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思想,就和儒家的名教思想相一致了,特别是贵贱的阶级关系,就成为
绝对的真理了,连庄子也赞成了。因为老庄思想是可以被鲍敬言引申为无君
论,那就很危险了。我们在庄注中就能寻求出上段话的详细理论来,这也可
以证明庄注是出于向秀的“奇趣”: 
“若皆私之,则志过其分,上下相冒,而莫为臣妾矣!臣妾之才而
不在臣妾之任,则失矣。故知君臣上下手足外内,乃天理自然,岂直人
之所为哉?夫臣妾但各当其分耳,未为不足以相治也。相治者,若手足
耳目四支百体,各有所司,而更相御用也。夫时之所贤者为君,才不应
世者为臣,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岂有递哉? 
虽无错于当,而必自当也。。。凡得真性用其自为者,虽复皂隶,犹不
顾毁誉,而自安其业,故知与不知皆自若也。若乃开希幸之路,以下冒
上,物丧其真,人忘其本,则毁誊之间,俯仰失错也。言性各有分,故
知者守知以待终,而愚者抱愚以至死,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齐物
论注)
“言俗不为尊严于君亲而从俗,俗不谓之谄,明尊严不足以服物, 
则服物者更在于从俗也。是以圣人未尝独异于世,必与时消息。故在皇
为皇,在王为王,岂有背俗而用我哉?”(天地篇注)

“信哉斯言。斯言虽信,而犹不可亡圣者,犹天下之知未能都亡, 
故须圣道以‘镇’之也。群知不亡,而独亡圣知,则天下之害又多于有
圣矣。然则有圣之害虽多,犹愈于亡圣之无治也,虽愈于亡圣,故未若
都亡之无害也。”(胠箧篇注) 
上面三段引文,离庄子言意至远,甚至与庄子言意相违,然而他却要在
言意之表,直求到和儒家思想一致的本义。这不但与答养生论所说的富贵的
道理正相符合,而且露骨地发表了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合理的理论, 
知者是统治阶级,不知者是被统治阶级,二者相安自若,特别是“愚者抱愚
以至死”而不反抗,才是“天理自然”! 
不但此也,在庄注中,我们更见到很多地方是拿周易与论语注解庄义的, 
和答养生论之用周易与论语附会庄子者相同。例如“至当”、“得当”、“无
不当”之句,即出于周易之当位得道之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出于
易传;其他如“言凶悔吝”,“变而通之”,“天尊地卑”,“感应旁通”, 
都是周易的成语。又例如“天何言哉”,“予欲无言”,“磨之而不磷”, 
“直道而行”,“士志于仁者,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中庸之德”,“子贡未闻性与天道”,“视其
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诸多用语,皆出自论语。
(六)“隐解”虽然在言意之表,然而“隐”义又非依于言意不能传达, 
因此向秀认为言意是“寄”之而已。既是寄之,则不能执所寄,宜“要其会
归,而遗其所寄”。例如逍遥游注“肩吾问于连叔”一段说: 
“此皆‘寄’言耳。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
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
谓足以缨绋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
至至者之不亏哉!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将明世所无由识, 
故乃托之于绝垠之外,而推之于视听之表耳。处子者不以外伤内。” 
同篇注“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一段说: 
“遗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虽宗尧,而尧未尝有天下也,故窅
然丧之而尝游心于绝冥之境,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
四子者盖‘寄’言以明尧之不一于尧耳。夫尧‘实’冥矣,其‘迹’则
尧也。自‘迹’观‘冥’,内外异域,未足怪也。世徒见尧之为‘尧’, 
岂识其‘冥’哉?。。若乃厉然以独高为至,而不夷乎俗累,斯山谷之
士,非‘无待’者也,奚足以语至极而游无穷哉!” 
庄子天道篇天运篇所载老聃教训孔子的话,是儒道之歧异所在,而庄注
合异而同之,说“此常人之所谓仁义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此皆
‘寄’孔老以明绝学之义也”,“仁义者,人之性也,人性有变,古今不同
也,故游‘寄’而过去,则冥若无滞”。向秀居然在“迹”之上,测出了什
么“冥”义来,同样地在统治者“镇”人民的礼法之外,测出了什么“神” 
义来!
缮性篇所说的“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指自
然与人为之不同。但庄注说:“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不
可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
人事,而本在乎天也。”这样就把庄子思想中矛盾的天人关系合一了。此外
如: 
“形与物夷,心与物化,斯‘寄’物以自载。(按这讲唯心主义的

世界观)”(山木篇注) 
“虽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万物,而不与焉。(按这讲统
治阶级的政治理论)”(山木篇注) 
“昭昭者,乃冥冥之‘迹’也,将‘寄’言以遗‘迹’。(按这讲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山木篇注) 
“夫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乃毁仲尼、贱老聃, 
上掊击乎三皇,下痛病于一身也。”(山木篇注) 
“名法者已过之‘迹’耳,而非适足也,故曰嬴。然无心者‘寄’ 
治于群司,则其名迹并见于彼。”(则阳篇注) 
“‘寄’物以为意。任理之必然者,中庸之符全矣,斯接物之至者
也。(按以上三例是诡辩上面的三义)”(人间世篇注) 
向秀从世界观、认识论以至政治理论,都借儒道的反动因素,得出他自
己的结论。他的形式推论是这样:儒家的六经是“先王之陈迹”,道家的自
然是冥冥“所以迹”,二者外内异而合同论之,就是庄注的特点。“寄言从
遗迹”则可,若“翻六经以说则疏矣”,所谓寄物寄言寄迹而复遗所寄者, 
正是“求之于言意之表”的儒道双修论,故说: 
“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无’也。故求之于言意之表, 
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秋水篇注) 
“莫知反一以息迹,而逐迹以求一,愈得迹愈失一,斯大谬矣。虽
复起身以明之,开言以出之,显知以发之,何由而交兴哉?只所以交丧
也!”(缮性注) 
因此,向秀外表上的内外双修论,实质上是神秘的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
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便产生了反“拒中律”的形神二者的对生双栖论,从理
论化的“有”神论修改汉儒粗糙的神鬼论,他说: 
“人哭亦哭,俗内之‘迹’也;齐死生、忘哀乐、临尸能歌,方外
之至也。夫知礼意者,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 
(大宗师注)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
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 
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形’ 
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
物而离人矣;观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
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
悟。若直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 
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则夫游外弘内之道, 
坦然自明,而庄子之书,故是涉俗盖世之谈矣。”(大宗师注) 
魏晋南北朝在形神之辩诘上有唯心和唯物、有神和无神的斗争。向秀的
神形对生说,是最早的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反动理论。一方面他说“所谓无
为之业,非拱默而已,所谓尘垢之外,非伏于山林也”,斥游方之士是执其
所寄之迹;而另一方面他又发挥道家的虚无之义,寂然坐忘,说“夫坐亡者, 
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
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大宗师注) 
庄注就是这样地“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以为“隐解”。尽管
“言意”与“言意之表”互为矛盾,换言之,儒家与道家势不两立,孔子与

老子互相讥讽(如让王篇以下许多地方就没有注解),然而庄注所解,则“反
复相明”,“彼是相对,而圣人雨顺之”,“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无是
无非也”(齐物论注),“雨行”其说,正在拒中律逻辑之间,“若有意若
无意”。如果有人硬说这近似辩证法唯物主义,实属荒唐已极的胡说,则机
会主义者要匿笑不置了。庄注“忘善恶而居中”之说,只有唯心主义者崇奉
之。没有能在实际检证的此种“居中”道理,就是狂言“无会”的,而所谓
“独应”者,就是主观的。
不少汉人笺注六经,执其言意章句,在“所寄”方面寻大意,而到了晋
人笺注经典,则一反汉儒所为,尤以向秀“隐解”更厉害,一切章句训诂, 
都不在话下,反而要背于章句言意,寻求作述之初意。时代的学术路径虽然
不同,但他们寻求微言大义的复古方法是前后一贯的。

第三节
庄注唯心主义的理论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实际
(一)庄注崇有理论的概念烦琐
庄注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令人注意的环节:“无”不能生“有”。这一
命题是由裴頠首先提出的,而在庄注中更有进一步的发挥。
自王何贵无至裴頠崇有,“有”“无”的问题是魏晋玄学的中心问题之
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庄注的崇有理论作一专门的考察,同时也有必要对
崇有理论是否即为唯物主义的问题予以究明。
崇有理论在庄注理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