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用了大屯田制的经验,而以占田制的法律宣布了西晋对于生产资料所有的
关系,对于社会劳动组织领有的关系,以户调制的法律更普及地巩固了农业
和手工业的结合,同时,对于身分性的豪族集团采用了让步的政策,以“官
品占田”和“荫其亲属”的方式,规定了土地国有制以外的辅助制度;继承
了九品中正制度,规定了身分性地主阶级的等级性的特权(这种特权将于下
章详论)。
由于身分性的阶级地位的和政治的特权,必然要在文化学术上也形成特
权的地位,这就是魏晋以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支配形式——流品——所以
形成的社会根源。基础是通过政治法律等来间接地或曲折地反映到思想领域
的,所谓“九品中正”制的法律和流品评价的道德形式就是统治阶级支配思
想所依据的折射的道路。
因为晋室的政权有赖于强宗豪族的拥护,所以,占田制的土地国有制形
式和两汉以来所谓名田限田以及王田一样,并不能实现防止兼并的理想。不
久发生了八王之乱,同时引起了五胡乱华的一联串的动乱。晋元帝南渡,形
成了东晋偏安的局面,尤须倚赖于中原同来的所谓“行主”以及南方土著的
宗主的力量,因而身分性地主凌驾皇权,连西晋的占田制也名存实亡了。后
来宋齐梁陈四代迭起,依然继续着这一倾向;虽因了统治阶级的领民制的必

要,施行着田租户调的老办法,但在南朝统治的期间,南方始终成为豪门地
主阶级发展的温床,成为土地兼并者强宗的竞争场。西晋复灭以后,到了拓
拔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的局面,地旷人稀,租税无出, 
统治者不能不把那些无主的荒地以“份地”形式给与贫民使用,一面阻止流
民的南渡,一面搜括荫户劳动力,这就产生了北魏文帝的均田式的土地国有
制。北魏施行均田法同时也颁布了所谓“邻里党的三长制”,这显示了它不
但上继西晋的占田法,而且也在远追着秦汉以来的县乡亭制。法律的规定依
然要和身分性地主阶级妥协,给他们以特权。不过从它的结果说来,正和屯
田制有助于魏晋,使它们能够建立霸权统一了三国割据一样,均田法也巩固
了北朝皇权统治的基础,让其后继的隋朝(文帝)具有条件,可能平陈,结
束了南北朝对峙之局。土地所有制度的这一变迁,是封建统治者的兴衰关键, 
到了唐代中叶,才从两税制的变革,土地国有制在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各阶级集团的矛盾比汉末更加尖锐。首先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斗争,在
这时期,农民人口或农户家族虽然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的剥削和军事制度的
束缚,虽然统治者以所谓授田或均田的欺骗方式强制地使农民人户回到生
产,但国家因此来直接统辖的劳动人户却比汉代大大地减少了,“流民”从
编户名数里逃亡,形成了“流民”暴动的组织形式,严重地威胁着封建统治
权。其次,按法律规定的对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关系和对于社会劳动组织领有
的关系,并没有缓和皇权与豪权、豪权与豪权、皇权与皇族之间的内部矛盾, 
相反地,所谓“魏晋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四百
年的内讧,豪门和豪门之间的杀戮、强宗对皇族的篡代或美其名曰“禅代” 
以及特权势力的割据,都是异常明显的。同时北方落后民族的入侵,更形成
长期的社会动乱。有名的北魏均田制,实际上是依靠着军事组织的所有制形
式,甚至连“奴任耕、婢任绩”(魏书食货志)的法规,耕牛和奴婢的等价
以及间接和匹夫匹妇家族成员的等价的法规,都见之于律令了。在“均田” 
的美名之下,骨子里通过“租调”或“课调”的劳役或工役式的地租形态, 
巩固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若一匹之滥,一斤之恶,则鞭户主,连三长。” 
(同上,张普传)从劳动组织上来讲,如魏书高祖纪说,“遣使者十八,循
行州郡,检括户口,其有仍隐不出者,州郡县户主,并论如律”。从租调的
剥削形态来讲,如资治通鉴梁纪引高欢的话:“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 
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
一斛粟,一匹绢。”这显然说明,南北朝统治者继承了汉魏以来的租调制, 
而更把自然经济的基础巩固了。

第二节
魏晋至北魏土地国有制形式的发展
三国时代,经过统治阶级对农民的镇压和统治者内部的混战,人民或死
于锋镝,或毙于沟壑,或变成流民,或沦为奴隶,能够安于乡土者盖甚稀; 
以致良田荒芜,人烟稀少,而统治者也感到财政上的窘绌。晋书说:“魏武
之初,九州云扰,攻城略地,。。军旅之资,权时调给,于时袁绍军人,皆
资椹枣,袁术战士,取给蠃蒲。”(食货志)这从天下户口的减少,也可概
见。史载东汉桓帝时,天下的户口计户一千万,人口五千六百余万;到了晋
武帝太康元年(公元二八○年)的调查,仅有户二百四十五万,口一千六百
万而已。由此可知自汉桓到晋武的统一,约一百二十年间,户口比前减为四
分之一左右。这种骤减的程度,不完全是由于人民的死亡,实在是由于豪门
剧烈的兼并。随着土地的占有,自然会争取到劳动人口的荫附,结果从国有
土地流亡出来的农民或逃役畏罪的叛户,变成了豪门的佃客或奴隶。因此, 
逃役逃课而托庇于豪门势族的户口就被隐蔽起来,所谓“抱子并居,竟不编
户”。当时漏户的名目很多,到了后来,“僧祗户”也出现了。特别是在政
治混乱,兵戈迭起的时候,豪族的部曲家兵或宗部武力,也形成了地方的武
装势力,他们利用农村公社的家族的经济因素,夺取了乡里的劳动户口,以
筑坞自保,打击农民起义,并进而成为政治的资本。
劳动户口的编制所谓编户名数,是汉代的传统。不但魏晋继承着这种传
统,而且北魏颁布的有名的均田制,也继承这种传统,魏书食货志说:“晋
末天下大乱,生民道尽,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存者,盖十五焉。” 
又说:“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所以,取消宗主督护制而实行三长制,主要在于实行重新编制劳动力的政策, 
从而相对地阻止了“逃户”。因为最高地主在把一国占领之后,接着就是占
领一国的劳动人口。
现在分别论述魏晋南北朝的屯田、占田、户调与均田三长诸制度。
第一、屯田制。秦汉移民屯垦,特别是汉武帝经营西域,尝令屯田车师、
渠犁,当为屯田之始,它是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形式,也是军事体制影响所有
制的形式。垦田的性质也属于这一类型。经过东汉光武的对这一制度的发展, 
屯田施行于内地;及汉末大乱,四方豪杰的坞壁家兵的组织更是这样军事体
制的豪族化的形式。因为“部曲”在国有土地的屯田中或豪族占有土地的割
据中,都是统治阶级集团所领有劳动力的形式。曹操募民屯田内地,兵屯之
外,又有民屯,其目的固然在于解决军食,而更主要的则在于利用军事体制
以完成土地国有制以及巩固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晋书司马孚传说,“关中
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五千屯上邽”,魏志司马芝传说,“武帝特
开屯田之官,专以农桑为业”。吴蜀尤而效之,推行渐广。后来,晋武帝的
占田制及北魏文帝的均田制,其形式虽然不同,但犹隐然本其精神,师其经
验。晋书食货志说: 
“魏武之初,九州云扰,攻城略地,。。军旅之资,权时调给。。。 
魏武于是乃募良民屯田许下,又于州郡列置田官,岁有数千万斛,以充
兵戎之用。。。于时三方(三国)之人,志相吞灭,战胜攻取,耕夫释
耒,江淮之乡,尤缺储峙。吴上大将军陆逊抗疏,请令诸将各广其田。

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 
亦欲与众均其劳也。’” 
“汉自董卓之乱,百姓流离,谷食至五十余万,人多相食。魏武既
破黄巾,欲经略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祇建置屯田议。魏
武有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汉) 
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前世之良式也。’于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
百姓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
廪皆满。” 
其后又以沛国刘馥为扬州刺史,镇合肥,广屯田,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
诸堨,以溉稻田,公私有蓄,历代为利。贾逵之为豫州,颜斐为京兆太守, 
郑浑为沛郡太守,徐逊为凉州,皇甫隆为敦煌太守,都修水利,课佃耕,因
此,屯田制在全国范围推行起来。而典型的则为邓艾的屯田两淮: 
“正始四年,宣帝(司马懿)又督诸军伐吴将诸葛恪,焚其积聚, 
恪弃城遁走。帝因欲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乃使邓艾行陈项以东,至
寿春地。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大积军粮, 
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 
积谷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 
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
水东下,令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分休。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
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
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田兵,鸡犬之声, 
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 
而无水害,艾所建也。”(晋书食货志) 
这样地屯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