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朝的神灭思想,也出于范缜以后。就文献可考,北朝的神灭论者,可
以邢邵为代表。据北齐书(卷二四)及北史(卷五五)杜弼传载: 
“弼性好名理,探味玄宗。。。尝与邢邵扈从东山,共论名理(即
辩论神灭。——引者按)。。。前后往复再三,邢邵理屈而止。文多不
载。”

此时北朝的思想界,染有南朝谈说名理的风习;且其所谈名理的素材, 
也为神灭与否,或形神关系的论题。所可惜者,邢邵在其与杜弼“往复再三” 
的辩论中,如何发表了他的神灭思想,详情已无从考知。只有“扈从东山” 
的一次辩论,保存在杜传里;文苑英华(七五八)及全北齐文(卷五),题
为与邢邵议生灭论,流传于世。不过,邢邵的神灭思想,在杜弼的与邢邵议
生灭论中,是被杜弼(弼是信佛者)当作了批判的对象,赖以流传,恐难免
遭受割裂及曲解。兹为保存佚文,逐条辑出;明知已非旧观,然这是仅有的
研究依据。
(1)人死还生,恐是为蛇画足。
(2)圣人设教,本由劝奖。故惧从将来理望,各遂其性。
(3)死之言澌,精神尽也。
(4)季札言无不之,亦言散尽。若复聚而为物,不得言无不之也。
(5)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
(6)舍此适彼,生生恒在。周孔自应同庄周之鼓缶,和桑扈之循歌。
(7)鹰化为鸠,鼠变为鱉,黄母为鳖,皆是生之类也。类化而相生, 
犹光之去此烛,复然彼烛。
(8)欲使土化为人,木生眼鼻,造化神明,不应如此。
右辑佚文八则,可知邢邵的神灭思想,并无新义。然此在北朝,是仅有
的反佛理论。并且此等佚文,在杜传中,也是被割裂了的残骸。例如第五则
以“烛尽则光穷”喻“人死则神灭”,在杜传中,载有杜弼的驳语: 
“旧学前儒,每有斯语;群疑众惑,咸由此起。盖辨之者未精,思
之者不笃。窃有未见可以核诸烛,则因质生光,质大光亦大。人则神不
系于形,形小神不小。故仲尼之智,必不短于长狄;孟德之雄,乃远奇
于崔琰。神之于形,亦犹君之有国。国实君之所统,君非国之所生。不
与同生,孰云俱灭?” 
就此则分析,可以看出下列几点意义: 
第一,邢邵对于杜弼的神不灭之论,必有驳难,而杜传则只字未提。依
此例他,可知邢邵的本义,定多挂漏。
第二,杜弼的神不灭思想,取譬于“君之有国”;并由“国是君之所统, 
君非国之所生”,以证神不与形俱灭。由此可知,神不灭论不但是教权的奴
婢,而且也是君权的羽翼。神灭争辩,在当时的实践意义,尤为明白了。
第三,邢邵与杜弼的神灭之辩,也是以形神及质用关系为争论中心。此
点从杜弼所说“未见可以核诸烛,则因质生光,质大光亦大;人则神不系于
形,形小神不小”,取得证明。从这里,虽然不能说邢邵一定受了范缜的影
响,而却可以证明从范缜所开始的质用关系之争,形神关系之争,到了邢邵
时代,尚在北朝继续发展。

第十章
佛学与魏晋玄学的合流
第一节
汉魏的禅学与般若学
科学和宗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是常在一起联系着的。因此,科学在
一定的情况之下可能摆脱神学的因素而支持唯物主义,然而也可能附庸于神
学。自秦汉以来,阴阳五行说,虽然如黄帝内经中还保持着素朴的唯物主义
的形态,但一般讲来,已经和神学、宗教结合在一起,就其有教养的哲学形
态而言,成为以儒家经籍缘饰的正宗神学,就其粗俗的宗教形态而言,又成
为与方技道术相结合的各种迷信符咒。后汉书方术列传:“汉自武帝,颇好
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后王莽矫用符命, 
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驰骋穿凿争谈之也。”我们且取下列
史料略加按证: 
“是时(武帝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史
记封禅书) 
“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 
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同上) 
“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
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论衡道虚) 
“成帝末年,颇好鬼神,亦以无继嗣,故多上书言祭祀方术者,皆
得待诏。”(汉书郊祀志) 
“哀帝即位,寝疾,愽征方术士,京师诸县,皆有侍祠使者。”(同
上)
“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
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
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汉
书王莽传)又平帝纪:“(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
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
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西汉之世,定于一尊的儒学是和鬼神方术相
互通款的,后者又是和科学混杂在一起的。此种方术,又兼括“方技”“数
术”。七略判“方技”为四家,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初学记卷二十
引,汉志同),汉志列“数术”为六家,即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
形法。哀平之陈,图谶纬候之学大盛,东汉之世,更为俗儒所宗。隋书经籍
志:“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汉世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
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者皆凭谶为说。” 
谶纬本为方士所依托,自谶纬繁兴,鬼神方术亦随之炽张。在后汉书中,我
们可以看到,东汉儒者,大多兼明方术(主要是数术),或通“星官风角算
历”,或通“天官推步之术”,或“善风角星算、六日七分,能望气占候吉
凶”,或“善天文阴阳之术”,或“兼综风角星官算历河图七纬推步变易”。

这一时代,也正是佛教自西域输入中国的时代。
严格说来,佛教的输入,当上推至西汉末叶,哀帝时已有伊存授经事: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于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
经。”(鱼豢魏略西戎传,三国志裴注引) 
奉祀浮屠见于史籍者,始自楚王英(光武之子)。后汉书本传载英“晚
节更喜黄老,为浮屠斋戒祭祀”,明帝给楚王英的诏书中也说到:“楚王尚
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这时已有伊蒲塞与桑
门(优婆塞与沙门)。汉末,桓帝好神仙祭祀事,于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事见襄楷上疏。据此,佛教传入之初,不过是作为祭祀方术之一种,梁启超
在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中说“楚王英襄楷时代,盖以佛教与道教同视,或
径认为道教之附属品”,汤用彤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又详加考论,所言
均属史实。
正由于佛教最初被当作一种祭祀方术,因此,当时来华的译经名僧,也
多半被当作方技道术之士看待。这在高僧传中是可以按证的: 
“安清,字世高,。。志业聪敏,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
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亦
称:“有菩萨名安清,字世高,。。博学多议,贯综神模,七正盈缩, 
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脉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 
“昙柯迦罗,此云法时,。。幼而才悟,质像过人,诗书一览,皆
文义通畅,善学四韦陀论,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该综,自言天下
文理,毕己心腹。” 
“康僧会。。笃志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谶,多所综
涉。” 
上引诸人都是汉末或三国时人物,他们都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以之附
庸于方术。他们和十六世纪以来基督教传入中国的人物有些相似,是以科学
和方术的结合作为弘教的手段,晋时佛图澄便曾以方术取得石勒的信仰: 
“(石勒)召澄,问曰:‘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正
可以道术为征,因而言曰:‘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证’,即取应器
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光色曜目,勒由此信服。”(高僧传
佛图澄传) 
据此,汉末僧徒施行的方术,或由于传法之初恐时人不达深理,而从道
术为征。
当然,浮屠之祠与中土的各种鬼神祭祀,并非尽合,但作为神人仙鬼之
祠来说,在时人心目中,其性质是可以当作同类的东西看待的;外来僧徒的
方术,未必就是图谶纬候之学,但作为方技数术来说,在时人心目中,其性
质也可以当作同类的东西看待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汉代传习已久的
鬼神方术,实为佛法在中国的最初流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佛教输入之初, 
实以鬼神方术而见合于世俗。
在宗教形式上,佛教传入之初既列于鬼神方术,那么在教义上,也就容
易被当时人理解为与黄老图谶不相出入的神道,后汉纪中说: 
“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其教从修
慈悲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 
盖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
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以至无为而得

为佛也。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
入,故能通百物而大济群生,。。有经数十万,以虚无为宗,苞罗精粗, 
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而所明在视听之外, 
世俗之人以为虚诞,然归于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死生
报应之际,莫不瞿然自失。”(孝明皇帝纪) 
后汉书中说: 
“至于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