演者的“镇场艺术”却写得出
神入化: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
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
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
简下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
的。又将鼓锤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头起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
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育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
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
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
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一出场不争打扮,不弄姿色,却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端
庄自持的气度已自获得观众情感上的认同。

演说也有一个如何出场、如何亮相的问题,而它的难度则远远超出王小
玉的出场亮相,因为它不可能有事先排练好了的招式,也更不会有可以反复
加以使用的招式。演说是激情的迸发,智慧的流淌,思想的憧击,这来不得
半点忸怩作态。演说的过程,是演讲者真性灵、真才情、真追求的某种展示,
任何事前构想好了的招式,都可能成为束缚演说成功的桎梏。但是,这并不
等于说演讲没有自身的艺术规范,没有出场亮相的技巧。

演讲者一旦出场,即是亮相,演讲者的形体、眼神、动作与表情发送出
最初的情绪化信息,这最初的情绪化信息,将显著地影响到听众对你的印象。
演讲者的亮相,即在于控制好这最初的情绪化信息,它是凝聚演说情感,吸
附听众,确立激发点,获取爆发力的关键时刻,无疑,这最初的亮相,犹如
百米赛跑起蹬的第一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