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道用功、以简御繁之理,便比而例之,求得了一致。故他说“侯王得一, 
言为功之母不可舍也”。请看他说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为天下浑心焉,意无所适莫
也。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无避无应,则莫不用
其情矣。人无为舍其所能而为其所不能,舍其所长而为其所短,如此, 
则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同上四十九章注) 
这岂不是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么?但他却又以为,理想的统治者占有可
以不居其所有,被统治者占有而常不舍其所有,“处于外而有应于内,君子
好遁,故能舍之;小人系恋,是以否也”(易注卷四,五页),为了把小人
或众人的阶级斗争同化于君子之大德“不争”,那就在于统治者“尊以自居, 
损以守之”,他说: 
“以柔居尊,而为损道,江海处下,百谷归之,履尊以损,则或益
之矣。。。阴非先唱,柔非自任,尊以自居,损以守之,故人用其力, 
事竭其功,智者虑能,明者虑策,弗能违也。则众才之用尽矣。”(易

损卦注卷四,十七页) 
这样在主观上就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了。主观唯心主义最后总是求出
“神”来,同时也得出至上的道德命令来。他的“性其情”说,即答复这个
难题,他说: 
“圣人达自然之至(神明),畅万物之情(五情),故因而不为, 
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道
德经二十九章注) 
凡玄学都是不能在事物上检证的,若不否定一切而出世与造物者游,则
其道理说来说去,总是二元的。王弼的“新”学就陷于矛盾的二元论,“斯
人也可与论天人之际”的天人,还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并不因他惠察诡
辩,就可能挽救他的矛盾。

第五章
嵇康的心声二元论及其社会思想、逻辑思想
第一节
嵇康在文献学上的身世消息及其著述考辨
(一)文献学上的嵇康及其与曹魏的关系
竹林七贤是魏晋清谈中的谈者之囿。就他们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的影响来
讲,嵇康实与阮籍等齐,就思想史的业绩来讲,嵇康却突过阮籍,而也非注
庄子的向秀所能比拟。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
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注引晋阳秋说:“于
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世说所讲的话,当即祖述晋阳秋(晋孙盛
著),故下面注引,在语气上,即直承本文而来。作者孙盛之去魏末,尚未
出百年,此所称引之竹林七贤,当为现存文献中最早的有关竹林七贤的记载。
观此记载,以阮籍为首,嵇康次之,山涛又次之,次序先后是很明白的。
三国志卷二十一,注引魏氏春秋:“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
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此书也是孙盛所作的, 
而以七贤系之于对嵇康的叙述中,则明指七贤以嵇康为首了。后来唐修晋书
嵇康传,似祖述孙盛,互采晋阳秋与魏氏春秋之文,而稍变其次序。其中说,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
兄子咸,琅琊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这也以七贤系于嵇康
传,明示康为七贤的领袖。
世说品藻第九:“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谢公云,先辈初不臧贬七
贤。”注引魏氏春秋说,山涛通简有德,秀、咸、戎、伶,朗达有儁才。于
时之谈,以阮为首,王戎次之,山、向之徒,皆其伦也。此对阮籍,仍认为
谈首,于嵇康却遗而未及。
世说文学第四,袁伯彦作名士传条,注:“宏(袁宏字伯彦)以夏侯太
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
伦、阮仲容、王浚冲为竹林名士。。”这里也还是以嵇康次阮籍之后的。
世说文学第四,谢万作八贤论条,注引何法盛中兴书,说万集载其叙四
隐四显为八贤之论,指的是渔父、屈原、季主、贾谊、楚老、龚胜、孙登、
嵇康。这是从行为上着眼来推崇嵇康,使之超脱于竹林七贤的伦辈,而上跻
于渔父屈原孙登之列,而孙登正是阮籍所企慕的,其意实崇嵇甚于崇阮。
世说文学第四:“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嵇康著)、养
生(嵇康著)、言尽意(欧阳建著)三理而已。”又品藻第九:“简文云, 
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儁伤其道。”南齐书王僧虔传戒子书:“才性四本
(傅嘏钟会李丰王广所论,钟会撰)、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这都从思
想价值上来论,把竹林七贤的嵇康,与正始名士的何晏、傅嘏、钟会、李丰、

王广等,等列而论,自非七贤中其他六人所能比拟,崇嵇之意是明显的。
世说品藻第九:“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支遁)谈何如嵇公’? 
谢云:‘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这是以佛教初期的著名谈手支遁来
与嵇康比较的,所比较的是“谈”,即“名辩”。这显然已先肯定了嵇康在
名辩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这一位在政治社会上发生“风誊扇于海内”影响的人物,在思想
业绩上具有崇高地位的言谈林薮,其身世行年,后人却不很清楚。最初,记
载嵇康事迹的是三国志。三国志卷二十一王粲传,附载嵇康,共短短二十七
字: 
“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 
坐事诛。” 
又卷二十八钟会传也仅仅略提一句: 
“(钟会)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
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 
嵇康被诛,在曹魏末世,就他对政治社会上的影响与思想史上的地位来
说,三国志中实应有一较详细的传记。可是嵇康是被司马氏所杀的,陈寿在
当时,能传刘劭、傅嘏,而对嵇康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却因形格势禁,只
能略带一笔。
因为三国志中记载得太简略,后世对嵇康的身世行年,便有了纷纭的文
献上的记录,彼此并不一致,出入很大。唐修晋书,掇拾残丛,虽然有了一
篇二千余字的嵇康传,细考却也空洞得很,除用大半以上篇幅撮引了嵇康的
释私论、与山巨源绝交书、幽愤诗而外,涉及嵇康生平行事大略的并不很多。
唐修晋书行世以后,十八家晋史皆废,由唐修晋书的嵇康传来看十八家晋史, 
则十八家晋史中所保存的关于嵇康的记录,好像也十分贫薄。这实在是一件
憾事。
考三国志注,与世说新语及注中,所保存的有关嵇康的文献上的材料, 
就字数论不能算少,但内容重复,而又彼此矛盾,很难董理出一条有系统的
端绪来。就正因为这缘故,自来对于嵇康的看法,或模糊或错误,不能论定。
但是,可喜的是,嵇康的身世虽不能详悉明白,而嵇康的著作却留存至今, 
尚有嵇中散集十卷,可资研寻。我们费一点时间,由原著的思想脉络中来推
证那些纷纭的记录,孰为真实,孰出虚构或误传,便可了如观火。思想之与
行为,恰如形影相附。由思想脉络,我们固可以推证关于行为传说的真妄, 
同时,由具体的行为传说,更足以探寻抽象的思想内蕴的真相。因此,这些
纷纭矛盾的记录,对我们仍是宝贵的材料。至于那篇光润平滑而又内容空洞
的最后出的晋书嵇康传,其价值则是很差的,但它也代表了唐人在综合了许
多材料后的一种看法,不无可取之处。
三国志中有关嵇康的材料,计二处,一为卷二十一王粲传所附记的二十
七字,另一为卷二十八钟会传所带到的嵇康被杀的话。在三国志裴注中所引
用的材料,则有卷二十沛穆王林传注所引的嵇氏谱,卷二十一康传注所引的
嵇氏谱,嵇喜所作的康传,虞预晋书,孙盛魏氏春秋,康别传,孙盛晋阳秋, 
世语,及裴松之对嵇康死年所作断案中述及的干宝、孙盛、习凿齿诸书。在
世说新语及注中,有关嵇康的材料尤多。
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述的材料来解剖一下嵇康的身世与性格。
关于嵇康的姓氏来历与先世,虞预与王隐两家晋书,俱有记载:

“康家本姓奚,会稽人。先自会稽迁于谯之銍县,改为嵇氏。取稽
字之上山从为姓,盖以志其本也。一曰,銍有嵇山,家于其侧,遂氏焉。” 
(三国志卷二十一注引虞预晋书) 
“嵇本姓奚,其先避怨徙上虞,移谯国銍县。以出自会稽,取国一
支音同本奚焉。”(世说德行注引王隐晋书)得姓的来历,两说相同: 
一,本姓奚;二,嵇是后来改的姓;三,所以改成嵇乃是纪念出自会稽之故, 
但一说是家于銍县嵇山之侧之故。但我们要问,为什么要改姓?这里,虞预
没有给我们答复。王隐却透露了一点消息,他说“其先避怨徙上虞,移谯国
銍县”。“徙”应为“从”之误,这样不但文义顺了,而且也与虞预的说法
一致了。唐修晋书,综合来说,“嵇康,字叔夜,谯国銍人也,其先姓奚, 
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銍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不过我们觉得,在中世纪的门阀制度下,改姓实在是一件大事,非万不
得已,当不肯抛开血统的标帜。所以嵇氏的改姓,其理由可能有二:一,如
传统的说法,为了避怨,但避怨既已避地,又何必改姓?二,是为了本系贱
姓,诡称原来姓奚,因避怨才改成嵇的,其实嵇倒是本来的姓。赐姓命氏, 
本极堂皇,在中世纪初期,一定有微贱之族新发迹,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