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用”、“委之自尔”的会心解嘲而已。“不瞻前顾后,而尽当今之会,冥
然与时世为一,而后妙当可全,刑名可免”(见前引)。豪族的政治实践,

如庄注作者向秀就是这样!

第四节
儒道合派的宣扬者
我们知道中世纪思想的正统派,有一个一致的倾向,即对于现世的杂多
现象,没有常青的信念,在他们的意识里,经常把世界抽象而为灰色无光明
的恶俗,只有超现世之上的天国才是完全的美满乐土。这一思维正是中世纪
贫困的世界反映于贵族思想的颠倒的世界认识;如果脱出这一思维,就成了
异端。
西洋中世纪支配思想是基督教的上帝神学,经院修道士的派别尽管不
同,而对于超人生现实世界的空虚假定——天国,则是天经地义;这在中国
中世纪也没有一般性的歧异,惟我们所注意的是中国的具体历史,天国这一
基督教的教义,在中国就成为“三代”教义。为什么有此特殊性呢?这就是
中国古代社会维新路径的“先王”观念,在中世纪复古笺注里的依据。一直
到近代的启蒙期,西洋宗教改革所走的路径是上帝的平等理性化,而中国所
走的路径则是三代的托古改制化。
汉代经学家笺注三代圣王重在制造一套礼制,最迷信的是微言大义的宗
教纬书;在魏晋清谈家看来,这是“先王陈迹”,应该用另一种微言大义的
形式,寻到先王的“隐解”处,那就是“迹”先的所谓“所以迹”——不在
美满的制度,而在美满的心灵。不但要知道“尧迹”,而且要知道“尧冥”。
因此,三代世界的天国里,出现了魏晋人士的笺注,以适应名门贵族生活的
小天地。这个历史背景,在绪论中已经指出,因了汉代强宗豪族(自然是从
古代氏族贵族变化来的)的地位,被农民战争所拆散,逐渐分化成了魏晋的
游离名门,以至产生了一串贵族豪强的内讧,使得意识上更求超脱,更求玄
虚,以满足生活与现实相矛盾之中的心理调和。所以,由汉至魏晋南北朝, 
思想便越来越虚玄,越来越超现实,更以玄虚的温床有了准备,接受了输入
而来的佛教文明,因而不信现世而尚冥冥的教义,就成为支配形势。自何晏
王弼向秀等开其端绪,经过永嘉时王衍郭象诸人,以迄渡江名流,便玄风扬
煽,不可一世。晋人伪撰列子一书,正说明渡江人物之变本加厉,其关于玄
妙自足的宗教观更与佛教相结合,张湛伪列子序说: 
“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 
想念以著物自丧。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
身贵于肆任,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 
懂得了上面宗教观的大意,我们进而研究“儒道合”派的宣扬者。论语
集解义疏皇侃所列的诸家,大都是这样人物,其中如缪协、郭象、蔡谟、孙
绰、缪播等更为显著,没有不在“迹”上隐求其“所以迹”。这个“无对” 
的“所以迹”的精神,一直到五四以后还有人以“东方文化”的优越性提出
来反对“西方文化”。
上面我们曾对于向秀郭象的庄子注问题详细辨证,认为郭象并无独立见
解。他自己著的书,有论语体略,惟今已佚。在论语集解义疏保存有郭象的
若干条材料,今录之于下,并附解释: 
“政者,立常制以正民者也,刑者,兴法辟以割制物者也。制有常
则可矫,法辟兴则可避。可避则违情而苟免,可矫则去性而从制。从制

外正,而心内未服,人怀苟免,则无耻于物,其于化不亦薄乎?德者, 
得其性者也,礼者,体其情者也。情有所耻,而性有所本,得其性,则
本至,体其情,则知耻。知耻则无刑而自齐,本至则无制而自正。”(为
政篇“导之以政”章疏引) 
按郭象所言之制,即庄注所谓之“迹”,性即庄注所谓之“无迹”,“无
制而自正”,即是说“无迹”而自得。这是儒道双修的基本说法。
“舜禹相承,虽三圣,故一尧耳。天下化成,则功美渐去,其所因
循,常事而已。故史籍无所称,仲尼不能间。”(泰伯篇“禹吾无间然
矣”章疏引) 
按此章注与庄注文字大同小异,皇侃所引或即择录庄注。所谓“一尧”, 
即“尧迹冥也”。
“人哭亦哭,人恸亦恸,盖无情者与物化也。”(先进篇“颜渊死” 
章疏引) 
按此引句,也同于庄注,哭则言其“迹”,无心而哭,即其“所以哭”。
这比王弼论圣人“性其情”的理论更道家化。
“圣人无诡教,而云‘不寝不食以思’者何?夫思而后通,习而后
能者,百姓皆然也;圣人无事而不与百姓同事,事同则形同,是以见形
以为己异,故谓圣人亦必勤思而力学,此百姓之情也。故用其情以教之, 
则圣人之教‘因彼以教彼,安容诡哉?”(卫灵公篇“吾尝终日不食” 
章疏引) 
按道家言绝学弃智,孔子则稍富于经验论,他们是不相契合的。儒道合
论者调耦两齐,使形迹和与物冥之矛盾解消,这就必然要用诡辩,以解消所
谓“诡教”之怀疑。
“圣人无心,仕与不仕随世耳。阳货劝仕,理无不诺。不能用我, 
则无自用,此直道而应者也。然免逊之理,亦在其中也。”(阳货篇“阳
货欲见孔子”章疏引) 
按此章郭象之义,即庄子入俗容迹的庸俗思想,晋人依此发为“若有意
若无意”之寄迹实践伦理,其“理”自最高的境界可以堕为最低的直应,在
思想史上最不足称道,而后世唯心主义者的“无字天书”则目为好消息。凡
把人道与天道混而同之的思想,没有不在理论上“其旨玄妙”,而同时又在
实践上“其行诞妄”。
晋室渡江以后,韩康伯王坦之张湛范宁等皆同时期的人物,其时有儒道
同异之论,斗争甚烈,范宁崇儒辟道,王坦之著有废庄论(但孔老并重), 
韩康伯与张湛则折中儒道,“思理伦和”。
韩康伯著有周易系辞注,续王弼易注;著辩谦,折中王坦之与袁宏之辩
论。王坦之虽主张废庄,但从庄生之说“推显以求隐,理得而情昧”,“虽
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人”,也重儒道调和,他说“在儒而非儒,非道
而有道,弥冠九流,玄同彼我,万物用之而不既,亹亹日新而不朽,昔吾孔
老固已言之矣”。康伯颇与坦之同调,辩谦一文,极折中调和之能事,从“体
有而拟无者,圣人之德,有累而存理者,君子之情”,主张“岂惟逃患于外, 
亦所以洗心于内”,发挥降己之“谦”义,来缝合体用。(皆见晋书卷七五) 
所谓“谦之为义,存乎降己”,不是一般说的谦虚,而是中世纪的奴婢思想, 
与近代的戡天自由思想相反。他论有无体用说: 
“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天体,

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
可见矣。”(易系辞上注) 
“夫非忘象者,则无以制象,非遗数者,无以极数。至精者无筹策
而不可乱,至变者体一而无不周。至神者寂然而无不应。斯盖功用之母, 
象数所由立。”(易系辞上注) 
这种唯心主义的遗忘象数的无迹观点,又不得不顺适万物而表现为有
“迹”,他说: 
“万物由之以化,故曰‘鼓万物’也。圣人虽体道以为用,未能至
无以为体;故顺通天下,则有经营之‘迹’也。”(易系辞上注) 
按庄注讲“迹”,也曾引诗经“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句,说明圣王与
物冥,始可作顺时之典礼,韩氏此注,大要与庄注同。他所谓“与道不冥而
有求焉,未离乎谄也”,即反指无迹者与物冥之义,所谓“于器不绝而有交
焉,未免乎渎也”,即后世之乱,由于“尚迹”生之义。
韩注所说“履者礼也”(说卦注),当即自然为履、六经为迹之义;所
说“无对于物,而后尽全顺之道”(系辞下注),当即与物无对而两生之义; 
所说“变化无体,不可为典要,故其言曲而中”(同上),当即时中适顺之
义。至于无为为上,有为为下之政治思想,韩注更有明白的解释: 
“夫少者多之所宗,一者众之所归。。。阳,君道也;阴,臣道也。
君以无为统众,无为则一也;臣以有事代终,有事则二也。故阳爻画奇, 
以明君道必一,阴爻画两,以明臣体必二,斯则阴阳之数,君臣之辨也。
以一为君,君之德也,二居君位,非其道也。故阳卦曰君子之道,阴卦
曰小人之道也。”(易系辞下注) 
他的伦理思想,稍修改了“容迹”的说法,而代之以降己之谦义,所谓
“宅心于卑素”,这正是儒道合的实践观点,他说: 
“利用之道,由安其身而后动也。精义由于入神,以致其用,利用
由于安身,以崇其德。理必由乎其宗,事各本乎其根。归根则宁,天下
之理得也。若役其思虑,以求动用,忘其安身,以殉功美,则伪弥多, 
而理愈失,名弥美,而累愈彰矣。”(易系辞下注) 
张湛伪列子注,虽更接近于游谈乎方外的内容,但对于杨朱篇“君臣之
道息矣”注说: 
“此一篇辞义太径挺抑抗,不似君子之音气。然其旨欲去自拘束者
之累,故有过逸之言者耳。” 
“名教”既不敢废弃,那么“不经”之谈又如何解释呢?他好像说聃周
列子的教义,是补充儒家的认识,汤问篇注: 
“夫万事可以理推,不可以器徵。故信其心智所知及,而不知所知
之有极者,肤识也;诚其耳目所闻见,而不知视听之有限者,俗士也。
至于达人,融心智之所滞,玄悟智外之妙理,豁视听之所阂,远得物外
之奇形。若夫封情虑于有方之境,循局步于六合之闲者,将谓写载尽于
三坟五典,归藏穷于四海九洲,焉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