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熟) 
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鉤
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耶?’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
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
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凡老孔的对立言论,庄注都以为是“寄老孔以明绝圣弃知之意”。从这
里,向秀庄注导引出了一个哲学的中心问题,即“迹”与“所以迹”,贯注
于庄注的首尾而无或懈。“迹”即哲学术语apos…teriori,“所以迹”即哲
学术语apriori,前者今人译作“后天”,后者译作“先天”。过去老翻译
家就有把先天译作“迹先”的。六经是后天的“迹”,自然是先天的“所以
迹”,前者为事物制度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所直接体会的“物自身”或
本体,因而庄注于此说: 
“‘所以迹’者真性也,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迹’则六经也。况
今之人事,则以自然为履,六经为迹。” 
“所以迹”的真性,在天地篇注说“众父父者,所以迹也”,“所以迹” 
又是“无迹”,如: 
“情复而混冥,‘无迹’也。”(天地篇注) 
“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无迹’。”(缮性篇注) 
“此真浑沌也,故与世同波,而不自失,则虽游于世俗,而泯然‘无
迹’。。。浑沌玄同,孰识之哉?所识者常识其‘迹’耳。”(天地篇
注)
“夫率自然之性,游‘无迹’之涂者,放形骸于天地之间,寄精神
于八方之表。”(知北游篇注) 
惟能内外冥合者,始因寄“迹”而至“无迹”,故胠箧篇注说“夫尧舜
者,岂尧舜而已哉?是以虽有矜愁之貌,仁义之迹,而‘所以迹’者故全也”。
天下篇注反对明诗书礼乐者:“能明其迹耳,岂‘所以迹’哉?”马蹄篇注
说:“圣人者,民得性之迹耳,非‘所以迹’也。”在应帝王篇注更说: 
“‘所以迹’者,‘无迹’也。‘无迹’者,乘群变,履万世。世
有夷险,故‘迹’有不及。” 
庄注中之“所”,指存在;而“所以”,指本体,如言“所寄”“所尚” 
即客观存在的“迹”,而“所以”则是超乎时空而主观所直接感应的独化, 
例如: 
“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掘然自得而独化也。”

(大宗师注) 
“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大宗师注) 
“子贡不闻性与天道,故见其‘所依’,而不见其‘所以依’也, 
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岂觉之哉?”(大宗师注) 
“问‘所以游’外而共内之意。”(大宗师注) 
“‘圣人’者物得性之名耳,未足以名其‘所以得’也。”(逍遥
游注)
“‘黄帝’者功号耳,非‘所以功’者也,故况功号于‘所以功’, 
相去远矣。”(田子方篇注) 
物质世界是假的,超物质世界的“无迹”才是真的,因此,“寻其‘迹’ 
者,失其‘所以迹’矣”,“所以迹”是超实际的“物自身”(Dingan…sich), 
故又说:
“明物物者(按指神的代名词)无物,而‘物自物’耳,‘物自物’ 
耳,故‘冥’也。”(知北游篇注)这个“物自物”或“物自身”是先
于物的“东西”,故说: 
“谁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阴阳为先物;而阴阳者即所谓‘物’耳。
谁又先阴阳者乎?吾以自然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吾以‘至道’ 
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无也。既以‘无’矣,又奚为先?然则先物者
谁乎哉?而犹有物无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知北游篇注) 
这样看来,庄注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明显的。■“物自物”的冥冥然的
“冥极”是第一性的东西,即超出“迹”的“所以迹,”那么,在认识论方
面则只有超认识的“直与物冥”,才是算“所以功”,因为所识者既然仅常
识其“迹”,则“所以识”者便是玄同其迹的“冥冥”,故说“物自物,故
冥也”,“情复而混冥,无迹也”。
昭昭者仅是冥冥之“迹”,故“所以迹”之直接与物冥,不是由于知识
而得的,“凡得之不由于知,乃冥也”(知北游篇注)。尧有尧迹,而尧复
超尧迹,尧迹是常人所能识的,而尧“冥”则是常人所不能识的。故说:“尧
实冥也,其迹尧也。自迹观冥,外内异域,未足怪也。世徒见尧之为尧,岂
识其冥哉?”是知“冥”与“迹”是内外相异的。关于“冥”是怎样的境界, 
有如下各样描述: 
“至理有极,但当‘冥’之,则得其枢要也。”(徐无鬼篇注) 
“常以纯素,守乎至寂,而不荡于外,则‘冥’也。”(刻意篇注) 
“‘冥’乎不死不生者,‘无极’者也。”(逍遥游注) 
“夫唯‘与物冥’而循大变者,为能无待而常通。”(逍遥游注) 
“无心者‘与物冥’,未尝有对于天下也,此居其枢要而会其玄极, 
以应夫无方也。”(齐物论注) 
“夫神全形具,而体‘与物冥’者,虽涉至变,而未始非我,故荡
然无虿介于胸中也。”(齐物论注) 
“夫物有自然,理有至极,循而直往,则‘冥’然自合,非所言也。” 
(齐物论注) 
“知之为名,生于失当,而灭于‘冥极’,冥极者,任其至分,而
无毫铢之加。”(养生主注) 
“苟能得中而‘冥’度,则事事无不可也。”(养生主注) 
“夫画地而使人循之,其‘迹’不可掩矣;有其已而临物,与物不

‘冥’矣。”(人间世注) 
“夫神全心具,则体‘与物冥’,‘与物冥’者,天下之所不能远。” 
(德充符注) 
“知与变化俱,则无往而不‘冥’。”(德充符注) 
“欲以直理‘冥’之,冀其‘无迹’。”(德充符注) 
“‘与物冥’者,物萦亦萦,而未始不宁也。”(大宗师注) 
“夫‘与物冥’者,无多也。”(骈拇篇注) 
这明白地是说,真的“直理”不是可媒介的,不是可反映的,一至有“迹” 
可循,有名可立,便非“绝对”,故玄同彼我,直往冥度,始“与物冥而无
迹”(人间世注)。庄注的认识论,和一般的唯心主义相同,反对把握一点
一滴的“物自身”,积点滴而成巨流,以期近似于“物自身”;而主张直接
去直观“物自身”全体,所谓“冥然与时世为一,而后妙当可全”,这个心
理境界是无对、无待的“寂”。然而完全的一般,即一般的不完全,最妥当
的概念,即概念的最不妥当。这里宗教的上帝便被化装成普泛的“神全”。
上面的认识论,是颇与道家思想相近的。因此,“所以迹”,“与物冥”, 
实在说不到什么“颜孔之际”,更说不到什么“仲尼非不冥也”,更没有在
言意之表的什么“尧冥也”。但庄注是以“神言其内,圣言其外”出发的, 
是在圣王之表寻大意于“神全”的。因此,我们便要进而研究圣人之“迹”。
“迹”是后天的,得之由于有知,而有知的只寻到“迹”,还不算真正的“圣
人”,例如: 
“夫黄帝非为仁义也,直与物则冥,仁义之‘迹’自见,‘迹’自
见则后世之心必自殉之,是亦黄帝之‘迹’使物撄也。”(在宥篇注) 
“夫尧舜帝王之名,皆其‘迹’耳。我寄斯‘迹’,而‘迹’非我
也。。。而有尧舜汤武之异。明斯异者,时世之名耳,未足以名圣人之
实也。故夫尧舜者,岂直一尧舜而已哉?是以虽有矜愁之貌,仁义之迹, 
而‘所以迹’者故全也。”(在宥篇注) 
“圣人者,民得性之‘迹’耳,非‘所以迹’也。此云及至圣人, 
犹云及至其‘迹’也。夫圣迹既彰,则仁义不真,而礼乐离性,徒得形
表而已矣。有圣人即有斯弊,吾若是何哉!” 
“工匠则有规矩之制,圣人则有可尚之‘迹’。”(马蹄篇注) 
“法圣人者,法其‘迹’耳。夫‘迹’者已去之物,非应变之具也, 
奚足尚而执之哉?执成‘迹’以御乎无方,无方至而‘迹’滞矣,所以
守国而为人守之也。”(胠箧篇注) 
这里所谓“帝王”“圣人”“黄帝”“尧”“舜”,并不是如我们常识
所认的人物,而是一种最初的有为之“名迹”,这一名迹的存在都表现而为
六经,所谓“先王之陈迹”,因而在庄注中所言之仁义礼乐名法都是“迹”。
例如: 
“仁者兼爱之‘迹’,义者成物之功。爱之非仁,仁‘迹’行焉, 
成之非义,义功见焉。存夫仁义,不足以知爱利之由,无心故忘之可也。” 
(大宗师注) 
“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
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外物篇注) 
“名法者,已过之‘迹’耳,而非适足也。”(则阳篇注) 
“仁义发中,而还任本怀,则志得矣,志得矣,其‘迹’则乐也。

信行容体,而顺乎自然之节文者,其‘迹’则礼也。”(缮性篇注) 
从“迹”到“可尚之迹”,在庄注里认为并非一回事,换言之,从帝王
黄帝尧舜到六经并非一回事。“迹”之起于圣人,如“生于自然者,而必欣
赖于针石,故理至则迹灭”(逍遥游注),“尧舜在宥天下,其迹则治也” 
(在宥篇注),一切制度文明,不是圣人有为而作,而是自然运行,故说: 
“礼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刑者,治之体,非我为;知者, 
时之动,非我唱;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大宗师注) 
“圣王之所以当功过,非以著劝畏也,故理至则遗之,然后至一可
反也。而三代以下,遂寻其事‘迹’,故匈匈焉与‘迹’竞逐。”(在
宥篇注) 
可尚之“迹”和圣王最初之“迹”不同,例如: 
“兼爱之‘迹’可尚,则天下之目乱矣。以可尚之‘迹’蒿令有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