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黎东方讲史:细说民国创立-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说民国创立》五二、振武学社
三个月左右以后,同志们重新活跃起来。李抱良(六如)、黄驾白等在四十一标一营左队潘康时的队部开会,议决改组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加强组织的秘密性,公推杨王鹏起草社章。结果,成立大会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举行于黄土坡“开一天”酒馆,通过社章,选举职员。社章在大体上与群治学社相同,所不同的是:宗旨改为“联络军界同袍,讲求武学”;职员除了社长、文书、会计、庶务、评议员以外,增加“标代表”、“营代表”、“队代表”。杨王鹏被选为社长,李抱良被选为文书兼庶务。

大会议决,本社的“干部会议”只有标代表可以参加,以免消息泄漏。标代表因故不能出席之时,得指定一位营代表代他出席。社的月捐(薪饷的十分之一)由队代表收齐,交给营代表。营代表交给标代表,标代表在发饷日子的五天以内,汇送本社的会计。

各标的代表,事后推定为:

三十一标,江光国。

三十二标,单道康。

四十一标,廖湘芸。

四十二标,祝制六。

炮队八标,李慕尧。

九月九日重九节,振武学社举行干部会议于黄鹤楼的风度楼,各位标代表分别报告每标的社员人数,合起来一共有二百四十余人。

次月,黎元洪接到密告,一怒而开革潘康时的四十一标一营左队队官之职。不久,杨王鹏、李抱良、钟倬宾、郑士杰也被开革。杨、李二人出营,在东厂口文昌阁住了些时。杨去湖南,其后帮助焦达峰起义,李去广东,下落不详。

扬、李走后,振武学社改选蒋翊武为社长,邹毓琳为庶务。

十一月,詹大悲筹得了三千元,创办《大江报》,每天两张,约了梅宝玑、黄侃(季刚)、田桐、居正、何海鸣、谢楚珩经常撰文。武汉的革命空气,又弥漫起来。振武学社的各标代表,认为“振武”两个字太惹清吏注意,主张改组。社务也该多选若干职员,共同负责。 

 




 


《细说民国创立》五三、文学社
于是,大家决定了把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推詹大悲起草章程,詹大悲是蕲春人,曾经在黄州府中学读书,得罪了学监,被开除,加入宛思演所办的“证人学会”,接受革命思想,跟着宛思演到汉口,在宛所办的《商务报》担任总主笔,其后接办了《商务报》,先后参加群治学社、振武学社。

文学社的成立大会,举行于辛亥年元旦(1911年1月30日),地点是黄鹤楼的风度楼。所通过的社章,以“研究文学”为宗旨。所选出的职员,是正社长蒋翊武,副社长暂缺,文书部长詹大悲,文书员蔡大辅、王守愚,会计兼庶务邹毓琳,评议部长刘尧瀓。

各标代表,除了原有的三十一标江国光,三十二标单道康,四十一标廖湘芸,四十二标祝制六,炮队八标李慕尧以外,加推张喆夫为二十九标代表,张鹏程为三十标代表,马荣为工程第八营代表,余凤齐为二十一协炮工辎三队总代表。

文学社不规定每位社员必须每月介绍二人入社,但是社务的发展,比起群治学杜与振武学社来,更加迅速。一方面,是由于主持得人;另一方面,是由于清廷的伪立宪给了人民以相当的言论与集会的自由,却在大计方针上处处叫人民失望,引起人民对革命的期待。

二月间,蒋翊武提议,加选副社长一人。结果,王宪章当选。胡瑛仍在监狱里面,不能担任文学社的职务,却对于文学社的事很关心。蒋翊武和詹大悲常去找他,把他奉为精神上的领袖,正如当年湖北军队同盟会和李亚东之问的情形。这时候李亚东久已被禁止见客,对于文学社已经无法过问了。

文学社的发展,可以举在第八镇马队第八标活动的情形为例。社方认为该标尚无同志,便公推章裕昆前往当兵。于是,由陈孝芬介绍章裕昆见八标三营左队队官钱葆青。钱葆青以前在日知会当过会员,虽则久已与革命脱节,却也对章裕昆惺惺相惜,把他收录。(章的革命背景,钱在知与不知之间。)

章裕昆有一个朋友熊楚斌,在陆军小学当学兵。通过熊楚斌的关系,章裕昆便结识了炮队八标的同袍黄维汉、黎瀛洲、文东明等人。活动了十天左右,章裕昆居然吸收了四十几位新社员。于是,公推黄维汉为标代表,黄冠群、文东明、萧志何三人,为一营、二营、三营的营代表。章裕昆自己,功成不居。

多数的社员,皆有章裕昆的革命精神。

到了四月十二日(5月10日),在黄土坡同兴酒楼举行标代表会议之时,全社的社员人数便有了三千左右。比起去年重九节振武学社的人数(二百四十余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有若干革命小团体,也先后全部加入了文学社:邱文彬等的“益智社”,王宪章等的“将校团”,邓汉鼎等的“神州学社”。(将校团,也是士兵与下级军官的组织,并非真正的将校。)

在四月十二日的标代表会议之中,大家决定成立一个“总务部”,以张廷辅为部长。租赁小朝街八十五号为总机关,叫刘尧瀓与王守愚住在里面,帮助张廷辅经理日常社务。张廷辅的眷属住在楼下。

这时侯,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已经失败,而四川保路风潮刚刚开始。文学社的同志,并不因广州方面的失败而沮丧,反而增加了信心与勇气,认为革命一定终于成功,而且是在武汉成功。他们认为:武汉在地理上比广州占优势,是中国的心脏,而且有汉阳兵工厂与武昌藩库的大量银子可资凭藉。革命军占了武汉,便可以控制长江上下游各省,北捣幽燕。

文学社的领导同志,几乎毫无例外是投笔从戎的书生。秀才造反,本不是容易的事;然而有了枪杆,毕竟不同。

同盟会香港统筹部,在发动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以前,曾经派了谭人凤带了五千元在正月间北上,策动长江各省于广州得手以后响应。谭人凤留下二干元交给在上海的同志,也花了一些在湖南等省。到了武汉,找孙武,交了八百元给孙武所主持的“共进会”。经由胡瑛介绍,谭人凤也见到了蒋翊武,知道了一些关于文学社的情形,却对于文学社的革命潜力不甚了解。 

 




 


《细说民国创立》五四、同盟会中部总会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失败以后,宋教仁与陈其美、潘祖彝、吕志伊、林琛(林森)、谭人凤、曾杰等一共二十九人,于闰六月在上海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总机关”。所谓“同盟会中部总会”。原由赵声、宋教仁、谭人凤、居正等,于庚戌年(1910年)四五月间在东京邀约了十一个各省分会会长,谈出来的。正式成立,却在此时。他们发表了一篇沉痛的宣言。检讨过去的种种失败,归纳为“有共同之宗旨,而无共同之计划;有切实之人才,而无切实之组织”。宣言又说,在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以后,“同人等激发于死者之义烈,留港月余,冀与主事诸公(赵声、黄兴、胡汉民)婉商善后补救之策,乃一则以气郁身死(赵),一则以事败心灰(黄),一则燕处深居,不能谋一面(胡),于是群作鸟兽散,满腔热血,悉付之汪洋泡影中矣。虽然,党事者,党人之公责任也。有倚赖性,无责任心,何以对死友于地下?返沪诸同志,迫于情之不能自已,于是乎有“同盟会中部总会”之组织。定名同盟会中部总会者,奉东京本会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而以中部别之,名义上自可无冲突也,总机关设于上海,取交通便利,可以联络各省,统筹办法也。各省设分部,总揽人才,分担责任,庶无顾此失彼之虞也。……举义必由总部召集,各分会提议,不得怀抱野心,轻于发难,培元气,养实力也。”

平情而论,宋教仁等的貌似分裂的行动,值得同情,虽则他们对于黄、胡二人的责备不甚公允。黄兴并未灰心,胡汉民亦未深居燕处。他们两人内心的痛苦,较之宋教仁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全党的多数菁英牺牲殆尽,经费毫无余存,而若干未死的,流离失所的同志急待安插,怎么会有心情和宋教仁等人商量如何立刻再接再厉,卷土重来呢?

香港统筹部(南方分会)可谓筋疲力竭,而孙中山又远在美洲,东京本部在事实上等于名存实亡,只有刘揆一以庶务的名义一个人在那里苦撑。在如此青黄不接的情形之下,能有宋教仁等振臂一呼,的确也刚好填补了一个空隙。在湖北的基层革命同志,得到“同盟会中部总机关”的鼓励,在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一举而占武汉三镇。接着,长江各省纷纷响应,这“中部总会总机关”的功绩,真值得大书特书。

总机关有五个总务干事: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杨谱笙、潘祖彝。派到各省区去的主持人是:南京,郑赞丞、章木良;安徽,范鹤仙;湖北,居正;湖南,曾杰、焦达峰。

居正是广济人,原名文骏,字岳崧,己亥科秀才,日本法政大学学生,于乙巳年(1905年)十一月十八日入盟,主盟人是宋教仁,介绍人是陈乾(肇一)。陈乾与他在壬寅年(1902年)已经换帖结拜为兄弟:陈乾行二,他行三,同时换帖者一共十四人,石瑛

行六,田桐行七。 

 




 


《细说民国创立》五五、共进会
1907年,何其义、张百样、焦达峰、邓文辉、刘仲英(公)、居正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作为同盟会的外围团体,用以吸收会党分子,推进革命。

“共进会”奉孙中山为总理,总理之下,另设会长一人。宗旨,也在大体上与同盟会一样,只是把“平均地权”四字改为“平均人权”。

共进会的第一任会长,是张百祥;第二任,是邓文辉;第三任,是刘仲文。

共进会的湖北省主盟人,是孙武。孙武是夏口(汉口)柏泉镇人,原名葆仁,字尧卿,武备学堂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