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 全集-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的军事演习、应战准备、退出“条约”都是双方为达到各自的目的而采用的谋略方法。所以,当竞争、对抗双方公开进行较量、谈判,最终都会有条件地全部或部分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双方的得利不会是平等的,因为各自的自身条件及运用的谋略思维是不会相同的。
 (5)策略性。策略性就是对抗和竞争双方以一定的策略、方针去巧胜对方,其中包括施计、佯装等计谋。但是,施计、佯装不是欺骗。没有一定策略的对抗和竞争是难以取胜的,即使取胜也元气大伤,或是付出极大的代价换得极小的利益。战争最能说明这一点。大家知道,战争的胜利,一是以实力作保证,二是以战略战术作补充。没有战略、战术的战争只能是自杀性的攻击。如二战后期,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的日本空军,以自杀性的攻击同美国进行空战。最后,日本输得精光,而美国则赢得沉痛。相反,海湾战争就是另一幅情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最为先进的武器,配合最为有效的战略、战术,以极小的伤亡代价,赢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高科技的较量,也是战术的较量。但这里的战术绝不等于欺骗。因为,双方都想赢得胜利,都知道对方的目的,也都知道对方会运用战略、战术,只是不知道运用何种战略、战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使用而已,所以,它具有公开性,是公开中的隐秘。欺骗,是施骗者一切都明白,而被骗者对真实一无所知。如果说A国调谴大量兵力去B国,同B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在演习中,A国军队突然进攻B国,那么,这是欺骗,而不是战术和策略。
所以,策略性是竞争和对抗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进行谋略思维时必需考虑到的一个因素。但千万不能以为策略就是欺诈。如果两个总统侯选人在竞争中,不是以一定的策略赢得民心、击败对手,而是以欺诈骗取民心,那么,即使竞选成功,不出多日,他也会被人民赶下台。

□解决竞争和对抗的几种谋略思维方式
谋略思维中的竞争与对抗很少发展为公开的对立与冲突。而是通过一定的计谋和平地得到解决。这是解决竞争和对抗的最佳谋略思维方式。具体地讲,此方式就是,竞争对方根据矛盾利益的大小、影响这些矛盾的关联因素,制定自己的策略、计谋,通过利益的转移或互换而求得和平地解决的思维过程。在现代以“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下,这种方式是最为通用的方式。例如,现代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每个国家既需要出口本国一些产品,也需要进口一些他国产品。但这又并非简单的一出一进,因为这里涉及到许多问题,如关税问题、价格问题、外贸顺差和逆差问题、劳动力资源问题、对本国同行业的冲击问题,等等。问题之多并致使国家间贸易萧条,相反,却异常活跃。这就是各国领导层通过了解自己和对方、通过利益互得或互换的方式,巧妙地同别国签署于己有利的协议等。除此之外,还采用一些其他计谋,如驻外大使、出访的文化团体,甚至最高哈佛经理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条件,推销本国产品,丹麦女王1981年出访日本,公开宣传“你对丹麦越了解,我们越希望你从我们那里购物”,而国家元首的话,向来都是新闻传媒追逐的对象,所以,这无异于丹麦人让全世界的新闻传媒免费为自己做广告。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最终会都通过谋略思维而得到了并正在得到解决。
谋略思维的第二种方式是在与原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解决时,去同它的对手结下伙伴关系以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促使问题向有利己方的方向转化。这种例子较多。例如,70年代初,美国同中国建交的例子。当时,美国与苏联处于冷战对峙状态,双方在军事领域展开竞争、一比高低;而苏联同中国早已由兄弟变为了仇敌,关系僵化。美国利用了这一点,同中国建交,联起手来,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的格局,对苏联的力量形成了一种限制,从而在对峙中处于了主动地位。这就是谋略思维的具体运用。谋略思维的第三种形式是武力冲突中的计谋、策略。就是说,当双方的竞争转化为对立、冲突时,双方只有诉诸武力,那么,各方就要运用谋略思维,超出常规的“道义”原则,以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利益。
例如,前南斯拉夫境内的内战。战争三方都运用谋略思维,企图以最小代价,换得交战的胜利,占领较多的领土。但战争谋略思维的运用难免不是老百姓受害。因而,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三方走到谈桌前,斗智斗勇,签署了一项协议:代顿和平协议。
事实上,以武力解决问题已不是最佳的选择。真正以武力征服别人,是不现实的。所以,军事中的谋略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对经济富国及经济征服的推崇,越来越淡化军事色彩,同前两种谋略思维方式日渐趋同。
总之,不管时代前进到哪个朝代,小至一个单位、行业,大至国家和民族,要想振兴、要想强盛,就必须自觉地投身到竞争和对抗的洪流中。站在竞争和对抗的洪流岸边观望,只会使自己失去进取心、竞争心、失去紧迫感、危机感;不参与竞争和对抗,也会使自己孤立于整个社会之外,失去联系、交往,失去机会和机遇,最终失去发展的动力和前进的信心。参与竞争和对抗,就要运用谋略思维,否则,就会淘汰出局。因而谋略思维方法逻辑上缘起于生活中的竞争与对抗。

三、谋略思维的功能
前面我们论述了何为谋略思维,谋略思维的逻辑起点,但谋略思维发挥作用的条件、它的特征和功能,对我们来说还是一块“处女地”,所以本章开始,我们将从“处女地”中呼唤出谋略思维的缤纷色彩。

 □谋略思维的主体条件
谋略思维的主体条件,是指进行谋略思维的人或谋略思维主体应该具备的条件。就是说,不是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随意间都可以进行谋略思维,做到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相反,只有具备了某些条件的人才能够创造性进行谋略思维。谋略思维主体的条件有如下几方面。
 (1)主体性。谋略思维主体的主体性,是指进行思维的人应该有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能够维护和遵从自己的自主选择。
主体性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的。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思维刚刚处于萌芽状态,谈不上自主性,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和谋略思维,只是到了奴隶社会,才有哲学,人类的思维才得到一定发展,人类也在主体——客体两极世界中担任起应有的角色,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才由消极直观发展到积极能动的反映,并能通过实践加以改造。主体性的成熟和确立,是进行谋略思维的必要条件。
理论上对主体性的强调,往往表现为实际中的对实践的自觉,即一个人越是强调和训练其主体性,就越是能自觉的参与实践,在不经意间发挥着谋略思维的作用。例如,土耳其总理厄扎尔为本国争得巨额经济援助的例子。1984年初,厄扎尔率领本国代表团赴瑞士参加国际会议,会议期间,他巧妙穿梭于其他国家领导人、银行家、企业家之间,并同他们举行会谈,在短短的3天内,瑞士银行就做出为其提供100亿瑞士法朗的为期19年的低息贷款的决定,世界银行和欧洲住宅基金会也分别同意为其提供4亿和1亿元贷款。这件事说明,虽然厄扎尔总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参加国际会议,但是他能够利用会议机会,主动地与其他与会者接触,并说服他们为其提供贷款。所以,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在圆满完成此行的任务之外,获得了也许比参加会议本身更重要的成果。如果说,厄扎尔总理没有主体性意识,不能依客观情境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仅仅完成了出国前预定的计划和会议上的安排,那么,厄扎尔的此行只不过是他当政期间无数次出访、出国中的一次,而不会被人再提起。
谋略思维的运用不是从外面强加给思维主体的,而是主体长期锻炼和培养的一种内在思维能力的自觉体现。离开了主体的自觉自主,就不会有谋略思维。因而,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处于领导岗位的人,就应该加强和培养自己的主体性,培养自己对工作、职业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这对于我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调解人际关系和调动其他人的积极性,以及在对外活动中维护本集团利益等,都具有很大帮助。
 (2)独立性。谋略思维主体的独立性,是指思维主体在各种场合要具有不受外界和他人的干扰,独立作出判断的能力。任何人在思考问题、采取行动时,都会遇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有的是来自竞争对手,有的是来自环境的不适应或突然变更环境下的心理不安。思维主体需要暂时抛开不利因素,既不受他人诱导,也不为不适环境所困,独立地、专心地作出判断。否则,就或是为人所利用、围着他人转;或者因环境而心浮意燥,作出错误决策。例如,任何一位国家领导人都会有很多顾问,在他周围形成一个“智囊团”,向他献计献策,然而,在对待某一问题上,“智囊团”成员不可能意见一致,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也有持保留意见的。尤其是在西方议会制国家的议会的听会上,各位议员你一言我一语,多种声音在议会大厦上空回响。此时,就需要领导人有独立性,也最能表现领导的独立性。不敢想象,如果一个领导人被其顾问的多种声音撞击得不知所措,这将是一个集体的不幸。所以,西方议会制国家的元首都拥有最后的否决权。这与其说是赋予元首的权利,不如说是要求他具有独立作出判断的能力。
思维主体的独立性又离不开思维主体的应变性。应变性,即思维主体在遇到某些预料外的情况时,需要随机应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